愛用親切語氣詞 你有“文字討好症”嗎?
你有“文字討好症”嗎?9月上旬,脫口秀演員楊蒙恩發布的一條動態,讓這個(ge) 詞匯衝(chong) 上了熱搜。
所謂的“文字討好症”,顧名思義(yi) ,就是人們(men) 在線上用文字聊天時,會(hui) 字斟句酌地修改詞匯,習(xi) 慣性地加一些語氣詞,顯示出自己是在積極回複對方,讓對方看起來更舒服。
“文字討好症”說法的出現引發了爭(zheng) 議,有的網友認為(wei) 確實如此,有的則認為(wei) “討好”兩(liang) 字不恰當:使用者發消息時加上語氣詞或者表情包完全是為(wei) 了盡可能表達出來自己的原本真實意思,而不是為(wei) 了討好。還有人說,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已經不會(hui) 聊天了嗎?
那麽(me) ,從(cong) 社會(hui) 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學者如何看待“文字討好症”?對此,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院的王鵬副教授和成都心動力青少年心理關(guan) 愛中心理事長、心理學專(zhuan) 家張珂博士。
把“來了”說成“來啦”
這是文字討好症?
9月7日,脫口秀演員楊蒙恩在微博發布了一條動態,讓“文字討好症”這個(ge) 詞匯衝(chong) 上了熱搜。他解釋道:“比如我會(hui) 把‘來了’改成‘來啦’,好給閱讀者一種我歡快積極蹦蹦跳跳地回答他的錯覺。”
這個(ge) 說法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有些人覺得確實如此——
@銀老板看看我:我有一個(ge) “哦”的表情包,一個(ge) 大寫(xie) 的“哦”,是我平時用來敷衍朋友的。
有人覺得“討好”兩(liang) 字不恰當——
@聰敏的考拉是圓滾滾的鏟屎官:文字聊天的時候表達友好一些不是什麽(me) 壞事,表達友好並不等於(yu) 討好啊。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很多人在聊天中加語氣詞和表情包,有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Profondo哇:傳(chuan) 播過程中本來就會(hui) 有“噪音”幹擾,而漢字閱讀起來很容易引起歧義(yi) ,產(chan) 生多種甚至不必要的意義(yi) ,斟酌字句我覺得是一種照顧閱讀者感受的行為(wei) 吧,盡可能表達出自己的原本真實意思,我不覺得這是討好。
使用者:
這是處理人際關(guan) 係的“剛需”
“文字討好症”,顧名思義(yi) ,就是人們(men) 在線上用文字聊天時,會(hui) 字斟句酌地修改詞匯,習(xi) 慣性地加一些語氣詞或者表情包,顯示出自己是在積極回複對方,讓對方看起來更舒服。
辦公室白領小張告訴記者,她並不認為(wei) 這是一種“討好”。作為(wei) 一名職場打工人,她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豐(feng) 富的語氣詞和表情包,甚至成為(wei) 自己處理人際關(guan) 係的一種“剛需”。
她給出了兩(liang) 種情景,第一是在工作時給領導和同事發消息,最常見的就是在詞句的結尾處加上“哈、嘞、呀、嗷、哇、啦、喲、滴、~、!”等親(qin) 切的語氣詞和符號。比如,“好的”會(hui) 說成“好嘞”“好噠”“好滴~”。不過,比如發布通知或工作安排時,就應當嚴(yan) 肅些,不能把“收到”說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喲”。另外,要嚴(yan) 防發微笑的表情或者說“嗯”或者“嗬嗬” 。
第二是在生活中給親(qin) 友發消息,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種情況。給不太熟悉的親(qin) 友發消息時,要多用親(qin) 切的語氣詞和可愛的表情包。給熟悉的親(qin) 友發消息,反而就不用糾結是否在詞句的結尾處加上親(qin) 切的語氣詞和符號,使用起來較隨意。“千萬(wan) 不要給老年人發年輕人喜歡發的表情包,容易引起誤會(hui) 。”小張特別提醒。
社會(hui) 學家:
科學技術改變了社交方式
不用語氣詞和表情包,就不能正常聊天了嗎?如何從(cong) 社會(hui) 學的角度看待網絡興(xing) 起的說法“文字討好症”?
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院的王鵬副教授表示,第一,“文字討好症”證明社會(hui) 經濟發展速度快,很多情況下無法當麵溝通,大多數通過網絡方式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對人表達尊重,所以就需要增加一些語氣詞和表情包,反複斟酌再發送。
第二,這確實讓人感受到科學技術改變了社交方式。以前麵對麵說話,而現在我們(men) 正通過這個(ge) 數字化的虛擬方式,來跟不限於(yu) 周圍的人社交。
“中國有句老話,禮多人不怪。”麵對新的社交方式,王鵬覺得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無可厚非,這是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體(ti) 現,是外部環境變化了,導致我們(men) 的生活、工作、社交方式也隨之變化,“很正常。”
心理學家:
能讓人更準確地理解你的意思
那麽(me) ,如何從(cong) 心理學的角度看待網絡興(xing) 起的說法“文字討好症”?成都心動力青少年心理關(guan) 愛中心理事長、心理學專(zhuan) 家張珂博士認為(wei) ,使用“文字討好症”這個(ge) 詞,本身或許不恰當。
他指出,使用一些語氣助詞不一定是為(wei) 了“討好”對方,而是盡可能讓語言文字不那麽(me) “中性”或被誤認為(wei) “帶有攻擊性”,有助於(yu) 更好地在人際交際過程中準確表達交流溝通的意圖,傳(chuan) 遞出積極友善的信號。而使用一些語氣助詞,還可以有效降低被別人誤判為(wei) 攻擊性語言的概率,以及擔心交流不暢帶來的焦慮感,有緩衝(chong) 和放鬆的作用。
當然,張珂提醒,如果是正式工作郵件、下達通知或傳(chuan) 達任務時,基本不要用到語氣詞,這時候語境氛圍通常應為(wei) 嚴(yan) 肅的。平時和他人用文字交流時,因為(wei) 看不到對方的語氣表情,語氣詞能更多傳(chuan) 達一些語氣信息,讓交流顯得溫和、不生硬。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成都商報2022年10月12日第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