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周行濤:守護心靈的窗口

發布時間:2022-10-13 10:4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周行濤:守護心靈的窗口(健康故事匯·最美醫生)

  一望無際的草原、鬱鬱蔥蔥的森林、漫山遍野的花海……這些美麗(li) 的風景都需要用眼睛才能看到。眼睛是我們(men) 觀察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

  在眼科領域,有這樣一位醫生,聚焦近視防治30多年來,幫助數以萬(wan) 計的近視患者成功脫鏡,被不少患者視為(wei) “光明使者”,他就是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眼科主任醫師周行濤。今年中國醫師節前夕,周行濤入選2022年“最美醫生”。

  “有了光,就有一切”

  周行濤1983年開始學醫,但學眼科算是“半路出家”。

  30多年前,周行濤從(cong) 衛校畢業(ye) 後在浙江寧波鎮海做醫生。醫院雖小,但安寧溫馨,大家滿懷熱情地為(wei) 了救治患者而共同努力,這讓周行濤很有成就感。工作一段時間後,周行濤的天資和勤奮被老師們(men) 看在眼裏,大家鼓勵他“可以再往前走”。於(yu) 是,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993年,周行濤考上青島醫學院眼科研究生,走上了係統規範的眼科學習(xi) 之路。

  20多年過去,周行濤從(cong) 碩士讀到博士,又從(cong) 博士成長為(wei) 教授。“不管到哪裏,我都要做個(ge) 好醫生。”周行濤說,自己始終是一名“追光者”,“從(cong) 醫生的角度看,無論看起來多麽(me) 糟糕的眼睛,有了光,就有一切。退一步而言,無論眼睛的光有多微弱,無論傷(shang) 口有多張牙舞爪,在全力救治之後,總會(hui) 不一樣。”

  讓患者眼裏有光、願人人看清美好世界,是周行濤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標。從(cong) 醫以來,在近視矯正臨(lin) 床與(yu) 科研工作方麵,周行濤連續創造了多項“第一”:在全國最早開展全飛秒激光等臨(lin) 床與(yu) 基礎研究,最早開展超高度近視人工晶體(ti) 植入術(ICL V4C)並牽頭建立技術規範與(yu) 專(zhuan) 家共識;在國際率先開拓全飛秒連續撕鏡(SMILE-CCL)技術及透鏡移植研究,首創圓錐角膜表麵鏡、層間鏡聯合角膜交聯技術……截至目前,周行濤帶領團隊已完成全飛秒激光手術超17萬(wan) 台,近視ICL手術4萬(wan) 多台,加上其他類型的手術,團隊手術量居世界前列。

  “全飛秒手術就是飛秒激光小切口透鏡取出術(SMILE),在角膜激光手術中,已成為(wei) 主流術式。”周行濤介紹,飛秒是標衡時間長短的一種計量單位,1飛秒等於(yu) 1秒的一千萬(wan) 億(yi) 分之一;飛秒激光是短脈衝(chong) 的激光,瞬間爆發力強、精度高,可以作為(wei) 一把精密的手術刀用於(yu) 治療近視,“從(cong) 原理上來說,全飛秒手術就是利用飛秒激光精細切割的物理學特性,讓角膜的屈光率得到改善,從(cong) 而精準地成像在視網膜上。”

  為(wei) 了讓近視矯正技術造福更多近視人群,多年來,這位專(zhuan) 家“手把手”帶教出國內(nei) 外500多位眼科醫生。為(wei) 推進近視激光矯正技術在中國規範開展,他奔波籌備,最早建立屈光手術全國培訓中心和可持續的“近視防治與(yu) 激光矯正”教育項目,使其所在醫院視光學中心成為(wei) 亞(ya) 太ICL手術培訓基地,並成立了全球亞(ya) 太國際全飛秒SMILE培訓中心。

  建設“透鏡庫”,留下“光明的種子”

  持續不斷創新的背後有哪些訣竅?

  “我一直希望做一名好醫生,給患者最好的治療,所以一直用心思考,哪裏還能再改進一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能讓更多近視患者擁有光明的未來。”周行濤坦言,持續開拓的動力,某種程度上是患者給的。

  正是守著盡心盡力為(wei) 患者服務的初心,周行濤對患者麵臨(lin) 的實際問題持續鑽研。他曾用22年跟蹤治療一個(ge) 患有角膜遺傳(chuan) 疾病的家庭,力圖突破此類頑疾。

  據介紹,圓錐角膜和角膜營養(yang) 不良是眼科的頑症,圓錐角膜往往導致不規則散光及高度近視,嚴(yan) 重者會(hui) 導致失明,需要角膜移植;角膜營養(yang) 不良則是一種遺傳(chuan) 性原發性進行性角膜病變,發展到最後也需要角膜移植,而中國角膜材料嚴(yan) 重匱乏,遠不能滿足臨(lin) 床需求。長年累月在臨(lin) 床的探索和思考讓周行濤有了新思路:“全飛秒手術取出來的‘廢棄物’——角膜組織透鏡,如果能將其‘變廢為(wei) 寶’再利用,也許可以解決(jue) 角膜材料匱乏的問題。”

  從(cong) 兔眼到猴眼,再拓展到人眼的自體(ti) 透鏡移植、異體(ti) 透鏡移植研究,周行濤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經過10餘(yu) 年不懈探索,終於(yu) 證明了飛秒激光近視和遠視手術中原本廢棄的角膜組織透鏡可成功用於(yu) 治療一部分圓錐角膜和角膜營養(yang) 不良等眼科患者。現在,這項技術已經應用於(yu) 臨(lin) 床。

  “全飛秒手術取出的角膜透鏡是不可再生的人體(ti) 組織,本屬於(yu) 人體(ti) 的一部分,丟(diu) 掉就沒有了。醫生要為(wei) 患者多想一步,萬(wan) 一今後用得著呢?也許有一天,保存下來的透鏡就會(hui) 煥發新的生命力。”周行濤說,患者的角膜透鏡既可以自己日後使用(如用於(yu) 其它角膜疾病的治療),也可以給血緣家人或捐贈給他人,用於(yu) 遠視、老花眼等的矯正,“設想一位20歲的年輕人300度近視時來做全飛秒手術,如果保存了角膜組織透鏡,等到這位患者45歲的時候來診希望矯正老花眼,這時再把25年前保存的透鏡取出來,用準分子激光磨鑲,使修飾度數更精準接近目標屈光度,然後把‘雕琢’好的透鏡放回角膜層間,就可以‘完璧歸趙’了。”

  去年1月,周行濤領銜在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建立了一個(ge) “透鏡庫”。在遵循倫(lun) 理規則的前提下,曆經一係列流程,原本廢棄的透鏡被保存在專(zhuan) 用冰箱裏。它們(men) 一個(ge) 個(ge) 靜靜地躺在那裏,成為(wei) 患者自身透鏡儲(chu) 存的潛在遠期自體(ti) 應用及公益捐獻的寶庫,也成為(wei) 其他角膜疾病患者重見光明的種子。同一時期,周行濤發起成立“中國角膜透鏡再生轉化聯盟”,希望匯聚更多力量造福更多患者。

  “最好的眼藥水是健康科普,關(guan) 鍵在‘防’”

  早起跑步、看門診、開會(hui) 、會(hui) 診、手術……記者采訪這天,周行濤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原定的采訪時間幾度推遲。工作如此繁忙,多年來周行濤卻堅持抽出時間和精力帶領團隊定期開展科普,這是為(wei) 什麽(me) ?

  “我的老師曾說,做近視醫生很失敗,因為(wei) 工作幾十年,近視患者反而越來越多了。如果手術越做越多,哪怕手術做得再好,還是令人汗顏。”周行濤坦言,他在工作中也明顯感受到近些年近視患者、近視手術越來越多,並且有往低齡化、高度近視發展的趨勢。

  對此,周行濤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我覺得必須把‘防’的源頭抓住,不能等到孩子已經近視或者變成高度近視、出現相關(guan) 並發症再去治療。因此,我們(men) 下定決(jue) 心要做眼健康科普工作。”

  早在2002年,周行濤帶領團隊在國內(nei) 創建兒(er) 童與(yu) 青少年屈光發育檔案和動態數據庫,產(chan) 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他帶領團隊建立起“學校—醫院—社區+眼視光一體(ti) 化”近視防控與(yu) 科普體(ti) 係,促進自主眼健康管理,為(wei) 家長提供智慧化科普與(yu) 指導。

  近年來,國家衛健委、教育部全力推進科普的工作,以“防治結合”的原則,科學統籌規劃,精準施策,發力推進,對兒(er) 童青少年近視的綜合防控工作已經推開。

  那麽(me) ,怎麽(me) 樣做科普效果才最好?

  “科普有多種形式,對孩子們(men) 來說要親(qin) 切友好。”為(wei) 此,周行濤帶領團隊創立了“近視小飛俠(xia) ”科普誌願者服務隊,與(yu) 公益活動相結合,開展了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近5年來,服務隊為(wei) 滬上中小學生進行視力篩查共計40萬(wan) 人次,幫助10萬(wan) 餘(yu) 名家長提高指導學生科學用眼的能力。同時,服務隊推出了5本科普書(shu) 籍。今年1月份以來,服務隊每周定期開展“近視小飛俠(xia) ”科普直播,傳(chuan) 遞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科學理念。

  “大家都希望有兒(er) 童近視防控的眼藥水,最好是神乎其神的眼藥水,但是最好的眼藥水是健康科普,關(guan) 鍵在‘防’。”周行濤強調,眼病防治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務工作,兒(er) 童和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成年人的近視矯治、中老年人群的眼健康維護,特別是高度近視並發症的防治,將這些貫穿全生命周期的視覺健康、眼健康服務工作串起來,效果會(hui) 更好,“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手術越做越好,但是同時越做越少”。

  本文配圖均由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提供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10月13日第 09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