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采丨初心如一 永遠奮鬥——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的黨的二十大代表素描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 題:初心如一 永遠奮鬥——來自生產(chan) 和工作第一線的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素描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王思北、徐壯
他們(men) 奮鬥在生產(chan) 、工作一線,貢獻突出。
他們(men) 信仰堅定、初心如一,誌在奉獻。
他們(men) 擁有共同的身份——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
守護,在國家需要的“當口”
南海之濱,海南省瓊海市潭門海港。掛著五星紅旗的船桅遙現海平麵,大大小小的漁船靠岸歸家……這是王書(shu) 茂最熟悉、最親(qin) 切的場景。
王書(shu) 茂,是海南省潭門鎮潭門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潭門海上民兵連副連長。
陣陣海濤,講述著一個(ge) 個(ge) 難忘時刻:一直以來,王書(shu) 茂致力不斷增強民兵連應急處突能力;在南沙相關(guan) 島礁建設中,他主動請戰,豁出命地幹;近年來,他又帶領群眾(zhong) 發展休閑漁業(ye) 、探索致富新路……
“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為(wei) 國護海’四個(ge) 字,已深深刻在我心中。”王書(shu) 茂說。
深植於(yu) 心的責任與(yu) 使命,決(jue) 定著危急時刻的擔當和勇毅。
先後兩(liang) 次深入武漢抗疫前線累計工作102天,超過380天身處疫情防控一線——這是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衛生應急中心主任李群的抗疫時間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李群和中國疾控中心同事們(men) 第一時間趕赴武漢,迅速深入疫情一線,為(wei) 後期流調工作、全國疫情監測與(yu) 研判打下基礎。
走訪定點醫院、集中隔離點,開展現場調研……李群與(yu) 團隊成員爭(zheng) 分奪秒、不分晝夜。在他們(men) 心中,時間的意義(yi) 就是挽救生命。
“為(wei) 國家公共衛生安全織密築牢防護網,為(wei) 人民生命健康撐起保護傘(san) 。”這是李群的職業(ye) 信仰,是他危急時刻站得出來、頂得上去的最大動力。
奉獻,在為(wei) 人民服務第一線
雖年近8旬,但一周三天的義(yi) 診幾乎雷打不動。每到義(yi) 診日,路生梅一大早就在陝西佳縣人民醫院兒(er) 科診室忙碌起來。
“祖國哪裏需要我,我就到哪裏去。”路生梅紮根這座陝北小城,守護百姓健康50餘(yu) 載。
1968年,這位24歲的北京姑娘大學畢業(ye) ,隻身來到“懸崖峭壁石頭城,一瓢清水貴如金”的佳縣工作。麵對當地艱苦的生活條件和缺醫少藥的醫療狀況,路生梅自學成為(wei) 全科醫生,在縣城建起第一個(ge) 正規兒(er) 科,努力提升當地醫療水平;退休後,她拒絕大醫院高薪聘請,堅持為(wei) 佳縣百姓義(yi) 診……
半世行醫,鄉(xiang) 音已改、鬢發花白。“生命不息、服務不止。”路生梅說。
如一樹紅梅,綻放芳華;如一盞燈火,照亮他人。這是雲(yun) 南麗(li) 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校長張桂梅的人生寫(xie) 照。
夏去秋來,雲(yun) 南麗(li) 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又迎來新一屆高一學生。
盡管身患多種疾病,張桂梅依舊堅持每天陪伴在學生身邊,手拿小喇叭催促學生起床、上課、吃飯、做操。
長期在邊疆教育一線工作的她,痛心地發現很多女孩由於(yu) 家庭貧困等原因而輟學,於(yu) 2008年推動創建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已幫助2000多名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
“我們(men) 要堅持做高山峽穀裏的‘燈盞’,照亮孩子們(men) 前行的路。”張桂梅步履不停。
奮鬥,在創新突破的最前沿
“我一門心思就想把港口科技創新做好。”
帶著這個(ge) 信念,山東(dong) 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別專(zhuan) 家張連鋼在一線拚搏了近40年。他參與(yu) 開發或主持了一係列港口技術創新項目,破解了十幾項世界級難題。
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5G信號全覆蓋,幾十台自動導引車來回穿梭,無人駕駛的裝卸設備自動完成裝卸生產(chan) 全過程……這是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作業(ye) 效率最快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也是張連鋼引以為(wei) 傲的世界一流海港“中國樣本”。
建造時,張連鋼率隊寫(xie) 下3000多份技術討論會(hui) 記錄,用15個(ge) 月完成了國外至少需要3年的設計周期,用3年半時間完成國外需8年到10年的建設周期。
如今,年逾6旬的張連鋼仍在向著全自動化碼頭三期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奮力攻關(guan) 。
“如果將人類的生命形式看作是一本書(shu) ,科學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讀這本生命之書(shu) 的內(nei) 容和‘創作’規律。”今年44歲的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玲玲表示,解讀“生命之書(shu) ”,是為(wei) 了更好地為(wei) 人類生命安全健康保駕護航。
十年前,她義(yi) 無反顧回國組建團隊,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與(yu) 國外同行展開競賽。
“研究重要和前沿的科學問題,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不拘泥於(yu) 現有研究手段,要有創新和突破。”她帶領實驗室團隊埋頭苦幹,創建了長非編碼和環形RNA研究技術體(ti) 係,在揭示其生成規律、作用機製以及與(yu) 人類疾病的關(guan) 聯等方麵,取得一係列突破性成就。
“做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是我們(men) 這代中國科研人的使命。”陳玲玲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