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在杭州的上新和懷舊
活力、底蘊和鄉(xiang) 愁,從(cong) 三條街看一個(ge) 區的文化肌理
大運河文化在杭州的上新和懷舊
通訊員 柳景春
朱顏 徐晗翎 包成勇
一條大運河貫穿南北。
這些年,杭州拱墅區的建設,正朝著一個(ge) 方向努力——打造運河明珠。
今年國慶假期,不少人避開景區的人潮人海,選擇拱墅的慢生活路線,慢慢逛,細細品,感受大運河帶來的文化韻味。
慢下來的魅力可能在小河直街的小巷,那是一塊青石板的記憶;可能在橋西曆史文化街區,尋一份“活著的文化遺產(chan) ”;還可能在武林路的時尚範和煙火氣裏。
三條街,從(cong) 不同的角度代表著這裏的活力、底蘊和鄉(xiang) 愁,也能一窺杭州拱墅區的文化肌理。
留有72戶原住民的“小河直街”
文藝和煙火融合得恰到好處
地處京杭大運河、小河、餘(yu) 杭塘河三河交匯處,小河直街因此得名。
從(cong) 南宋起,這裏就是南北貨物的水陸集散地,到了清代發展為(wei) 繁華的商業(ye) 街和水陸碼頭,也是近代京杭國道的起點。
粉牆黛瓦的小樓,多是在民國時期陸續改建而成,居民大多枕水而居。主街上,一樓為(wei) 臨(lin) 街商鋪,二樓為(wei) 居民活動、生活的居所。這種下店上宅的房屋結構,濃縮著近代運河商埠文化,在小河直街得到了較為(wei) 完好的呈現。
有人說,小河直街是杭州最有人情味的曆史街區之一。
占地麵積約13萬(wan) 平方米的小河直街,商戶120多家,但依然保留著原住民72戶。
2017年進駐的“夏茉自製”老板夏茉回憶,第一步踏進這裏,她就“愛上了這裏”,坑窪的石板路,老舊的矮屋,十多隻被喂養(yang) 得圓滾滾的貓,還有閑適友善的老人家,這種文藝和煙火交織的氛圍,讓她一待就是5年。
這條街既包容了夏茉這樣的新商戶,也吸引著方增昌醬園這樣的百年老店。
清代(十九世紀)中葉,第一代江南古法製醬傳(chuan) 承人方增昌創設了方增昌醬園。它是小河地區最大的一家製醬作坊,以批發為(wei) 主,有生產(chan) 基地,采用前店後坊,專(zhuan) 門釀造醬油及醬製品。
後因戰亂(luan) 影響,醬園逐漸沒落,直到2015年左右,第四代傳(chuan) 承人根據醬譜重新研發江南古法製醬,醬園才得以保存下來。
醬油、醬菜、醬肉、醬雞、醬帶魚……一年四季,醬園的空氣中都飄散著醬香味,給這條老街增加了不少生活氣息。
在橋西曆史文化街區
遇見溫軟裏弄和時代硬朗
橋西曆史文化街區是另一種氣質。這裏的整體(ti) 風貌由清末民初的民居群落和近現代工業(ye) 的建築遺存構成,以江南裏弄的溫軟,融合時代建設的硬朗,構造多麵內(nei) 涵的審美空間。
曆史角度的橋西,是大運河船埠文化的章節,是北關(guan) 夜市的現場,是“小上海”的風雲(yun) 錄,是杭州百年工業(ye) 的序幕地。
原來的杭一棉、紅雷絲(si) 織廠、特產(chan) 倉(cang) 庫等廠房、倉(cang) 庫,改建成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san) 博物館、中國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四個(ge) 國家級博物館,形成完整的運河藝術創意文化長廊,展現了杭州的工業(ye) 遺產(chan) 。
這條街區,除了博物館,還有三大老字號國醫國藥館、兩(liang) 座寺廟,將橋西的傳(chuan) 統文化和非遺工藝以活態的方式進行傳(chuan) 承弘揚。
即使是那些小店,內(nei) 裏也隱藏著生活連接文化的密碼,聽國粹、品民俗、收藏匠造與(yu) 經典……
拱宸橋南麵的一排小木屋是橋西曆史文化街區的“音樂(le) 角”。40歲的韓建勇在這裏開了蕎溪古箏工坊。他的店總是飄蕩著古箏樸素優(you) 雅的樂(le) 聲。
周意出生在一個(ge) 大家族,四代人都生活在大運河邊,她喜歡聽大運河上貨船往來發出的“突突”聲,喜歡老街人來人往的笑臉相迎。如今她也在運河邊創業(ye) ,她說自己當真是離不開這裏了。
今年,橋西曆史文化街區將完成第三輪的全域提升改造,新落成的大運河紫檀博物館、數字文獻館和影像館也將擦亮運河第一街的金名片。
煥然一新的武林路
期待著更多更好的“蒸蒸日上”
杭州拱墅區的街區裏,還有一條街不得不提,那就是武林路。
從(cong) 建築立麵到街區路麵,從(cong) 城市家具到店招店牌,從(cong) 宋韻場景到創意市集……今夏,煥然一新的武林路分時步行街正式亮相。國慶假期,“武林好時節”現場更是人山人海,眾(zhong) 多商家匯集,一係列消費優(you) 惠活動上線。據悉,武林路女人街每天客流量比平時增加了20%,營業(ye) 額日均470萬(wan) 元左右。
地處杭城繁華的原點,武林路北接大運河,南通西湖,串連起這兩(liang) 大世界文化遺產(chan) 。
武林之盛,又不止於(yu) 商脈之興(xing) 。
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書(shu) 法家沙孟海曾居武林,梅鶴堂、都錦生織錦博物館等曆史建築訴說著武林文脈的厚重與(yu) 豐(feng) 盈。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作為(wei) 全國首批商業(ye) 街開風氣之先,武林路與(yu) 北京秀水街、上海淮海路、廣州上下九、南京新街口、成都春熙路等齊頭並進。
再往後,武林路以女裝特質享譽全國,“中國時尚女裝第一街”“中國特色商業(ye) 街”“商業(ye) 文化建設貢獻獎”等重量級榮譽紛至遝來。時至今日,以路為(wei) 名的“大武林商圈”,仍是浙江唯一的千億(yi) 級商圈,也讓屬地拱墅區穩居全省縣(市、區)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第一位。
加上武林夜市的加持,整個(ge) 街區都充滿著蓬勃的氣息。
葉連忠和武林路的緣分長達10年之久。
2012年,還在吳山夜市擺攤貼膜的葉連忠轉戰到了武林夜市。後來他進入夜市管理團隊。
業(ye) 態轉型升級,引進手工藝人,打造匠心文化夜市,推薦申報“拱墅工匠”人選,組織開展推廣活動……無論是夜市,還是武林路,葉連忠都親(qin) 眼見證著街區的改變和成長,“我和武林路上的經營戶們(men) 都希望這條街今後能蒸蒸日上。”
本報記者 楊茜通訊員 柳景春朱顏 徐晗翎 包成勇
錢江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