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雲南迪慶百歲老人跳起“幸福鍋莊”

發布時間:2022-10-18 11: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昆明10月17日電 題:雲(yun) 南迪慶百歲老人跳起“幸福鍋莊”

  作者 熊佳欣

  秋日的雲(yun) 南迪慶,天高雲(yun) 淡,金風送爽。在維西縣塔城鎮啟別村,102歲高齡的德都卓瑪老人一大早就穿戴整齊,同遠道而來的客人共跳“幸福鍋莊”。

  維西縣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的世界自然遺產(chan) 腹心地,自古就是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是通往印度、緬甸的驛運孔道滇西北茶馬互市匯集點,傈僳族、納西族、藏族等民族世居於(yu) 此。

  20世紀20年代,德都卓瑪出生在啟別村,父親(qin) 是藏族,母親(qin) 是納西族,以種地、狩獵為(wei) 生,受到層層剝削,家裏沒有任何財產(chan) 。她回憶,“那時候,土司、地主、富農(nong) 像三座大山一樣壓著我們(men) ,吃不飽、穿不暖,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28歲時,德都卓瑪與(yu) 丈夫結婚,組建新家庭後生活依舊艱苦。1950年5月,迪慶解放,黨(dang) 和政府傾(qing) 心發展地方經濟和文教衛生等事業(ye) ,改善人民生活。1957年,迪慶實行和平改革,結束了千年的封建領主製,推行土地改革。推翻“三座大山”,參與(yu) 集體(ti) 勞作,德都卓瑪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1981年,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推行到維西,德都卓瑪一家分到了土地,辛勤耕作收獲的糧食填滿糧倉(cang) 。

  1988年前,德都卓瑪從(cong) 未離開過維西。改革開放前,維西縣僅(jin) 有一條出縣通道,迪慶州公路通車裏程僅(jin) 為(wei) 479千米。截至2020年,迪慶州公路通車裏程達6398公裏,全州29個(ge) 鄉(xiang) 鎮實現了鄉(xiang) 鄉(xiang) 通油路、通客車、通郵遞,行政村通暢率100%。

  德都卓瑪一生養(yang) 育了四個(ge) 子女,晚年跟隨小兒(er) 子和軍(jun) 在啟別村生活。近年來,啟別村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投入建設資金1000多萬(wan) 元,和軍(jun) 也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接待遊客,年收入8萬(wan) 餘(yu) 元。

  德都卓瑪一生勤勞堅韌,也吃盡了生活的苦,如今衣食富足、子女孝順,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經曆百年變遷,生活翻天覆地,鍋莊舞始終伴隨著德都卓瑪的生活,是她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鍋莊舞在藏語中稱為(wei) “果卓”,意思是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鍋莊舞唱詞多為(wei) 表達情感、傾(qing) 訴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了新的“創作”。

  “幸福不忘共產(chan) 黨(dang) ,建設不忘好政府,我們(men) 家鄉(xiang) 大變樣,幸福生活甜如蜜……”這是如今德都卓瑪老人跳鍋莊時最常唱起的新詞,當家裏的民宿來客人時,她總是熱情招待,講述當地的變遷,共跳“幸福鍋莊”。

  近日,中日合拍的紀錄片《寶藏》在日本熱播,德都卓瑪在片中展示了鍋莊舞,她希望能有更多人走進鍋莊文化,分享幸福生活的喜悅。(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