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加速迎來新“蝶變”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在全球百年造車長河中,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曾一度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但隨著智能電動浪潮席卷,在全新的產(chan) 業(ye) 變革中,中國汽車品牌已逐漸“彎道超車”,闊步邁向世界汽車舞台中央,實現從(cong) 整車產(chan) 品到核心零部件再到創新技術以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全麵“走出去”。
海關(guan) 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ge) 月,中國汽車出口量已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二。出口量增長的同時,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鏈上的企業(ye) 也在謀求“質”的飛躍。最明顯的現象便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品牌集體(ti) 進軍(jun) 汽車發源地——歐洲,其中既有比亞(ya) 迪等新能源汽車龍頭,也有蔚來、小鵬這樣的造車新勢力,更有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一類的核心零部件企業(ye) 。此外,中國的汽車產(chan) 業(ye) 鏈上企業(ye) 也在悄然掀起一場“技術反向輸出潮”。
近年來汽車產(chan) 業(ye) 鏈技術反向輸出的案例已不勝枚舉(ju) 。無論是雷諾與(yu) 吉利的合作,還是豐(feng) 田與(yu) 比亞(ya) 迪的“牽手”,抑或是廣汽埃安向廣本等合資公司的產(chan) 品導入,以及北汽藍穀BE21純電平台向海外公司的技術授權……眾(zhong) 多鮮活的案例已表明,那個(ge) “以市場換技術”的時代已徹底翻篇。
如今,在以智能電動化為(wei) 主角的賽道上,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走在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前沿,更實現了技術引領,部分跨國車企甚至必須依托中國的電子電氣架構、平台技術、車用操作係統、三電技術、大算力芯片等以實現自身的轉型。
不久前,大眾(zhong) 汽車集團耗資24億(yi) 歐元,推動旗下的軟件公司與(yu) 中國芯片企業(ye) 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再度印證了上述現象。業(ye) 內(nei) 普遍認為(wei) ,大眾(zhong) 此次史無前例的合資合作,看中的已不僅(jin) 是中國的市場容量,更是中國在智能電動汽車新技術領域的創新活力和技術實力。
技術實力的上升,也為(wei) 中國在世界汽車舞台上贏得了更強的話語權。近期,由我國牽頭製定的首個(ge) 自動駕駛國際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組織德國等20多個(ge) 國家的專(zhuan) 家共同進行的係統規劃。從(cong) 產(chan) 品出海歐洲腹地,到技術實現反向輸出,再到成為(wei) 自動駕駛等前瞻領域的標準定義(yi) 者,中國的汽車產(chan) 業(ye) 正在借勢智能電動汽車大潮,深度牽引著全球汽車業(ye) 的邏輯演變。
舉(ju) 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dong) 風馬蹄疾。在全球減排降碳的大背景下,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已高度確定。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如何繼續以先行者的姿態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是當前產(chan) 業(ye) 必須思考的問題。把握技術反向輸出的優(you) 勢,攻克產(chan) 業(ye) 鏈尚存的堵點、難點,進一步鞏固汽車出海的成果,強化中國汽車產(chan) 品的品牌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汽車產(chan) 業(ye) 在全球舞台上將迎來一次新的“蝶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