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實力”為祖國航天事業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 張 強 通 訊 員 陳詩元 馮(feng) 林溪
“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這幾個(ge) 創新領域,背後都有著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科研人員的身影,我們(men) 感到激動萬(wan) 分、備受鼓舞。”接連幾天,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技術部各科研創新團隊的會(hui) 議室裏,討論、交流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的聲音不絕於(yu) 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報告中提到的“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成了大家最關(guan) 心也是討論最熱烈的話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ye) 捷報頻傳(chuan) 、成績斐然。作為(wei) 火箭、衛星發射海上的“眼睛”與(yu) “耳朵”,遠望號始終走在航天科技創新的前列。
技術部是遠望號的“智囊團”,該部所屬軟件室科研團隊就是為(wei) 遠望號船隊保駕護航的“幕後英雄”之一,他們(men) 守護的是整個(ge) 遠洋測控網絡的“心髒”。
對報告中提到的“科技”“人才”和“創新”這三個(ge) 關(guan) 鍵詞,他們(men) 有著最直接、最深切的感悟。
還記得40多年前,海上測控任務剛剛起步時,一切都是空白,這個(ge) 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海上測控應用軟件係統的研製研發,並先後獲得軟件研發二級、三級資質,確保我國遠洋測控網絡的穩定高效運行。六年前,他們(men) 又突破國外操作係統生態體(ti) 係的桎梏,推動軟件係統自主可控建設,啃下國產(chan) 化的“硬骨頭”,完成基於(yu) 國產(chan) 化平台的第三代海上測控軟件係統的研製,擺脫了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截至目前,該係統已經在遠望號船隊全麵應用,圓滿完成上百次海上測控任務。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報告中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事實上,今年年初,為(wei) 了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精神,更好地對接核心能力建設需求,加強團隊建設頂層規劃,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開展了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工作。創新團隊由科技領軍(jun) 人才、學科拔尖人才牽頭組建,擁有充分的科研自主權,團隊成員以25—45歲青年人才為(wei) 主,注重學科交叉、專(zhuan) 業(ye) 互補、融合聚優(you) 。相關(guan) 文件下發的第一時間,大數據技術團隊就遞交了科技創新團隊申報表。
“大數據技術團隊不僅(jin) 在技術部內(nei) 部招賢納士,同時還吸納了合作科研院所優(you) 秀人才。我們(men) 希望以這種方式,點燃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讓團隊成為(wei) 科技創新人才的‘孵化器’。”團隊帶頭人、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副總師、全國五四獎章獲得者李永剛這樣對記者說。
有了優(you) 秀人才的支撐,海上測控任務中,科技創新的步伐從(cong) 未有一刻停歇。大數據、雲(yun) 平台、人工智能……各種創新技術不斷應用,在航天測控的舞台上發揮關(guan) 鍵作用。
前不久,該部組建“深藍瞭望”“鍵客武者”兩(liang) 支代表隊參與(yu) 第三屆大數據體(ti) 係高峰論壇,並參與(yu) 大數據與(yu) 計算智能挑戰賽,最終均入圍複賽並取得優(you) 異成績。
結合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論述,“鍵客武者”團隊負責人張煜昕這樣說,“我熱愛學習(xi) 新技術,崇尚原創性工作。參加比賽並與(yu) 國內(nei) 頂級軟件團隊交流對我們(men) 航天測控領域的軟件開發工作很有啟發。”
越是深入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李永剛副總師越能感受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他說:“正如報告中提到的,一些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在近年來實現突破,中國開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們(men) 一定要牢記囑托,在建設航天強國的道路上,努力攻克更多高精尖核心技術,用‘硬實力’為(wei) 祖國航天事業(ye) 保駕護航!”(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