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92歲老作家樂拓追憶“三千孤兒入內蒙”往事

發布時間:2022-10-21 16:1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呼和浩特10月20日電 題:92歲老作家樂(le) 拓追憶“三千孤兒(er) 入內(nei) 蒙”往事

  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

  今年9月,描寫(xie) “三千孤兒(er) 入內(nei) 蒙”的影片《海的盡頭是草原》在全國放映,關(guan) 於(yu) “國家的孩子”的感人故事令觀眾(zhong) 們(men) 流淚。

  20世紀80年代,曾深入采訪“三千孤兒(er) 入內(nei) 蒙”感人事跡,並寫(xie) 出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三千孤兒(er) 出塞外》的樂(le) 拓(原名王念臨(lin) )日前表示,雖然40多年過去了,但草原“額吉”(額吉,蒙語,意為(wei) 母親(qin) )和孩子們(men) 的故事依舊代代傳(chuan) 唱。

  樂(le) 拓的兒(er) 子王大方告訴記者,父親(qin) 已92歲,退休前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史館工作,是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包頭文聯原副主席。

  “阿拉是上海蒙古人”

  20世紀50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yan) 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er) 麵臨(lin) 營養(yang) 不足的危機。此後,內(nei) 蒙古自治區將三千多名孤兒(er) 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牧民們(men) 收養(yang) ,這些孤兒(er) 被稱為(wei) “國家的孩子”。

  談起“國家的孩子”,樂(le) 拓無比興(xing) 奮。他說,自己已結交了幾十位這樣的朋友,他們(men) 有的含蓄、內(nei) 向,不願輕易暴露身份;有的開朗、明快,幽默地說“阿拉是上海蒙古人”;有的在履曆表上民族一欄填蒙古族,籍貫卻寫(xie) 著上海。

  “紮根在內(nei) 蒙古,老根在上海。”樂(le) 拓說,雖然他們(men) 中許多人不會(hui) 講上海話,但隻要提起上海,他們(men) 就會(hui) 動情,懷念之心油然而生。

  許多“國家的孩子”對樂(le) 拓說:“我是不會(hui) 在上海住的,但是有一天我要去上海看看。”

  最初孩子們(men) 並沒有進入牧區

  這些來自上海等地的孩子們(men) 一批一批移入內(nei) 蒙古之後,最初他們(men) 是如何生活的呢?

  樂(le) 拓介紹,許多資料都顯示,最初這些孩子並沒有進入牧區,而是被收留在城中心大醫院裏,經過嚴(yan) 格的體(ti) 檢、治療,基本恢複健康後,再送進早已安排好的育兒(er) 園。

  “待把他們(men) 養(yang) 胖了,養(yang) 壯了,逐漸適應了內(nei) 蒙古氣候,習(xi) 慣了飲食、水土,然後才派專(zhuan) 車專(zhuan) 人,送他們(men) 到草原,送進蒙古包,找到他們(men) 的蒙古草原額吉。”

  樂(le) 拓回憶說,當時的口號是“一切為(wei) 了孩子!”為(wei) 了孩子,內(nei) 蒙古地區的醫生、護士、保育員夜以繼日工作;為(wei) 了孩子,各地衛生、糧食、畜牧等部門紛紛貢獻出最精致、最稀缺的食品。

  采訪“三千孤兒(er) ”

  樂(le) 拓第一次去錫林郭勒盟鑲黃旗草原深處采訪“三千孤兒(er) ”時,就碰到了蒙古族額吉張鳳仙,她是鑲黃旗衛生院的一名保育員。

  樂(le) 拓介紹,當時這些孤兒(er) 來到草原上,小一些的孩子都被人領養(yang) 走了,剩下6個(ge) 較大的孩子沒人敢要。他們(men) 中最大的6歲,已經會(hui) “阿拉,阿拉”地說上海話了,有人怕把他們(men) 養(yang) 大後不叫額吉。

  張鳳仙的丈夫仁欽·道爾基,是解放戰爭(zheng) 時期的騎兵連長,中共黨(dang) 員,性格開朗。當張鳳仙提出收養(yang) 這6個(ge) 孩子時,他嚇了一跳。“6個(ge) 孩子,半個(ge) 戰鬥班呀,要吃多少羊肉?”但夫妻倆(lia) 很快統一了意見,把6個(ge) 孩子領回了家。

  當時這6個(ge) 孩子確實給這對蒙古族夫妻增加了困難,仁欽·道爾基開始打獵、砸羊骨頭給孩子增補營養(yang) 。

  6個(ge) 孩子的奇跡

  樂(le) 拓回憶,張鳳仙常年給孩子補衣、做鞋,腰都累彎了。但即便在艱苦的歲月裏,她依然按著孩子的入學年齡送他們(men) 去上學。

  “十幾年後,這位草原母親(qin) 創造了奇跡!”

  樂(le) 拓說,6個(ge) 孩子中,2個(ge) 考上了重點大學,老大巴特爾考上了南京氣象學院,小妹高娃考上了南開大學英語係,另兩(liang) 個(ge) 男孩參軍(jun) 入伍,在部隊晉升為(wei) 軍(jun) 官;另兩(liang) 位留在草原,也當了幹部。

  可是,張鳳仙卻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

  張鳳仙臨(lin) 終前,6個(ge) 孩子一刻不離守候在她身邊,她叫著每個(ge) 孩子的名字,為(wei) 他們(men) 祝福。

  小女兒(er) 高娃問她:“額吉,你現在最想什麽(me) ?”她說:“我要回草原去。”說完,安詳而去。(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