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藍田製筆技藝傳承人:以筆為媒 精益傳承
藍田張氏毛筆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張才枝在為(wei) 剛做好的毛筆刻字。 吳冠標 攝
中新網泉州10月28日電 (吳冠標)一撮精心挑選的羊毛、一把挑毛刀,一支牛骨梳、一個(ge) 盛滿了水的水盆,在數小時的反複清洗梳理中,藍田毛筆筆頭漸露雛形……走進福建泉州安溪文益筆莊,毛筆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張才枝正熟練地製作毛筆筆頭。
位於(yu) 安溪縣城的“文益筆莊”一角。 吳冠標 攝
“藍田張氏毛筆的製作工藝複雜,一支毛筆從(cong) 選料到成品,需要十二道大工序,又可細分為(wei) 一百餘(yu) 道小工序,總耗時近十天。”花甲之年的張才枝製筆時精神矍鑠、一絲(si) 不苟。
據了解,安溪藍田張氏毛筆製作始於(yu) 1573年(明嘉靖五十二年),選料考究,技藝獨特,具有“圓、尖、健、齊”的特征,提而不散、浦而不軟、筆鋒尖銳、剛柔兼備。2022年,毛筆製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12歲時,張才枝就跟隨父親(qin) 在家學習(xi) 製作毛筆。“在1995年遷入縣城前,我家世代居住在安溪縣藍田鄉(xiang) 下礤村,最鼎盛時全村都在製作毛筆,是當地的一大副業(ye) 。隨著鋼筆、鉛筆的普及,現在隻剩下我們(men) 一家在堅持了。”
高中畢業(ye) 後,張才枝開始全身心地投入製筆行業(ye) 中。經過多年的學習(xi) 與(yu) 研究,他繼承並重新開設了祖上的“文益筆莊”。在他眼中,“文房四寶”之首的毛筆,是中華文明的獨特產(chan) 物、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不能輕易舍棄。
在水中反複梳洗毛筆頭是製筆的重要環節。 吳冠標 攝
“製筆是很辛苦的,要耐得住寂寞。從(cong) 收購皮毛到整毛、泡水、梳毛……每天和這些皮毛打交道,經常一坐就是幾個(ge) 小時。”張才枝說,看似簡單的一支毛筆,背後的學問很大,為(wei) 了讓毛筆“圓、尖、健、齊”,每一步都要精挑細選、反複磋磨,還要有足夠的製筆經驗技巧。
自文益筆莊創建以來,張才枝一直沿襲著“以筆為(wei) 媒”的傳(chuan) 統,與(yu) 當地書(shu) 畫界同仁保持著友好往來,向他們(men) 了解毛筆文化、製筆需求,擴大藍田張氏毛筆的影響力。
不僅(jin) 如此,張才枝的叔叔在台灣彰化開辦“新文益筆莊”,將張氏製筆技藝推廣到更遠的地方。“1948年,叔叔到台灣謀生,以製筆為(wei) 業(ye) ,後來將手藝傳(chuan) 給了我的堂兄張金塗。堂兄經常往返海峽兩(liang) 岸,和我切磋技藝,共同推動藍田製筆技藝精益求精。”
張才枝的兩(liang) 個(ge) 徒弟在學習(xi) 製筆。 吳冠標 攝
“最近我新收了兩(liang) 名徒弟,學習(xi) 得很刻苦。”張才枝笑著說,毛筆製作技藝的傳(chuan) 承,複雜繁瑣,必須當麵教授,利潤也不高,很少年輕人願意學,原先隻有他兒(er) 子和兒(er) 媳在傳(chuan) 承他的手藝。
所幸,如今的文益筆莊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生意也正不斷變好,不時會(hui) 有書(shu) 畫愛好者登門購筆。“我能做的就是教好每一個(ge) 徒弟,做好每一支筆,讓藍田製筆技藝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活態傳(chuan) 承下去。”張才枝如是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