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沃土中,傳統文化馥鬱芬芳
本報記者 賴 睿
近期,電視劇《我們(men) 這十年》熱播,第一單元《唐宮夜宴》一開場就牢牢抓住了觀眾(zhong) 的目光。觀眾(zhong) 不僅(jin) 從(cong) 中看到了舞蹈工作者對作品的熱愛與(yu) 付出,也感受到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穿越古今、承古開新的魅力。
從(cong) 詩詞歌賦到筆墨紙硯,從(cong) 梨園春色到絲(si) 竹弦樂(le) ,今天,越來越多人愛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以全新的打開方式融入時代生活,帶給大眾(zhong) 豐(feng) 厚的精神滋養(yang) 。
傳(chuan) 統文化持續升溫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ju) 行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以400餘(yu) 件文物探尋中國“和合”文化的曆史淵源。紅山文化玉龍、良渚文化玉琮、明代景德鎮窯青花瓷……行走其間,如同打開了一幅中華文明曆史長卷。
觀展人群中,既有身著漢服的年輕女子,也有專(zhuan) 程帶孩子前來觀看的父母,還有白發的耄耋老人。“好多文物都在以前的曆史課本裏出現過,看到實物一下就鮮活起來了。”25歲的張怡靜說,每次走進博物館,總能獲得再出發的力量。
從(cong) 引發“故宮跑”的“石渠寶笈特展”,到“何以中國”大展,近年來,一個(ge) 個(ge) 精心策劃的文博展覽不斷點燃大眾(zhong) 心中蓬勃的文化熱情。據統計,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ju) 辦展覽3.6萬(wan) 個(ge) 、教育活動32.3萬(wan) 場,策劃推出3000餘(yu) 個(ge) 線上展覽、1萬(wan) 餘(yu) 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瀏覽量超過41億(yi) 人次。
傳(chuan) 統文化不斷升溫的同時,也以更加可親(qin) 可近的形態走進大眾(zhong) 生活。比如各大文博機構近年來紛紛推出的文創產(chan) 品,用巧思妙想激活了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從(cong) 故宮博物院的朝珠耳機,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從(cong) 國家圖書(shu) 館的甲骨文鑰匙扣,到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毛絨玩偶,“把文物帶回家”已然成為(wei) 新潮流。
當節假日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成為(wei) 社會(hui) 風尚,當傳(chuan) 統文化類節目視頻屢屢刷屏社交平台;當重大考古發現揭曉總能引發全民圍觀……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潤物無聲地走進大眾(zhong) 心裏,激發起更多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守正創新煥發活力
傳(chuan) 統文化熱離不開文藝工作者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度開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是簡單複古,而要古為(wei) 今用,守正創新。如何讓泛黃的故紙堆裏、博物館展廳中沉甸甸的曆史記憶,轉譯為(wei) 可感可知的時代故事?當代文藝工作者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近年來,諸多文藝作品一手伸向傳(chuan) 統,一手伸向當代,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加以匠心演繹、創新呈現,贏得了大眾(zhong) 的喜愛。節目《典籍裏的中國》以戲劇化的結構和影視化的表達對典籍進行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讓今天的觀眾(zhong) 識讀古籍經典、觸摸中華文化;水下飛天舞蹈《洛神水賦》以精巧的構思重現曹植名篇《洛神賦》,讓“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洛神”仿佛穿越千年,躍然眼前;節目《經典詠流傳(chuan) 》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chuan) 統詩詞經典與(yu) 現代流行音樂(le) 結合,注重時代化表達的同時,也深挖詩詞背後的內(nei) 涵,展現了中華詩詞、音樂(le) 之美;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以一位故宮研究員的視角穿越時空,講述了傳(chuan) 世名作《千裏江山圖》背後的故事,不僅(jin) 展現了東(dong) 方美學的溫頤敦厚,更有時代精神的表達,打通了傳(chuan) 統與(yu) 當下。這些根植中華文化、賦予時代審美的文藝作品湧現在電視熒屏、網絡空間、表演舞台上,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觸達更多人。
此外,科技的日新月異,給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發展、轉化開辟了新的空間。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手段的運用,讓人們(men) 足不出戶即可“雲(yun) 遊”各大文博機構,感受非凡的視覺體(ti) 驗;數字化技術讓傳(chuan) 世名畫化身千百,走近尋常百姓,在更廣泛的傳(chuan) 播中實現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融媒體(ti) 的呈現方式,有效助推了傳(chuan) 統文化節目跨媒介、跨學科的視聽融合探索,實現了新與(yu) 舊、古與(yu) 今的交融。在今天,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著各種各樣的打開方式,煥發出時代活力。
不論是主題開掘、形式創新,還是技術革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內(nei) 涵始終為(wei) 本。隻有忠於(yu) 內(nei) 核精神的講述、符合當代審美的表達,才能讓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深處走來,讓那些凝結著先賢智慧的文物、文字、故事、遺產(chan) 生動講述,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薪火相傳(chuan) 海外“圈粉”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le) 也。”日前,在太空執行任務的意大利女宇航員薩曼莎·克裏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體(ti) 上引用中國東(dong) 晉時期書(shu) 法家王羲之《蘭(lan) 亭序》的名句,表達在太空的所見與(yu) 所想,並配有從(cong) 太空中拍攝的中國風景照片,引發中外網友熱議。
千年前的名句,穿越時光、跨越語言障礙,在茫茫太空引發一個(ge) 外國人的情感共鳴,如此浪漫,如此瑰麗(li) 。這正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綿延雋永的生動體(ti) 現。
近年來,中國人麵向世界擁有了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越來越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僅(jin) 愛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還投身其中,為(wei) 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發揚注入源頭活水。他們(men) 以年輕人的理解和表達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增添時代新意,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同時推陳出新,並廣泛借助新媒體(ti) 力量,不斷擴大海內(nei) 外傳(chuan) 播力影響力,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實力“圈粉”。
“能再幫我一個(ge) 忙嗎?能不能再捏一個(ge) ‘冰墩墩’?因為(wei) 我家有一對雙胞胎。”今年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摩納哥親(qin) 王阿爾貝二世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體(ti) 驗麵塑製作的視頻,受到海內(nei) 外網友廣泛關(guan) 注。教摩納哥親(qin) 王製作麵人“冰墩墩”的,是“北京麵人郎”第三代傳(chuan) 承人、95後郎佳子彧。從(cong) 大學畢業(ye) 後,郎佳子彧一直嚐試用老手藝做新題材,還借助短視頻等媒體(ti) 平台,讓更多人看到了傳(chuan) 統麵塑不一樣的一麵。
國風浪潮中,還有許多像郎佳子彧一樣的年輕人。在法國街頭用古箏彈奏傳(chuan) 統樂(le) 曲的95後彭靜旋,讓很多外國人第一次感受到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的魅力;一襲長裙,腳踩竹竿,在水麵翩然起舞的90後姑娘楊柳,賦予了獨竹漂這門古老技藝全新的魅力;還有廣受關(guan) 注的李子柒,外國網友在她的視頻中看到了田園詩意的美麗(li) 中國。
底蘊深厚的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年輕人,年輕人的創新創意激活傳(chuan) 統文化。在與(yu) 年輕人的互動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拔節生長,開出馥鬱芬芳的花朵,香遠益清。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11月02日 第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