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核能風光能生物能 清潔供暖供熱打好“藍天保衛戰”

發布時間:2022-11-11 10:32:00來源: 科技日報

  核能、風光能、地熱、生物能……

  清潔供暖供熱打好“藍天保衛戰”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近日,地處遼寧南部的紅沿河鎮迎來又一個(ge) 供暖季。和以前不同的是,這份暖意來自11月1日正式投運供熱的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範項目。該項目利用紅沿河核電站汽輪機抽汽作為(wei) 熱源,規劃供熱麵積24.24萬(wan) 平方米,替代紅沿河鎮原有的12個(ge) 燃煤鍋爐房,惠及當地近兩(liang) 萬(wan) 居民。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核能、風光能、地熱、生物能……清潔能源加入供暖能源大軍(jun) ,為(wei) 打響藍天保衛戰注入創新能量。

  核能供暖 安全打造“零碳”城市

  2018年,核電跨界之筆落在了山東(dong) 海陽。

  一期園區級供暖,二期縣域級供暖,三期區域級供暖。“暖核一號”沿著“三步走”戰略穩紮穩打、步步為(wei) 營。2021年11月9日,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工程二期202.5兆瓦項目提前6天投運,海陽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零碳”供暖城市。

  核能供暖的故事如今在紅沿河核能供暖項目續寫(xie) 。作為(wei) 東(dong) 北地區首座核電站和東(dong) 北最大電力能源投資項目,遼寧紅沿河核能供暖項目投產(chan) 後每年將減少標煤消耗5726噸,減排二氧化碳1.41萬(wan) 噸。照此估算,國家電投兩(liang) 大核能供暖項目在這個(ge) 供暖季結束後,預計節約原煤約20.5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1.4萬(wan) 噸,有效改善區域供暖季大氣環境和海洋生態環境。

  2021年12月3日,我國南方首個(ge) 核能供熱示範項目——中核集團秦山核電核能供暖示範工程正式投運。至2022年4月,該示範項目完成首個(ge) 供暖季任務,持續安全穩定為(wei) 近4000戶居民供熱100天,供熱價(jia) 格較過去降低了約1/3。據測算,到“十四五”末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後,能夠滿足海鹽約400萬(wan) 平方米供暖需求;相對於(yu) 南方地區的電取暖方式,每年可節約電能消耗約1.96億(yi) 度。

  在2022年12月迎來的供暖季中,浙江海鹽的老年公寓以及工業(ye) 用戶、公建用戶等也會(hui) 陸續接入核能供熱主管網。

  “核能供熱是將核電廠產(chan) 生的部分熱量傳(chuan) 遞給熱力公司,再經過供熱管網送至終端用戶的過程。在這個(ge) 過程中,隻有熱量交換,沒有介質交換。”中核集團秦山核電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黃潛說,用戶接觸到的是層層隔離過的充分安全的水,並通過三回路與(yu) 二回路的壓差設計、增加輻射監測裝置等措施,實現多重屏障防禦。

  挖掘風電、地熱的更多潛力

  我國可再生能源豐(feng) 富,可謂“風光無限”。截至2022年8月底,國家電投總裝機規模突破2億(yi) 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突破1.26億(yi) 千瓦,占比62.5%,光伏裝機、新能源裝機、可再生能源裝機、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均居全球第一。

  太陽能、風力資源豐(feng) 富的三北地區,有著發展“分布式能源+電取暖”的天然優(you) 勢。在山西靈丘,國家電投河北公司打造全國最大、山西首個(ge) 風電清潔供暖示範項目,2022年供暖季計劃供熱8.9萬(wan) 吉焦,為(wei) 2250戶居民和220個(ge) 商業(ye) 用戶送去溫暖。

  我國地熱資源豐(feng) 富,市場潛力巨大,為(wei) 城市公建、建築群、各類園區清潔供暖提供有益支撐。國家電投安徽分公司在中國農(nong) 村改革第一村——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建設地源熱泵。在綠色低碳環保的同時,其製冷製熱效率比傳(chuan) 統空氣源熱泵高出40%左右,運行費用僅(jin) 為(wei) 普通中央空調的30-50%,一年可節省電費10萬(wan) 元。

  為(wei) 充分利用可再生地熱資源,國家電投中央研究院還創新開發了複合式冷熱源係統。該係統包括“地源熱泵+電鍋爐+蓄能水罐+冷水機組”。地源熱泵提供基礎負荷,夏季采用冷卻塔調峰供冷,冬季采用“電鍋爐+蓄能水罐”調峰供暖。該技術將應用於(yu) 中央研究院源網荷儲(chu) 一體(ti) 化光伏發電項目二期工程。

  生物用能成產(chan) 業(ye) 新引擎

  9月1日,“秸能一號”於(yu) 黑龍江佳木斯實現連續生產(chan) 出料,標誌著生物質綠能顆粒技術實現創新成果落地轉化。今年供暖季,國家電投將在佳木斯“一區三縣”開展散煤替代供暖,預計2024年實現年產(chan) 綠能顆粒30萬(wan) 噸,推動約1000萬(wan) 平方米的清潔取暖散煤替代。

  “秸能一號”是國內(nei) 首創的生物質綠能顆粒技術、移動式綠能顆粒生產(chan) 裝置,由國家電投上海成套院自主研發。“它以農(nong) 業(ye) 秸稈、林下剩餘(yu) 物和農(nong) 副加工廢棄物為(wei) 原料,就地實現類煤燃料轉化,突破了生物質能源化利用運儲(chu) 不便的瓶頸。”上海成套院副總經理馬明俊表示。

  在黑龍江密山,吉電股份著眼當地玉米秸稈豐(feng) 富的生態優(you) 勢,打通了一條“原材料收儲(chu) —燃料加工—能源供應—有機肥銷售”的秸稈再利用、再循環產(chan) 業(ye) 鏈。

  在產(chan) 業(ye) 鏈上遊,6萬(wan) 噸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chan) 基地已完成試運行,實現燃煤替代近3萬(wan) 噸;在產(chan) 業(ye) 鏈中遊,目前覆蓋密山市16個(ge) 鄉(xiang) 鎮和一個(ge) 社區的43台常壓生物質供熱鍋爐已建成投運,供熱麵積共計26.1萬(wan) 平方米;在產(chan) 業(ye) 鏈下遊,多方聯合將秸稈燃燒後的灰渣製成有機肥料,真正實現“取之於(yu) 田,用之於(yu) 田”。

  清潔供暖的“密山模式”,讓家裏暖起來,也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