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如何辨別貸款中介機構是否正規?消費者須“四看”

發布時間:2022-11-11 12:14:00來源: 人民日報

  找中介辦貸款,消費者須“四看”(新視點)

  日前,銀保監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警惕貸款中介不法行為(wei) 侵害的風險提示》,指出貸款市場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銀行名義(yi) ,打著正規機構、無抵押、無擔保、低息免費、洗白征信等虛假宣傳(chuan) 的旗號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這些誘人條件背後其實是高額收費、貸款騙局等陷阱。這些不法行為(wei) 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擾亂(luan) 了市場秩序。

  不久前,成都市民鍾女士因裝修需用錢,找到了附近一家商務服務公司。公司工作人員自稱是銀行直貸中心,並非中介機構,也不會(hui) 收取服務費,隻收8‰的風險金。鍾女士很快便在其指導下辦理了20萬(wan) 元貸款。

  放款後,公司以銀行查裝修流水為(wei) 由,讓鍾女士將6萬(wan) 元轉到一家裝修公司“走賬”。鍾女士按要求進行了轉賬,可當她想要回“走賬”錢款時,對方卻堅稱是“服務費”,不予退還。

  為(wei) 滿足客戶差異化的融資需求,近年來,銀行推出了種類繁多的貸款產(chan) 品。由於(yu) 各種產(chan) 品適用客戶資質、審批效率、利率、周期、還款方式不盡相同,客戶在申貸過程中,有的無法做出最優(you) 選擇,有的因為(wei) 對貸款流程不了解而通不過審核。這種情況下,提供谘詢代辦服務的中介機構應運而生。

  然而,有些中介機構卻假冒銀行名義(yi) ,對消費者設下高額收費、貸款騙局等陷阱。銀保監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有關(guan) 負責人及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了一些非法中介機構慣用的手段,提醒消費者擦亮眼睛,謹防受騙。

  這些騙局中有一類與(yu) 鍾女士的遭遇類似,中介機構誘騙消費者辦理貸款後,又以各種名義(yi) 要求借款人將貸款資金打入指定賬戶“走賬”,借款人一旦進行轉賬操作,這筆資金大多以“服務費用”等名義(yi) 被截留,借款人很難要回資金。

  還有一些非法中介以專(zhuan) 業(ye) 自居,代客操作,使用客戶手機下載銀行移動客戶端,幫助客戶錄入信息、核驗身份、確認貸款信息等。待業(ye) 務辦理後,中介人員將所涉及貸款銀行的移動客戶端、短信息全部刪除,導致客戶對貸款相關(guan) 信息一無所知。

  如何辨別貸款中介機構是否正規?業(ye) 內(nei) 人士提醒,最好做到“四看”。

  看“門戶”——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貸款中介有固定辦公場所,消費者前往公司後,可注意查詢工商登記等信息,了解公司基本情況。消費者應避免僅(jin) 憑互聯網聯係中介機構,正規機構也不會(hui) 隻公布自己的微信、QQ等線上聯係方式。

  看資質——要注意了解放款機構資質。正規貸款中介合作機構往往是正規銀行或經銀保監會(hui) 批準的具有放款資質的金融機構。如果中介機構一味向客戶推薦情況不明的網貸,消費者應注意防範。

  看收費——正規中介在為(wei) 客戶辦理貸款業(ye) 務時,會(hui) 先和客戶簽訂貸款居間服務費合同。當客戶貸款業(ye) 務辦理下來後,再收取貸款服務費。如果在貸款前就以“保證金”“解凍費”為(wei) 由,要求借款人提前轉賬,消費者就應當提高警惕,避免上當。

  看合同——銀保監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消費者,要詳細了解中介服務合同內(nei) 容,不要輕信間接的貸款服務要約,警惕貸款營銷宣傳(chuan) 中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息費標準等宣傳(chuan) 。消費者還要了解貸款產(chan) 品的重要信息,充分理解貸款條件、綜合息費成本、還款要求等。警惕以“刷流水”“走賬”為(wei) 由的打款要求,不隨意向無關(guan) 賬戶轉賬。

  本報記者 屈信明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