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報告稱越來越多中國女性積極投入科學研究

發布時間:2022-11-14 15: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在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她”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yu) 愛思唯爾共建的科研評價(jia) 實驗室,聯合發布我國第一份以性別視角解讀中國科研生態的研究報告——《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科研人員畫像》(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從(cong) 性別維度分析超過16萬(wan) 名中國科研人員在2005年至2019年的科研產(chan) 出,結合愛思唯爾Scopus數據庫中的論文數據,從(cong) 學術影響、領域特征、科研角色、科研合作、科學基金申請等多個(ge) 維度對中國女性科學家的現狀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科研領域的性別差異逐步改善,女性科研人員在科研參與(yu) 度、學術影響力等方麵取得了進步;在各個(ge) 學科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的性別差異都在逐步弱化,尤其是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男女比例最為(wei) 接近。報告建議,未來女性科研人員應該更多地承擔科研中的主導角色,在科研舞台上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影響力。

  “當前,越來越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全球化的科技舞台上,展示了非凡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但是,世界科研領域內(nei) 的性別失衡現象仍然長期存在,中國也麵臨(lin) 類似情況。”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暨聯合實驗室主任劉細文研究員說,報告首次以數據分析的形式揭示中國科研人員性別維度的發展情況,彌補了中國科研群體(ti) 職業(ye) 生涯畫像研究的空白。

  報告顯示,現階段男性科研人員的規模遠超女性,但女性占比正在逐年快速上升。從(cong) 男女科研人員占比的變化看,中國女性科研人員占比從(cong) 2005年占比13%上升到2019年的27.7%,增加了14.7個(ge) 百分點。

  在女性科研人員“職場天花板”問題上,情況也正在改善,女性與(yu) 男性在職稱晉升中的差異在逐步縮小。2008年至2017年,中國正高職稱男女數量比由5.47下降至3.92,中級職稱從(cong) 1.94下降至1.57。這說明中國女性科研人員在職級晉升中的劣勢地位正在逐步改善,職場競爭(zheng) 力不斷加強。

  報告稱,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科研人員正在積極投入到各個(ge) 學科領域的研究中,不同科研領域選擇的性別差異逐步弱化。相較於(yu) 2005年至2009年,2015年至2019年各學科男女數量比例都有顯著縮小趨勢,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男女比例最為(wei) 接近。

  就學術影響力而言,性別差異並不顯著。以2015年到2019年的學術產(chan) 出為(wei) 例,男性論文的影響力指標分值為(wei) 1.22,同期女性為(wei) 1.13,差異微小,體(ti) 現了女性科研成果受同行關(guan) 注的程度與(yu) 男性大體(ti) 相同。具體(ti) 到不同學科,女性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表現優(you) 於(yu) 其他領域,尤其是在神經科學和藥理學領域表現卓越;而在物質科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女性的學術影響力仍低於(yu) 男性。

  報告顯示,女性科研人員的論文合作者數量普遍多於(yu) 男性,同時由女性主導的科研團隊規模也大於(yu) 男性。而男性科研人員則在國際合作中更為(wei) 活躍。

  “通過報告,我們(men) 可以看到中國女性科研人員無論在人數上、科研產(chan) 出上、學術影響力上還是科研項目執行上,都有巨大而迅猛的增長。同時,我們(men) 也深刻體(ti) 會(hui) 到她們(men) 正在麵臨(lin) 的機遇與(yu) 挑戰。”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hui) 上海中心秘書(shu) 長於(yu) 利成表示,“作為(wei) 報告的全球首發平台,我們(men) 不但希望給大家分享這些洞見,更想要倡導構建一種包容、多元的創新生態,加強科研人員群體(ti) 的性別平衡和多樣性,鼓勵讓更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學傳(chuan) 播和應用等環節中發揮更大價(jia) 值。”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