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沙畫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式浪漫 想將人工智能引入沙畫
用沙畫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式浪漫
女博士作品被華春瑩汪文斌點讚,目前正研究人工智能輔助沙畫創作
11月22日是小雪節氣,沙畫師何素丹發布了最新一期的“二十四節氣”沙畫作品,畫作中濃濃的中國風將這一節氣的特點和美感充分呈現出來。此前,她的沙畫作品被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汪文斌及多位我國駐外大使轉發,向世界展現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何素丹今年34歲,曾是一名軍(jun) 旅沙畫師,多次參加央視等媒體(ti) 舉(ju) 辦的大型演出。目前,她正在武漢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與(yu) 沙畫。11月22日下午,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研究已實現了機器輔助作畫,未來將讓喜愛沙畫的人親(qin) 身體(ti) 驗這一藝術帶來的樂(le) 趣。紫牛新聞記者 萬(wan) 惠娟 萬(wan) 承源
詩情畫意
用沙畫作品書(shu) 寫(xie) 中國式浪漫
視頻在海內(nei) 外引起共鳴
今日是小雪節氣,何素丹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發布“二十四節氣”係列專(zhuan) 題沙畫作品之小雪篇。舒緩的純音樂(le) 響起,她動作輕盈地將一把細沙撒在特製的燈光沙畫台上,細沙輕揚,指尖曼舞,不一會(hui) 兒(er) ,一幅精美的沙畫出現在我們(men) 眼前。漫天的飛雪,幹枯的樹枝,白牆灰瓦的房舍構成了一幅靜謐的農(nong) 家圖,窗前看書(shu) 的女子,屋內(nei) 對飲的書(shu) 生,配上詩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極具詩情畫意。
今年以來,何素丹以細沙做原料,圍繞二十四節氣主題,用一幅幅沙畫作品書(shu) 寫(xie) 中國式浪漫,在海內(nei) 外引起共鳴,數億(yi) 人次點擊觀看。
“二十四節氣其實是我很早就想做的一個(ge) 係列,因為(wei) 那些節氣裏的儀(yi) 式感,藏著獨屬於(yu) 我們(men) 中國人的浪漫。”何素丹表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nong) 耕生活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來的知識體(ti) 係,“我想用沙畫去展現時間的流逝,展現我們(men) 的農(nong) 耕文明。”
“有人說沙畫是舶來品,其實中國早在宋朝就有沙畫創作了。”何素丹告訴記者,成語“畫荻教子”講述的是歐陽修的母親(qin) 用蘆葦稈在沙地上教兒(er) 子寫(xie) 字畫畫的故事,“那是我們(men) 沙畫藝術的雛形。”此外,在明清時期,有一種藝術形式叫“地謎”,講的是民間藝術家一邊用沙子在地上表演,一邊售賣自己的產(chan) 品。“每次出去表演,都會(hui) 有人問我‘沙畫是哪個(ge) 國家的’,我覺得太遺憾了,有必要讓大家知道它是我們(men) 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何素丹說,每幅沙畫創作需耗時一周,“首先我會(hui) 查找資料,感受這個(ge) 節氣的變化,找到它的特征。每個(ge) 節氣有‘三候’,古人曾細致入微地體(ti) 察花鳥蟲魚的變化規律,總結出體(ti) 係,幫助世人更好地從(cong) 事農(nong) 耕等活動。”她表示,創作時會(hui) 在很多節氣中加入現代的一些變化,讓大家感受時代的變化。
此前,何素丹從(cong) 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中汲取靈感,創作的沙畫作品得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汪文斌及多位我國駐外大使轉發點讚。
“從(cong) 傳(chuan) 播效果來看,我覺得自己實現了把中國的傳(chuan) 統浪漫帶給世界的初衷,讓大家看到我們(men) 中國的沙畫藝術,但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今後會(hui) 加大這方麵題材的創作比例。”何素丹說。
雙向奔赴
與(yu) 沙畫結緣是必然
軍(jun) 旅生涯為(wei) 創作帶來靈感
“我選擇了沙畫,沙畫也選擇了我。”何素丹稱與(yu) 沙畫結緣是必然,“小時候,家旁邊有一條河,我每天都會(hui) 去河邊玩沙子,那段美好的童年記憶非常難忘。”
何素丹出生在湖南的一個(ge) 繪畫世家,受家庭熏陶,15歲的她憑借驚人的天賦和紮實的繪畫基本功,以湖南省美術專(zhuan) 業(ye) 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武漢理工大學,學習(xi) 動畫專(zhuan) 業(ye) 。“大二時,老師讓我們(men) 用不同的材質來做動畫。我想起之前時常玩的沙子,發現沙子具備一定的流動性,也可以用來做動畫。”從(cong) 那時起,她就開始了對沙畫藝術的追尋探索。
四年後,19歲的何素丹考入海南大學攻讀美術專(zhuan) 業(ye) 研究生。研究生畢業(ye) 後,她開始輾轉全國各地進行沙畫表演。那時,沙畫知名度不高,何素丹時常獨自背著十多斤重的沙畫台前往演出地。
當然,沙畫創作也有遺憾,比如作品無法長久保存,表演結束,沙子被一抹,畫麵就沒有了。於(yu) 是她開始探索如何定格沙畫之美,比如用噴膠的形式來固定。
2011年,何素丹進入海南省邊防總隊文工團,“近十年的軍(jun) 旅生涯是我作品風格形成的很重要的一個(ge) 階段。”作為(wei) 一名軍(jun) 旅沙畫師,她經常前往邊疆慰問那裏的官兵,創作出一係列軍(jun) 旅題材的沙畫作品。何素丹說,包括現在創作的二十四節氣係列沙畫作品,也是得益於(yu) 自己在軍(jun) 旅生涯磨練出的意誌力。
投身公益
將人工智能引入沙畫
希望讓更多人親(qin) 身體(ti) 驗其魅力
2019年,何素丹告別軍(jun) 旅,脫下戎裝,投身教育事業(ye) ,到海南師範大學任教。任教期間,她被評為(wei) 海南省高層次人才,獲“中國沙畫十大成就獎”等業(ye) 內(nei) 最高獎4項,成為(wei) 中國沙畫藝術的代表性人物,多次參加央視等媒體(ti) 大型演出。她還在海南省特殊教育學校開設了自己的公益沙畫教育基地,把這門藝術教授給需要幫助的孩子們(men) ,“沙子的獨特觸感有心理療愈的作用,我想通過沙畫藝術去幫助這群特殊的孩子。”她說。
如今,何素丹回到母校武漢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與(yu) 沙畫,“任何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的發展,絕對是一個(ge) 多學科融合的成果。”將人工智能引入沙畫創作,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樣的“化學反應”?何素丹表示,目前研究處於(yu) 1.0階段,已實現了機器輔助作畫。她向記者展示了一幅國慶主題的沙畫作品,一隻機械臂靈活移動,並能控製沙粒的下落量,在燈台上寫(xie) 下“中國”兩(liang) 字。接下來,何素丹又在此基礎上用沙粒繪製出天安門、國慶大花籃等元素,最終完成這幅作品。
何素丹說,這一機械臂末端的執行器是他們(men) 團隊自行設計並用3D打印製作的,而控製動作的算法也是其團隊研發的。根據規劃,2.0階段將開始模擬某一個(ge) 沙畫師或是著名畫家的風格進行新的創作和呈現;而3.0階段將在前兩(liang) 個(ge) 階段的基礎上,實現示範教學和互動推廣。
“隨著人工智能的加入,比如通過深度學習(xi) 實現風格遷移等,可以使沙畫的門檻大大降低,讓喜愛沙畫的人可以親(qin) 身體(ti) 驗這門藝術的魅力和樂(le) 趣。”何素丹還表示,現在一些大學已經開設了沙畫研究生方向,還有不少中小學也引入了沙畫課程,但與(yu) 此同時也出現了師資不足等情況。將人工智能運用於(yu) 沙畫創作,今後有可能通過遠程教學等方式解決(jue) 這一問題。此外,她認為(wei) 在文化旅遊方麵,人工智能沙畫也將展露出優(you) 勢和獨特魅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