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教育智能硬件內置遊戲,是否會讓兒童沉迷?

發布時間:2022-11-23 15:30:00來源: 新京報

  “看我一槍突突了你!”在和7歲兒(er) 子遊戲時,孩子突然的一句俏皮話讓劉女士哭笑不得。追問下,兒(er) 子一臉壞笑地舉(ju) 起電話手表的屏幕,指了指,這句話是好友通過手表發給他的表情包文字。孩子們(men) 的群聊對話框裏還有一排花花綠綠的動圖。

  下樓玩之前先打個(ge) 電話邀約一下,戴同款手表的小朋友見麵“碰一碰”加個(ge) 好友,學習(xi) 時用智能台燈打視頻電話“雲(yun) ”做作業(ye) ,坐車時打開手表玩遊戲、聽故事……

  如今,以手表、台燈等為(wei) 代表的許多教育智能硬件中設置的社交、遊戲等功能,已被當下的兒(er) 童“玩轉”。與(yu) 此同時,這也引發了家長的擔憂與(yu) 思考,這是否會(hui) 讓兒(er) 童沉迷?家長控製孩子使用教育智能硬件的“度”在哪裏?

  ■ 案例故事

  兒(er) 童手表社交功能成家長隱憂

  兒(er) 童安全問題一直是個(ge) 熱門話題,隨著防兒(er) 童走失的需求、科技的發展,可穿戴智能手表近年來在市場中異軍(jun) 突起。

  根據前瞻產(chan) 業(ye) 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6—2021年中國智能手表出貨量波動增長,2020年受疫情影響短暫下滑,2021年出貨量恢複增長。2021年中國智能手表出貨量達到2956萬(wan) 隻,較2020年增長21.4%。

  如今,不論在居民區、商場還是公園,到處可見兒(er) 童手腕上戴著花花綠綠的手表,手表已成兒(er) 童手上常見的配飾。

  “確實方便,比如我周末送閨女去鋼琴班,車位非常緊張,我常停在路邊讓她自己走進去,通過手表軌跡可以確定孩子什麽(me) 時候到班裏。”家在海澱區的韓女士說道。

  她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表格,裏邊列明了市場上常見的各個(ge) 品牌兒(er) 童手表的主打功能、數據配置。在給孩子購買(mai) 手表前,她像工程師一樣左右衡量,最終給孩子挑選了一款自認為(wei) 最合適的手表。“我選的手表不添加社交軟件就不能加好友,我不想她總用手表和其他小朋友聊天,隻保留打電話、定位的基礎功能就好。”

  韓女士的考慮也是當下家長普遍顧慮的縮影,“在我們(men) 小區樓下,經常看到小孩盯著麻將大小的手表屏幕打遊戲、聊天,眼睛都看壞了,也擔心孩子沉迷。”

  今年暑假,魏先生果斷將女兒(er) 在小區裏加的手表好友“拉黑”了,因為(wei) 這個(ge) 小男孩總是給他7歲多的女兒(er) 打電話、發信息,女兒(er) 在學習(xi) 時,電話會(hui) 響;在看書(shu) 時,電話會(hui) 響;甚至聊著聊著,這個(ge) 看著七八歲的孩子開始說“髒話”。

  而在智能手表的銷售展台,這些日常使用中可能出現問題的社交、遊戲功能,則是銷售人員打出的吸睛招牌。

  “隻要是同品牌的手表,打開‘碰一碰’就可以加好友,構建小朋友自己的社交圈,孩子還可以像發朋友圈一樣,在手表上分享精彩瞬間。”11月初,在一款知名手表的展台前,銷售人員如此推薦道,她認為(wei) 與(yu) 其讓小孩子使用成年人的社交軟件,不如用手表構建同齡人的“圈子”,這樣更加純潔、安全。

  購買(mai) 了這款手表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孩子得知這一社交功能後確實有段時間沉迷於(yu) 用它拍照,“比如去水族館一頓拍,說是要發給同學看一看,但發現大家興(xing) 趣不高後,就不再執著這些功能了。”

  有家長質疑智能硬件“智商稅”

  不僅(jin) 手表,社交、遊戲、視頻,這些能夠激起成年人興(xing) 趣的功能也逐漸成為(wei) 各大兒(er) 童教育智能硬件的賣點。相對於(yu) 低年級的小朋友,孩子已經上小學四年級的李女士覺得,女兒(er) 已經“看不上”手表了,智能台燈已經成為(wei) 女兒(er) 的精神依賴。

  “上邊有搜索功能,小朋友不認識單詞就搜一搜,我還可以通過台燈內(nei) 置的攝像頭功能遠程幫她檢查作業(ye) 。”李女士家的智能台燈燈柱已經磨得有點黑,這是女兒(er) 長期使用的痕跡。

  小姑娘告訴記者,她使用台燈查單詞後會(hui) 刻意把單詞背下來,把“台燈”當做“老師”。但在同學小賈手裏,台燈反倒成了“作弊”工具。“他寫(xie) 不出來作文就搜範文抄一抄,數學題做不出來就直接抄答案,也不追究解題過程。”李女士的女兒(er) 認為(wei) ,教育智能硬件會(hui) 否使人“沉迷”因人而異。

  像李女士女兒(er) 一樣“自律”的孩子畢竟是少數。一年前,郭女士覺得給女兒(er) 買(mai) 了智能台燈,讓她利用工具自主學習(xi) ,算是解放了自己。如今,她發現,寫(xie) 完作業(ye) ,女兒(er) 也不離開書(shu) 桌,打開台燈看動畫片。“我隻能限製她看動畫片的時長,或者暫時把台燈收起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智能台燈、智能平板,各地因疫情開展的“停課不停學”也推高了主打“護眼功能”的智能平板的銷售。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朝陽區一度因疫情暫緩學生返校,女兒(er) 正讀三年級的王先生便抓緊時間網購了一台屏幕較大的墨水屏智能平板,試圖將網課學習(xi) 孩子雙眼受到的傷(shang) 害降至最小。

  不過,這兩(liang) 天,王先生陸續給女兒(er) 平板上的各種遊戲類、視頻類APP上了鎖。學習(xi) 平板銷售人員當初描繪的“幫助孩子複習(xi) 、預習(xi) ,真人在線教解題”的美好學習(xi) 圖景,如今對他來說“太不現實”。平板上因獎勵孩子而下載的各種小遊戲,逐漸在和學習(xi) 類APP搶奪女兒(er) 的精力。

  “孩子平時在自己屋裏上網課,但一段時間後,家裏人發現她上完課也不出來,在屋裏也沒動靜,通過關(guan) 聯的手機一查,原來在那看動畫片,還是偷偷開了靜音看的。”王先生說道。

  在韓女士看來,“這不過又是一次智商稅”。她曾經谘詢了孩子的眼科醫生,被告知“視力受到的影響跟用眼時長有緊密關(guan) 係”,孩子一直盯著“護眼”屏幕看和盯著書(shu) 看,對眼睛的傷(shang) 害一樣大。“控製她不看屏幕的方法就是不買(mai) 屏幕,因為(wei) 除了學習(xi) 她還會(hui) 玩遊戲、看視頻,更費眼睛。”

  ■ 解題

  關(guan) 注兒(er) 童學習(xi) 動力,從(cong) 根源解決(jue) 問題

  在青少年問題專(zhuan) 家看來,如今智能教育硬件所引發的親(qin) 子矛盾、沉迷問題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問題根源不在產(chan) 品,而在使用者本身。

  “不論是小屏幕還是大屏幕智能硬件,是有社交屬性的手表還是植入遊戲的智能硬件,很多家長總在擔心會(hui) 導致沉迷,糾結要不要給孩子買(mai) ,這本身是認識上的誤區。”北京教育學會(hui) 青少年成長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陳剛表示。

  他用“家電會(hui) 發出聲音”來類比“孩子玩智能教育硬件”這件事。陳剛解釋,家電正常運轉會(hui) 發出聲音,家電故障會(hui) 發出“異響”。這個(ge) 時代,孩子和成年人的社交方式都在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而改變,當代青少年是互聯網原住民,更不可能阻止和禁止其利用智能教育硬件社交。因此,孩子好奇心強,休閑時覺得智能教育硬件、電子產(chan) 品好玩,使用內(nei) 嵌的社交功能,這都屬於(yu) 正常的“聲音”,“隨便給他個(ge) 玩具都會(hui) 玩半天”。但是,孩子如果表現出攀比心,拒絕自然的麵對麵交往,耽誤了學習(xi) ,這就屬於(yu) “異響”。

  陳剛表示,當家電出現“異響”時人們(men) 會(hui) 維修,家長要判斷孩子使用智能教育硬件是“聲音”還是“異響”,出現“異響”要像修家電一樣,從(cong) 根源解決(jue) 問題。

  “任何一個(ge) 工具的出現,都有創造財富和造成傷(shang) 害兩(liang) 方麵的可能。很多家長采取的措施是把問題歸結於(yu) ‘聲音’本身,要消滅‘聲音’,冰箱發出‘異響’用棉被捂上就會(hui) 好嗎?”陳剛說道,兒(er) 童使用智能教育硬件時發生的“異響”,往往是家長看不到、沒有思考的地方。

  陳剛介紹,從(cong) 心理學角度來說,外傾(qing) 型性格的孩子更願意在自然場景下麵對麵交流,社會(hui) 交往能力弱、表達能力欠缺的孩子更傾(qing) 向使用電子產(chan) 品交流;學習(xi) 失能的孩子在學業(ye) 上無法獲得自我價(jia) 值感,往往會(hui) 選擇“打電遊”找到自信;有些孩子希望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獲得同齡人的羨慕,會(hui) 追求更高配的硬件,在攀比中找到自信。

  這些均是發生“異響”的信號,說明孩子在學習(xi) 、人際交往上出現了困難,在通過智能軟硬件躲避困難,進而造成沉迷。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學習(xi) 能力、學習(xi) 動力、學習(xi) 方法上找補,才會(hui) 從(cong) 根源解決(jue) 沉迷問題。

  在兒(er) 童心理發育、心理特征中尋找思路

  社交群裏吵架、觀點不合會(hui) “拉黑”、網絡暴力、色情內(nei) 容……成年人在網絡社交中都可能發生問題,讓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過早地使用智能教育硬件進行社交,會(hui) 不會(hui) 產(chan) 生負麵影響?

  “我看過孩子曾經在網絡小群裏調侃老師,他們(men) 會(hui) 不會(hui) 說出更過分的語言啊?”徐女士擔心道。

  對於(yu) 家長的這些擔心,陳剛認為(wei) ,人們(men) 在社交中出現的問題,電子產(chan) 品隻是起到了放大的作用。根據兒(er) 童成長特點,學齡前的兒(er) 童會(hui) 表現出對父母的崇拜,到了小學低年級階段會(hui) 過渡到“權威崇拜”,“比如我們(men) 常聽到小學生以‘這是老師說的’來頂撞家長,這就是以老師為(wei) 權威崇拜的對象”。而這種權威崇拜會(hui) 隨著孩子步入高年級逐漸減弱,隨著孩子認知水平提高、視野開闊,開始覺得老師也似乎並非高不可攀,也沒有絕對正確、不可挑釁。

  因此,陳剛認為(wei) ,高年級孩子會(hui) 在小團體(ti) 中做出一些調侃老師、模仿老師不好的動作等方式彰顯自己的勇敢,希望獲得同伴的點讚和認可,如徐女士擔心的情況並非孩子的特殊表現,隻不過工具變了、環境變了,“可能二十、三十年前,學生找個(ge) 小河邊發發牢騷,說說老師壞話,現在通過聊天軟件表達了。”

  如何避免孩子在負麵的交流中走入誤區?陳剛表示,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上述情況時,要引導孩子用多元的視角看待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判斷老師好還是壞。家長可以把這個(ge) 當做家庭教育的機會(hui) ,不要批評孩子,告訴他老師和普通人一樣,也許不那麽(me) 完美,也會(hui) 做讓人生氣或可笑的事情,但老師這一職業(ye) 的出發點是喜歡學生、愛學生的,教孩子學會(hui) 包容缺點,理解老師。

  陳剛認為(wei) ,人的基因變化跟不上技術的變化,在智能教育硬件普及的當下,發現出現在孩子身上的新問題,一定要回到孩子最基本的心理發育、心理特征去解決(jue) 。要客觀地和孩子分析智能教育硬件對孩子睡眠、上課的影響,如果孩子覺得一個(ge) 遊戲、電子寵物非常好玩,甚至想沒日沒夜地玩,家長可以嚐試找到孩子曾經感興(xing) 趣又玩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因一時興(xing) 趣犧牲了眼前的睡眠,讓他自己判斷並減掉一些遊戲,主動拿出精力學習(xi) 。

  “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反對孩子使用智能教育硬件,很多情況下又很少跟孩子產(chan) 生社交互動。多帶孩子參與(yu) 自然環境下的社會(hui) 交往,出遊和運動,才能夠真正滿足孩子內(nei) 在對表達、對交往的訴求。”陳剛強調。

  他做了一個(ge) 比喻:企業(ye) 一直在開發孩子喜歡和沉浸其中的產(chan) 品,將孩子拉進“局”,家長對孩子苛刻的要求、學習(xi) 上譴責、貶低孩子自我價(jia) 值的行為(wei) ,是將孩子推進“局”,“家長要反過來爭(zheng) 奪孩子,用行動把孩子從(cong) 軟硬件手裏搶回來。”

  家長心聲

  就要幹淨的學習(xi) 輔助功能,不要亂(luan) 七八糟別的功能。

  智能產(chan) 品不要增加遊戲功能,遊戲設置會(hui) 讓孩子上癮。

  一定要有防沉迷功能,還要過濾掉那些未成年不可以觀看的內(nei) 容。

  防沉迷最重要。

  純學習(xi) 用具,不要賦予其他娛樂(le) 功能。

  建議不能下載遊戲。

  新京報記者 劉洋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