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脫下戎裝進沙海,植綠固沙惠民生——八位老兵植綠“死亡之海”

發布時間:2022-11-24 15:50: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烏(wu) 魯木齊11月23日電 題:脫下戎裝進沙海,植綠固沙惠民生——八位老兵植綠“死亡之海”

  新華社記者李響、邵藝博、顧煜

  深秋時節,當大部分農(nong) 作物收獲結束的時候,新疆且末縣迎來大芸收獲的忙碌季節。這是田野等8名退伍老兵最開心的時候,多年來沙海植綠對抗風沙的努力沒有白費。

  大芸,又叫肉蓯蓉,有“沙漠人參”之稱。它所寄生的梭梭有著防風固沙的作用。4年來,從(cong) 部隊退役的老兵們(men) ,埋頭沙海,在有著“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植綠上萬(wan) 畝(mu) 。

  退役不退誌,“想為(wei) 第二故鄉(xiang) 做點事”

  新疆且末縣三麵環沙,生態環境脆弱,沙進人退、河流改道、居民搬遷的情景曾時有發生。為(wei) 阻擋沙漠侵襲,且末縣自1998年起開始實施防沙治沙造林工程。2003年起,當地優(you) 化發展思路,逐漸引入社會(hui) 力量,利用沙漠特有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和富民產(chan) 業(ye) 。

  2018年春季,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退役兩(liang) 年的老兵田野來到且末縣,正趕上當地群眾(zhong) 在沙漠裏植樹。

  “我看到在植樹的過程中他們(men) 很快樂(le) ,那種發自內(nei) 心的幸福感觸動了我。”田野說,“我受部隊培養(yang) 20多年,新疆是我的第二故鄉(xiang) ,退伍後更要為(wei) 第二故鄉(xiang) 做一些事情。”

  在他看來,在沙漠裏種植梭梭,並在其根部接種經濟作物大芸,不但可以阻止沙漠對縣城的侵襲,還可以帶動當地群眾(zhong) 致富,一舉(ju) 兩(liang) 得。當年秋天,從(cong) 來沒有在沙漠種過地的田野做了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在且末縣創業(ye) 、植樹治沙。

  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戰友的認同。2018年秋季,田野和戰友張宏、李科成立了新疆鵬程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初步承包了5200畝(mu) 沙地,開始嚐試種植梭梭,接種大芸。隨後,多位老兵也加入進來,開啟植綠對抗風沙的新征程。今年,這支隊伍的人數增加到了8人。

  萬(wan) 畝(mu) 黃沙變綠洲,“綠色長城”護生態

  “我們(men) 早就對沙漠植樹的困難有所估計,但確實沒想到會(hui) 這麽(me) 難。”談及剛來時的情景,老兵張宏說,“整地、種苗工作量大,基本上每人每周用壞一雙手套,每月就得換一雙鞋。”

  環境的艱苦對他們(men) 而言不算什麽(me) ,最讓他們(men) 痛心的是2021年春季的那場風,使得200多畝(mu) 上一年種植的樹苗被連根拔起。“我們(men) 一株株栽下的樹苗,已經都成活了,可是大風一刮,呼啦呼啦全沒了。”田野說。憑著在部隊練出來的一股韌勁兒(er) ,老兵們(men) 拿起鐵鍬,一次次進入沙海補種。

  沙漠種樹不但難,還很危險。有一次張宏出去種樹,突然因腎結石腰部疼得厲害。由於(yu) 手機沒有信號,他隻得強忍劇痛走了1公裏多到大路上。後來被戰友找到的時候,他已經昏迷了。張宏和戰友們(men) 談到那段經曆仍然後怕。

  即便如此,他們(men) 從(cong) 沒想過放棄。在他們(men) 看來,軍(jun) 人就應絕不認輸。

  沙漠植綠,投入大、回報慢。8位老兵幾乎借遍了親(qin) 朋好友,也向銀行貸了款。“剛開始家人都還有些意見,但是看到我們(men) 種好的樹,也就全力支持了。”張宏說,再苦再累也不怕,讓這裏變得更好是我們(men) 的夢想。

  懷著“為(wei) 第二故鄉(xiang) 幹點事”的初心,經過近4年的發展,他們(men) 在沙漠中種植了上萬(wan) 畝(mu) 胡楊、紅柳、梭梭等10多類沙生植物,成活率達到85%以上。

  老兵們(men) 的創業(ye) 經曆是且末縣產(chan) 業(ye) 化治沙的一個(ge) 縮影。近10年來,超過15萬(wan) 人次參與(yu) 到且末縣的植樹造林行動中來,守護這裏的生態。現在的且末縣,周邊圍起了一道長達23公裏、寬度1到7公裏不等的“綠色長城”,總計10萬(wan) 餘(yu) 畝(mu) 綠植。

  攻堅克難“點沙成金”, 帶動群眾(zhong) 共同致富

  黃沙漫漫,百害無利。人們(men) 的固有印象中,沙漠的價(jia) 值,似乎就此定格。然而,茫茫沙海之中,同樣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jia) 值和生態價(jia) 值。且末縣探索出一條“以生態產(chan) 業(ye) 養(yang) 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改變了過去隻有生態效益的治沙模式。

  “通過種植大芸等產(chan) 業(ye) 化治沙模式,一方麵可以加快沙漠地區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另一方麵可以帶動沙漠地區人民增收致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逐步改變沙漠地區防沙治沙和生態工程直接經濟效益低、可持續利用困難的局麵。”中科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說。

  豐(feng) 收的喜悅給了老兵們(men) 不斷探索沙漠經濟作物多樣化的信心。去年,他們(men) 在沙漠裏試種了西瓜、土豆等作物。自創業(ye) 以來,他們(men) 已幫助20多位當地少數民族群眾(zhong) 就業(ye) 。今後,還計劃吸引當地農(nong) 民入股,帶動群眾(zhong) 共同致富,再用三到五年時間,實現植綠3萬(wan) 畝(mu) 的計劃。

  今年52歲的圖爾迪·圖爾蓀,從(cong) 2018年開始成為(wei) 公司員工。“我在這裏學到了沙生植物種植技術,一個(ge) 月還有5000元工資。”如今,掌握了種植技術的他計劃承包公司1000畝(mu) 沙地自己管理,收入還能持續增長。

  “8位老兵作為(wei) 創業(ye) ‘排頭兵’,堅守在沙漠,防沙治沙,攻堅克難,展現出退役軍(jun) 人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精神。”且末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黨(dang) 組成員、退役軍(jun) 人服務中心主任李耀銀說。(新華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