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家校合力,應對卡牌銷售亂象

發布時間:2022-11-28 11:08:00來源: 人民日報

  家校合力,應對卡牌銷售亂(luan) 象(百姓關(guan) 注)

  近段時間以來,在一些中小學周邊,文具店、小賣部銷量最好的商品不是文具,而是各種類型的卡牌。有讀者來信反映,校園附近大量銷售各類卡牌,學生之間出現互相攀比的現象。記者在湖北省多所小學附近的商店調查發現,不少動漫都有周邊卡牌在銷售,放學後組團買(mai) 卡的孩子為(wei) 數不少。

  據了解,卡牌是一種收藏卡片,被設置為(wei) 不同等級的稀有程度,稀有度越高,獲得概率越低。根據一名商店店主提供的信息,銷量最好的奧特曼卡牌至少有30套,每套還細分成不同種類。“每過一段時間就有新卡推出,一天最少賣五六十包。”這名店主說。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搜索“奧特曼卡牌”,有的店鋪月銷量高達4萬(wan) 餘(yu) 件。

  記者走訪發現,最便宜的奧特曼卡牌每包最低售價(jia) 2元,但能買(mai) 到的僅(jin) 是普通卡牌,要想抽到稀有卡,就要買(mai) 售價(jia) 十幾元、幾十元的卡包,甚至定價(jia) 300—500元的卡盒。在一些地方,孩子們(men) 很享受買(mai) 卡、換卡的過程,卡牌無形中成了“社交貨幣”。一名小學老師說,班上好幾名男生喜歡聚在一起交換奧特曼卡牌,常在放學後交換一個(ge) 多小時才回家。

  此外,奧特曼卡牌還標注著攻防指數等數據,可以用來“對戰”,要想贏別人,就得不斷買(mai) 更高級的卡牌。這套對決(jue) 規則,使靜態的卡牌變成了可以互動的玩具,不僅(jin) 滿足了孩子們(men) 的競技心理,也誘使他們(men) 花更多錢買(mai) 卡牌。

  卡牌集收藏、社交、競技等功能於(yu) 一身,在中小學生中十分流行,卻令家長們(men) 充滿擔憂。“孩子就像著了魔,隨身攜帶奧特曼卡冊(ce) ,一閑下來就忍不住翻看。古詩詞背不下來,奧特曼的名字倒記得一清二楚。長期這樣下去,學習(xi) 成績肯定要受影響。”山東(dong) 泰安一名家長說。

  多名受訪家長表示,孩子們(men) 用來買(mai) 卡的錢大多來自零花錢,有的孩子省下飯錢甚至向同學借錢去買(mai) 卡牌。媒體(ti) 曾報道,有小學生向同學借錢買(mai) 奧特曼卡牌,看見同學買(mai) 到稀有卡牌便上手去搶,結果打傷(shang) 了同學。

  湖北武漢一名家長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門口的小商店買(mai) 奧特曼卡牌,13天花了3000多元。家長找到商店老板,老板表示,店內(nei) 證照齊全,卡牌明碼標價(jia) ,是孩子自願買(mai) 的,不能退換。對此,上海蘭(lan) 迪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學森表示,根據我國相關(guan) 法律規定,8周歲以下兒(er) 童屬於(yu) 無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消費行為(wei) 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進行;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製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消費行為(wei) 一般應得到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因此,在未拆包裝的前提下,家長有權要求商家退貨退款。

  劉學森認為(wei) ,卡牌在銷售時,事先不告知商品具體(ti) 型號和款式,本質上屬於(yu) “盲盒”營銷。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能否獲得“稀有款”“隱藏款”是隨機事件,如不公示抽取概率,商家可能通過人為(wei) 縮減稀有款投放比例等方式,刺激消費者反複購買(mai) 。“相關(guan) 部門應對學校周邊卡牌類商品的定價(jia) 、未成年人購買(mai) 規範等做出指引性規定。例如可以要求商家對未成年消費者購買(mai) 卡牌的數量、金額等進行登記,並實施總量控製。”劉學森說。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嶽偉(wei) 認為(wei) ,商家以受孩子們(men) 歡迎的動漫角色為(wei) 商機,開發、銷售相關(guan) 產(chan) 品,無可厚非。但原本普通的卡牌被賦予了稀缺性、收集性,會(hui) 強化孩子的獵奇心態,誘導其消費。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不強,認知水平不高,集卡所帶來的自我滿足感容易使他們(men) 沉溺其中。

  嶽偉(wei) 建議,家庭和學校應形成合力,應對卡牌銷售亂(luan) 象。學校可以設置護學崗,利用升旗儀(yi) 式、班會(hui) 、誌願服務等形式進行宣傳(chuan) 教育;家長要合理適度給予孩子零花錢,摸清孩子玩卡購卡的心理需求,采取適當的調節策略,引導其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此外,家長和學校應豐(feng) 富學生的課餘(yu) 生活,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娛樂(le) 和社交需求,多鼓勵、讚賞孩子進行體(ti) 育鍛煉、文化藝術等特長愛好和其他課餘(yu) 實踐活動,增強其自我認同感。本報記者 強鬱文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