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絳“以稻治堿” 汾河灘變成“好稻田”
中新網太原12月2日電 題:山西新絳“以稻治堿” 汾河灘變成“好稻田”
作者 楊佩佩 衛世新 趙為(wei) 民
連日來,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龍興(xing) 鎮婁莊村聚英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裏,一片忙碌景象。加工車間的機器不停轉動,將收獲的稻穀進行去殼、拋光、初選、精選……工人們(men) 忙著把加工好的優(you) 質大米裝袋、塑封、包裝,“絳塔牌”大米從(cong) 這裏銷往多地。
聚英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銷售負責人王勇軍(jun) 介紹,合作社建成了一條大米加工線,並注冊(ce) “絳塔牌”商標。自11月下旬以來,“絳塔牌”大米已與(yu) 山西、陝西等地的超市簽訂銷售合同89份,銷售額達156萬(wan) 元。
王勇軍(jun) 也是婁莊村種植水稻的大戶,他種植了50畝(mu) 水稻,年收入達20萬(wan) 元。“過去,這裏就是一片鹽堿地,沒想到還能種植水稻。這幾年,稻穀豐(feng) 收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日子越過越好。”
地處汾河岸畔的婁莊村,原是一個(ge) 貧困村。全村8000畝(mu) 耕地中,河灘地和鹽堿地占有3000畝(mu) 。前些年,村民在這些地裏種過小麥和玉米,但總是顆粒無收。2018年,村“兩(liang) 委”班子帶領村民“以稻治堿,變廢為(wei) 寶,產(chan) 業(ye) 脫貧”,探索出一條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致富道路。
婁莊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張高平介紹,當年,村裏將帶回來的水稻種子試種了20餘(yu) 畝(mu) ,經過努力試種成功,品質和口感都非常好。“真沒想到,鹽堿地也長出了糧食。”
自2019年起,婁莊村趁熱打鐵,動員村民流轉土地,利用扶持資金完善了農(nong) 田的進排水係統,按照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要求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同時,該村成立聚英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形成一條從(cong) 育秧、插秧、收割、加工、銷售等完整的產(chan) 業(ye) 線。
“近年來,該村不斷進行品種選用和管理技術調整,讓昔日鹽堿地變身為(wei) 如今的水稻種植基地。”婁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趙建民說,目前,婁莊村的水稻種植麵積達1000餘(yu) 畝(mu) ,帶來經濟效益450餘(yu) 萬(wan) 元。
此外,婁莊村還聘請專(zhuan) 業(ye) 人員對村民進行技能培訓,從(cong) 事稻草深加工,讓稻草變廢為(wei) 寶,增加村民收入。稻稈加工成的草簾、草繩可用於(yu) 蔬菜大棚建設,稻草被製作成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進行售賣。
隨著水稻麵積不斷擴大,婁莊村計劃引進一套現代化大米加工設備,同時引進高端人才,與(yu) 專(zhuan) 業(ye) 高校對接,培育適合當地的高產(chan) 、抗病、優(you) 質的水稻新品種,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