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焦點訪談丨久久為功建造綠色長城

發布時間:2022-12-02 11:48: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其中就包括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在我們(men) 的國土綠化行動中,三北防護林無疑是標誌性工程之一。三北就是西北、華北和東(dong) 北。三北防護林工程於(yu) 1978年底啟動,分3個(ge) 階段、8期工程進行,預計到2050年完成。目前,三北工程已完成第五期工程建設任務。評估結果顯示,工程建設不僅(jin) 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還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

  在內(nei) 蒙古阿拉善左旗,一支由牧民組成的護林員隊伍正在巡護。

  每年春天,當地林業(ye) 部門都會(hui) 聯合空軍(jun) 一起進行飛播,也就是用飛機播種進行生態治理。在飛播區內(nei) ,花棒、沙拐棗、白沙蒿等沙生植物被小心翼翼地看護起來。別看它們(men) 其貌不揚,卻被牧民們(men) 視為(wei) 掌上明珠。因為(wei) 它們(men) 能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環境。

  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占阿拉善左旗總麵積的79.3%,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我國八大沙漠中的騰格裏沙漠和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在這裏已呈“握手”之勢。為(wei) 了改變這一狀況,阿拉善被列入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治理範圍。自20世紀80年代初,空軍(jun) 部隊連續四十年無償(chang) 支援阿拉善地區進行飛播造林,但起初效果並不理想。

  經過反複摸索,當地林業(ye) 工作者終於(yu) 找到了飛播的規律,也就是“適地、適種、適時、適量、封禁”,因地製宜科學治沙。

  如今,飛播造林已經成為(wei) 當地最主要的治沙手段。為(wei) 了更好地治理生態環境,2011年三北五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範圍由第四期的406.9萬(wan) 平方公裏擴大到五期工程的435.8萬(wan) 平方公裏,涉及13個(ge) 省市區725個(ge) 縣,阿拉善地區也在其中。飛播造林進入大麵積推廣應用階段。

  內(nei) 蒙古阿拉善左旗林業(ye) 工作站飛播造林室主任 魏健民:三北五期工程飛播造林17萬(wan) 畝(mu) 。過去飛播前,植被覆蓋度在5%以下,現在播區的植被覆蓋度可以達到12.8%到50.4%。飛播流動沙丘趨於(yu) 固定或半固定,在兩(liang) 大沙漠邊緣形成了兩(liang) 條總長460公裏飛播防沙治沙鎖邊帶。

  除了飛播造林、圍欄封育以外,人工種植也是阿拉善生態治理的重要方式。

  內(nei) 蒙古阿拉善左旗林業(ye) 工作站站長 劉宏義(yi) :當時這個(ge) 區域是不毛之地,農(nong) 牧民也沒法生存,都搬遷出去了。我們(men) 從(cong) 2010年開始規劃,大約用了四年多的時間,總共種植了43萬(wan) 畝(mu) 梭梭林。

  在三北五期工程中,阿拉善左旗通過人工種植、飛播造林、封沙育林等方式共完成營造林任務101.4萬(wan) 畝(mu) ,有效地遏製了騰格裏、烏(wu) 蘭(lan) 布和兩(liang) 大沙漠的“握手”之勢。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阿拉善是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中的一個(ge) 縮影,更是三北五期工程效果的生動寫(xie) 照。從(cong) 2011年到2020年,三北五期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與(yu) 前四期相比有顯著變化。

  國家林草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 劉冰:一是建設理念更加注重自然修複,發展方式進一步優(you) 化,封山育林、飛播造林的比重明顯加大;二是建設內(nei) 容更加注重數量與(yu) 質量並重;三是建設布局更加注重分區治理,分類施策。

  截至2020年底,三北五期工程建設使工程區林草植被麵積增加527.12萬(wan) 公頃,森林覆蓋率由四期末的12.40%增至五期末的13.84%,61%以上水土流失麵積得到有效控製。

  北京林業(ye) 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 安黎哲:它的意義(yi) 主要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一是三北工程為(wei) 改善中國三北地區生態狀況作出了巨大貢獻;二是三北工程為(wei) 全球幹旱、半幹旱區的生態治理提供了借鑒經驗;三是三北工程在應對氣候變化,維護木材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三北五期工程中,不僅(jin) 有生態林還有大量經濟林。它們(men) 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還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立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河北唐山遷西縣也在進行這方麵的實踐。

  在遷西縣鐵門關(guan) 鎮石梯子村,當地板栗合作社的理事長張國華又迎來今年栗蘑的豐(feng) 收季。每年九月上旬是板栗的成熟期,收完栗蘑,張國華又要馬上收板栗了。

  遷西自古“七山一水半分田”,百姓生活很艱難。20世紀80年代,張國華組織了300多人參加遷西縣三北防護林工程,在荒山上種起了板栗,既改善生態又創造價(jia) 值。2006年,他創建了河北第一家板栗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已擁有數萬(wan) 畝(mu) 板栗基地,他們(men) 用小板栗作大文章,帶動了3萬(wan) 多名村民致富。如今,三北防護林不僅(jin) 優(you) 化了環境,更成為(wei) 當地的搖錢樹。

  在三北五期工程中,遷西僅(jin) 板栗種植麵積就達到75萬(wan) 畝(mu) ,還建成萬(wan) 畝(mu) 標準示範園3個(ge) ,板栗專(zhuan) 業(ye) 村320個(ge) ,實現林業(ye) 綜合產(chan) 值32億(yi) 元。

  除了在林果上挖掘價(jia) 值,遷西縣還大力發展農(nong) 旅融合。目前遷西縣已經有一個(ge) 在建板栗主題公園、4個(ge) 省級風景名勝區、6個(ge) 森林小鎮以及113個(ge) 森林村莊,年旅遊收入65億(yi) 元,農(nong) 旅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遷西經濟的新引擎。

  據統計,三北五期工程營造的經濟林保存麵積約26萬(wan) 公頃,年產(chan) 幹鮮果品約340萬(wan) 噸,每年產(chan) 生的生態效益總值達960多億(yi) 元。截至五期工程末,幫助1500萬(wan) 農(nong) 民脫貧,脫貧貢獻率達27%。

  三北防護林不僅(jin) 創造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還創造了強大的社會(hui) 效益。遼寧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xiang) 北甸子村現在綠意盎然,很難想象,二十幾年前這裏的森林覆蓋率僅(jin) 為(wei) 6%,幾乎要被科爾沁沙漠吞噬。1996年,國家工作組調研認為(wei) ,這裏不適合人類居住,建議全村移民,然後再整體(ti) 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但是有人並不想放棄家園,態度最為(wei) 堅決(jue) 的就是時任村支書(shu) 的董福財。

  麵對一望無際的沙漠,很多村民都認為(wei) ,沒有一丁點成功的可能。董福財隻能帶著一家四口開始種樹。

  有了成功經驗後,董福財便動員村裏的11名黨(dang) 員跟著他一起種樹。在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後,終於(yu) 有了這片3000畝(mu) 的樹林。大家給它取了個(ge) 響亮而堅毅的名字——表率林。2015年,63歲的董福財因病去世。雖然他走了,但他把艱苦奮鬥的精神留了下來,他的兒(er) 子董偉(wei) ,以父親(qin) 為(wei) 榜樣,至今仍在從(cong) 事林業(ye) 工作。

  在董福財和黨(dang) 員們(men) 精神的感召下,村民們(men) 也加入植樹治沙的隊伍中來。最終,全村人在沙地上植樹3萬(wan) 畝(mu) ,建起了一道長15公裏、寬3公裏的鬆林防護帶,家園終於(yu) 保住了。

  今天,在彰武,人們(men) 不僅(jin) 能看到一望無際的綠色,更能時刻感受到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wei) 功的精神代代傳(chuan) 承。正因為(wei) 他們(men) 的付出,彰武沙化麵積由最高時的96%,降到現在的36.8%,“綠進沙退”的目標終於(yu) 實現了。

  在全國三北工程建設中,像董福財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湧現出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銀、牛玉琴等為(wei) 代表的英模人物,培育了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陝西延安等一大批綠色發展典型。他們(men) 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鑄造起一道道阻斷風沙的屏障、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

  國家林草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 劉冰:三北工程已成為(wei)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誌性工程,強化了全社會(hui) 植綠、護綠、愛綠的生態文明意識。三北精神成為(wei) 新時代激勵人們(men) 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世界生態史上,除了中國,沒有一個(ge) 國家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ti) 下降的大背景下,能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森林麵積與(yu) 森林蓄積量的“雙增”,交出人工林麵積世界第一的答卷。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men) 要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現在三北工程已經進入到六期工程的建設期,這片廣闊的土地將越來越綠,也將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一個(ge) 生態更加良好,生活更加富裕的家園。(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