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果業讓百姓腰包更鼓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特色果業(ye) 讓百姓腰包更鼓
作者:本報記者 劉勇 本報見習(xi) 記者 陳堅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
沿著平坦的鄉(xiang) 村公路,穿過一個(ge) 山口,一座被群山環繞的村莊映入眼簾。入冬多日,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堡鄉(xiang) 北河村周邊樹木早已褪去綠裝,漂亮的房屋和幹淨整潔的道路越發顯得亮眼,村莊旁邊的矮山上,一排排果樹從(cong) 山腳排列到山脊。
上午的北河村黨(dang) 員活動中心,桌上擺滿村裏自產(chan) 的板栗、蘋果,村兩(liang) 委成員和不少村民圍著桌邊早早等候。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北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國華剛一進門,大家就把她團團圍住,急切地要聽她講講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這些年咱們(men) 村靠著種植板栗實現脫貧,日子越過越好,果業(ye) 種植這一特色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咱們(men) 的主要收入來源。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果業(ye) 種植這條路咱們(men) 不僅(jin) 要接著走下去,而且還要走得更好。”孫國華話音剛落,村民紛紛應和:“孫書(shu) 記,不管是出人出力還是出地,我們(men) 跟著你幹。”
“為(wei) 了提高果樹產(chan) 量和質量,讓咱們(men) 腰包鼓得更高,我們(men) 村委會(hui) 尋思組建一支果樹技術小隊,去外地學習(xi) 果樹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為(wei) 咱們(men) 村培養(yang) 人才。”孫國華站在人群中說,“這也是我們(men) 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要求的具體(ti) 措施,大家嘮嘮自己的看法。”
“這個(ge) 做法好!”“可以選一些年輕人,最好本身就懂點種植技術,學得快。”在場村民紛紛表示支持並提出建議。在大家的討論下,由6名相對年輕的村民組成的北河村果樹技術小隊當即成立,準備前往河北學習(xi) 板栗種植管理技術。
“讓村民增收的事咱必須支持!”村民宋桂華說,“這些年我們(men) 村因為(wei) 黨(dang) 的好政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靠著果樹種植過上了好日子。”
北河村共有600多口人,多年前,當地百姓主要依靠種植玉米為(wei) 生,受山地多、平地少,旱季多、雨水少的自然條件影響,村民年收入始終徘徊在兩(liang) 三千元之間。
為(wei) 改變這一現狀,孫國華因地製宜,決(jue) 定把山地多平地少的劣勢變為(wei) 發展致富項目的優(you) 勢,把環繞村屯的荒山禿嶺利用起來,種植抗旱能力強、經濟收入高的板栗樹。她發動村裏黨(dang) 員帶頭、村民廣泛參與(yu) 。宋桂華說:“當時看有黨(dang) 員帶頭種板栗樹,就跟著種試試看,產(chan) 果第一年就增收近萬(wan) 元,現在自家山頭能種的地方都種,每年板栗收入就有2萬(wan) 元左右。”經過十來年的發展,現在北河村板栗種植超過10萬(wan) 棵,村民僅(jin) 靠板栗一項,人年均收入就增加了7000多元。周邊荒山禿嶺也因為(wei) 種滿板栗樹,變得鬱鬱蔥蔥。
種出好東(dong) 西,還要能運得出山,賣上價(jia) 錢。“十年前,村裏多數是很難會(hui) 車的羊腸小路,有的甚至是河灘,根本就沒有路,出趟村太難了。因為(wei) 山路顛簸,果子還沒運到山下就顛碎了。”回想起十多年前的景象,村民郝雲(yun) 武感慨萬(wan) 千。“要想富,先修路。”孫國華帶領村民整修路基3000延長米,修築路堤2000多延長米,硬化了村內(nei) 主幹街道,修建了平整的水泥路。當地黨(dang) 委政府投入資金,一條平坦的鄉(xiang) 村公路連接到了村口。
簡單吃完午飯,孫國華來到自家院子,給院內(nei) 晾曬的蘋果果脯翻麵。孫國華一邊翻著果脯一邊介紹,2016年北河村引進栽種蘋果、桃、杏、李子等果苗兒(er) 4000餘(yu) 株,今年光蘋果產(chan) 量就達到50萬(wan) 斤,果脯加工大有潛力可挖。“經過反複蒸曬的手工果脯,口感特別好,而且綠色健康、營養(yang) 豐(feng) 富。收益比直接賣鮮果高,能進一步提升特色產(chan) 品附加值。”
下午,在老黨(dang) 員馬景懷家中,孫國華和附近居住的黨(dang) 員群眾(zhong) 圍坐在溫暖的炕頭上一起謀劃未來。“我們(men) 還可以發展鄉(xiang) 村休閑旅遊,把東(dong) 戴河大批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遊客吸引來,讓他們(men) 住在村裏、吃在村裏,體(ti) 驗愜意的田園生活,品嚐咱們(men) 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看看咱們(men) 山上的長城。”孫國華說。
十年來,依托黨(dang) 的富民政策,北河村人均年收入從(cong) 2012年的不足2000元發展到2022年的近2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從(cong) 原來的空白賬發展到現在的年收入12萬(wan) 元。現在,孫國華他們(men) 仍不停地帶領村民想方設法尋找新的致富路。村民馬蘇馴自豪地說:“百姓致富有項目、出行環境更便捷,在我們(men) 這個(ge) 被群山包圍的山村變成了現實。”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