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科技領域持續創新突破
中國高科技領域持續創新突破(國際論道)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yu)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在太空勝利“會(hui) 師”;卡塔爾世界杯,“中國製造”的體(ti) 育場館設施科技感十足;中國創新者2021年提交的專(zhuan) 利申請數量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全球主要產(chan) 品和服務中,中國企業(ye) 13個(ge) 品類高科技產(chan) 品中的市場份額擴大……最近,中國高科技領域捷報頻傳(chuan) ,在全球高科技領域存在感不斷增強,引發國際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
創新突破不斷湧現
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和神舟十四號實現了交會(hui) 對接,3名航天員隨後從(cong)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成功與(yu)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會(hui) 師”。海外媒體(ti) 紛紛在第一時間跟進報道發射實況,稱讚中國航天事業(ye) 取得新突破。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此次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報道指出,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ge) 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此外,中國在月球和火星上都實現了機器人漫遊車著陸。報道援引國際宇航聯合會(hui) 執行主任克裏斯汀·費奇廷格的話表示,全球都密切關(guan) 注中國在航天領域日益提升的實力。
法國《世界報》報道稱,中國已躋身世界科學大國行列。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科技力量最為(wei) 突出。西班牙《先鋒報》報道稱,中國是科技強國,並且持續在科技領域取得裏程碑式的成就。
卡塔爾世界杯精彩的足球賽事引發全球狂歡,體(ti) 育設施的高科技含量同樣“吸睛”。此次世界杯的主要場館——盧塞爾體(ti) 育場就出自“中國製造”的“手筆”。
卡塔爾《半島報》日前發文稱,盧塞爾體(ti) 育場是卡塔爾世界杯“皇冠上的明珠”。文章特別指出,盧塞爾體(ti) 育場不久前獲得“全球可持續性發展評估係統”五星評級。盧塞爾體(ti) 育場可持續性特征最突出之處是場館的屋頂,它由最先進的聚四氟乙烯材料製成,可使體(ti) 育場免受熱風侵襲,防止灰塵進入,並為(wei) 球場提供足夠的光照,同時也為(wei) 之遮蔭。另一可持續性特征體(ti) 現在體(ti) 育場內(nei) 運行的節水係統,相比傳(chuan) 統球場可多節水40%。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前,日本經濟新聞社以2021年全球經濟活動中56個(ge) 重要品類的最終產(chan) 品、服務、核心零部件和材料為(wei) 對象,進行“主要產(chan) 品和服務市場份額調查”,涉及各品類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企業(ye) 。調查結果顯示,在電動汽車、智能手機等最終產(chan) 品以及零部件等28種主要高科技產(chan) 品中,中國企業(ye) 擴大市場份額的品類達13個(ge) 。報道稱,在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高的背景下,全球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再次凸顯。
多重因素合力促成
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從(cong) 2012年的1.03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wan) 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從(cong) 1.91%增長到2.44%;中國政府2021年的科技創新支出超過1.07萬(wan) 億(yi) 元,比2012年增長92.2%;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過去10年間,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巨大投入和顯著成效,引發外媒熱議。
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麵投入,是中國高科技不斷取得創新成果的重要原因。
阿根廷“亞(ya) 洲報道”網站指出,過去10年,中國政府和產(chan) 業(ye) 界都格外注重創新發展,以科技創新作為(wei) 可持續增長的引擎。在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的背景下,中國產(chan) 業(ye) 升級取得重大進展,從(cong) 以輕工業(ye) 為(wei) 主的出口導向型產(chan) 業(ye) 向資本密集型、自主創新型產(chan) 業(ye) 轉變。這種轉變啟動了新的增長引擎。
彭博新聞社網站刊文稱,中國為(wei) 推動工業(ye) 技術和製造業(ye) 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今年前10個(ge) 月,高科技製造業(ye) 的投資增長了23%以上,遠高於(yu) 對其他行業(ye) 的投入。在電氣和電信設備等領域,投資增長了近30%。總體(ti) 的研發投入也在增加。
11月21日,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世界知識產(chan) 權指標》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專(zhuan) 利、商標和外觀設計的知識產(chan) 權申請量均創曆史新高。其中,中國提交的專(zhuan) 利申請數量最多,接近全球專(zhuan) 利申請量的一半。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在研發工作和人才培養(yang) 上的高額投資、戰略規劃製定、國家層麵的關(guan) 切以及巨大的國內(nei) 市場,這些都是中國在科技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科技創新,關(guan) 鍵在人才。肯尼亞(ya) 《星報》網站報道稱,如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科技人才庫。中國高等院校為(wei) 重大國家戰略服務的能力繼續增強。他們(men) 獲得了中國超過六成的科學和技術獎。此外,他們(men) 還承擔了中國60%以上的國家基礎研究任務、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華爾街日報》發布數據稱,在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排名中,中國大學的研究成果和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科學計量學》雜誌研究發現,中國在領先世界“高影響力”研究科研產(chan) 出方麵獨占鼇頭。報道稱,中國科研水平的提升是國內(nei) 高強度科研投入的結果。
成果不斷惠及世界
在高科技創新領域,中國堅持擴大開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目前,中國與(yu) 161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guan) 係,簽署了115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參加200餘(yu) 個(ge) 國際組織和多邊機製。中國科技創新成果正不斷惠及世界。
肯尼亞(ya) 《人民報》援引專(zhuan) 家評論表示,“中國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堅持擴大開放,積極參與(yu) 全球經濟治理,成為(wei) 全球經濟複蘇的主要推動力。
葡萄牙《公眾(zhong) 》日報網站近日刊文稱,中國是綠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世界範圍內(nei) 具有壓倒性的影響力。正如哈佛大學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所說:“事實是,中國是各種綠色科技的世界領先製造國和出口國。它是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供應國,市場份額為(wei) 40%;其在風力渦輪機市場中的份額為(wei) 40%;在綠色氫能市場中的份額為(wei) 35%。中國還供應著全球約80%的太陽能電池板。”
西班牙《理性報》刊文稱,近年來,西中兩(liang) 國科技合作不斷推進,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合作密切,為(wei) 雙方企業(ye) 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得益於(yu) 中國雄心勃勃的清潔能源發展目標和不斷加快的對外開放步伐,包括西班牙企業(ye) 在內(nei) 的各國新能源企業(ye) 從(cong) 中覓得新機,合作前景廣闊。文章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科技進步與(yu) 發展,積極擴大與(yu) 世界各國高技術企業(ye) 的合作,各國企業(ye) 通過經驗交流和互補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
芬蘭(lan) 《赫爾辛基時報》報道稱,中國航天事業(ye) 快速發展,並在許多方麵助力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太空探索。
菲律賓《馬尼拉時報》報道稱,中國具備強大的工業(ye) 產(chan) 能和超凡的科技實力,是菲律賓加速經濟發展道路上重要的合作夥(huo) 伴。
摩洛哥《挑戰者周刊》報道稱,未來,非中科技務實合作將繼續不斷發展,更好地滿足地區人民的需求。“中國在高新技術研發方麵積累了豐(feng) 富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實力,將為(wei) 科技領域的南南合作創造更多機遇。”
(賈平凡 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