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東風航天人的光榮與夢想

發布時間:2022-12-05 16:36:00來源: 解放軍報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踔厲奮發建功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e) ——

  東(dong) 風航天人的光榮與(yu) 夢想

  2022年11月29日晚,戈壁灘萬(wan) 籟俱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發大廳燈火通明。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正在進行發射前功能檢查。這一夜,必將載入中國載人航天史冊(ce) 。該中心總工程師鄭永煌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

  “5、4、3、2、1,點火!”隨著零號指揮員吳華的點火口令響起,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托舉(ju)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直刺雲(yun) 霄,飛向茫茫宇宙。

  聽到飛船發射入軌的消息,鄭永煌的臉上難掩激動。

  偉(wei) 大夢想孕育偉(wei) 大事業(ye) 。10年前的同一天,習(xi) 主席在參觀《複興(xing) 之路》展覽時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wei) 大的夢想。”

  中國夢蘊含航天夢,航天夢助力中國夢。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收官之戰,舉(ju) 世矚目。作為(wei) 載人航天領域的技術專(zhuan) 家,鄭永煌參與(yu) 了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奠基和建設,參加過曆次神舟飛船發射任務。這一次,他將目睹兩(liang) 批航天員同時在軌的曆史性時刻。

  “一批批航天員圓夢太空,這是所有東(dong) 風航天人的光榮與(yu) 夢想!”鄭永煌激動地說。

  神舟飛船由此啟航,飛天夢想張開翅膀

  20世紀90年代,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隨著工程選址定於(yu)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dong) 風航天城這座戈壁小城,開始與(yu) 載人航天結下不解之緣。

  一批批航天人從(cong) 天南海北匯聚於(yu) 此,將個(ge) 人夢想融進祖國的航天事業(ye) 。作為(wei) 其中一員,年輕的鄭永煌滿懷憧憬來到東(dong) 風航天城。

  經過數年的規劃、設計、調研、論證,中國航天最複雜的發射塔架、亞(ya) 洲第一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在這裏從(cong) 圖紙變成現實。一座現代化載人航天發射場在戈壁灘拔地而起。

  載人航天工程涉及14個(ge) 大係統,測試發射流程與(yu) 普通衛星任務大不相同。經過反複調研,鄭永煌和同事們(men) 編寫(xie) 出我國第一個(ge) 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場“三垂”模式下的載人航天任務測試發射流程,開辟了我國航天發射係統新格局。

  1999年7月,從(cong) 北京出發的列車搭載著火箭和飛船,抵達酒泉清水車站,轉往載人航天發射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任務全麵展開。

  “那次任務,我們(men) 測控通信係統采用了許多新技術新體(ti) 製,設備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安裝調試之艱巨複雜,前所未有。”談起神舟飛船第一次探索太空,測控通信係統專(zhuan) 家李春鋒記憶猶新。

  神舟一號任務,要求火箭和飛船的所有數據都能實時處理顯示。為(wei) 此,李春鋒帶領同事付銘與(yu) 團隊成員自主研發出一套集指揮控製、網絡通信、輔助決(jue) 策、信息顯示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自動化指揮控製係統。

  載人航天任務是航天發射中要求最高、技術最複雜的任務。與(yu) 普通火箭相比,載人火箭飛行可靠性必須大大提高,還要做好萬(wan) 一火箭故障如何保障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如果發生危險,航天員需要逃逸救生,地麵指揮控製係統要負責給火箭發出逃逸指令。這個(ge) 性命攸關(guan) 的任務,落到鄭永煌團隊頭上。

  我國航天事業(ye) 起步晚、基礎薄,與(yu) 航天強國相比差距不小。“我們(men) 要橫空出世,一起步就要趕超到位。”鄭永煌斬釘截鐵地說。

  鄭永煌和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搞研究,分析每一個(ge) 影響逃逸係統的參數,從(cong) 硬件和軟件多方入手,經過4年集智攻關(guan) ,終於(yu) 研製出高可靠性的地麵指揮控製係統。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wei) 一飛衝(chong) 天。真正考驗這個(ge) 係統的時候到了。

  指揮大廳裏,大家都懸著一顆心,鄭永煌也有些忐忑。船箭分離那一刻,艙內(nei) 監控鏡頭實時傳(chuan) 回航天員的畫麵,鄭永煌終於(yu) 鬆了一口氣。

  2年後,神舟飛船再次從(cong) 東(dong) 風航天城啟航。2005年10月17日,遨遊太空5天的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完成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安全返回地球。

  短短2年內(nei) ,鄭永煌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在軌飛行從(cong) “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跨越。此後,他經曆了神舟七號、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等飛行任務。

  如今,鄭永煌又有了一個(ge) 新身份——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這對他來說是榮譽,更是責任。“習(xi) 主席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講到載人航天的重大成果,這既是對我們(men) 的褒獎和鼓舞,更是對我們(men) 繼續譜寫(xie) 航天強國事業(ye) 新篇的期盼與(yu) 重托。”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鄭永煌一樣,把載人航天當作畢生事業(ye) 的東(dong) 風航天人還有許許多多——高級工程師吳華紮根一線22年,從(cong) 操作手成長為(wei) 載人航天任務零號指揮員;一等功臣高敏忠,30年如一日從(cong) 事火箭加注工作,如今依舊衝(chong) 鋒在任務一線……

  一批批執著追夢的東(dong) 風航天人,與(yu)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e) 共同成長。

  隻有追求極限才能抵近勝利,為(wei) 了勝利不惜一切

  “精準對接,又是一個(ge) 10環!”2021年10月,在神舟十三號轉運現場,數百噸的船箭組合體(ti) 在李保占指揮下,精準定位到指定位置。

  從(cong) 神舟八號任務開始,李保占就作為(wei) 轉運指揮,負責載人航天任務活動發射平台的轉運工作。

  為(wei) 了盡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李保占把活動發射平台轉運的門道摸得一清二楚:“每次我都會(hui) 對照風速訓練,一毫米一毫米地摳,摸索出不同風力條件下的定位誤差規律。”

  十全十美是李保占追求的定位精度,精準無誤則是吊裝指揮石創峰的工作標準。

  2022年5月,神舟十四號船箭進行吊裝對接。吊裝操作手徐浩操控吊鉤,在石創峰的引導下,穩穩地將60多米高、幾十噸重的火箭精準吊裝到位,每個(ge) 動作都分毫不差。

  “每個(ge) 產(chan) 品隻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hui) 。”提起火箭、飛船的吊裝要求,石創峰如數家珍,“吊裝對接火箭,一圈幾十個(ge) 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不能有絲(si) 毫閃失。”

  天宮二號任務中,兩(liang) 枚火箭同時進場,把水平測試廠房排得滿滿當當,產(chan) 品間隔最近處隻有50厘米。在如此狹窄局促的環境中,石創峰帶領團隊安全圓滿完成吊裝卸車任務。

  東(dong) 風航天人對嚴(yan) 謹細實的追求達到極致,因為(wei) 他們(men) 知道,隻有追求極限才能抵近勝利,為(wei) 了勝利不惜一切。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不僅(jin) 要協調載人航天各係統的測試工作,更要對任務過程全程把關(guan) 。為(wei) 此,東(dong) 風航天人把“精”字刻進骨子裏——中心各級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各崗位科技人員精益求精,確保每次航天發射任務都能圓滿成功。

  2021年5月,該中心技術總體(ti) 部門工程師滕雲(yun) 萬(wan) 裏,正在對某航天任務火箭數據進行比對分析。

  此時,一個(ge) 異常參數引起了滕雲(yun) 萬(wan) 裏的注意——地麵測試時,該參數比正常值略高一點。他沒有放過這個(ge) 微小得幾乎可以忽略的異常,當即將情況上報。

  經各方分析確認,相關(guan) 人員立即展開排故試驗和處理措施,最終將問題隱患及時化解。

  航天事業(ye) 容不得絲(si) 毫馬虎。麵對一次次載人航天任務,東(dong) 風航天人始終堅持“向上限看齊、用數據說話、跟自己較勁、想明白再幹”,不放過任何細小問題,不留下任何細微隱患,不疏忽任何細枝末節,以百分之百的精細,確保百分之百的成功。

  用行動點亮夢想,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際,一位兩(liang) 鬢斑白的專(zhuan) 家正默默計算著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回家的日子。

  此刻,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係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的期盼和回憶,交織在了一起。

  這是東(dong) 風著陸場在航天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隨返回艙成功降落在東(dong) 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整個(ge) 著陸過程首次做到話音、圖像、數據、調度“四個(ge) 連續”。

  當顯示屏傳(chuan) 來航天員安全出艙的畫麵時,卞韓城的淚水瞬間湧出眼眶。這一刻,他期待了21年:“讓飛船返回東(dong) 風,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初期,隻有神舟號飛船一種航天器,在軌飛行時間不超過7天。為(wei) 保證飛船返回時著陸場氣象條件滿足安全著陸要求,我國設置了主副兩(liang) 個(ge) 著陸場,四子王旗著陸場為(wei) 主著陸場,東(dong) 風著陸場為(wei) 副著陸場。

  “副著陸場是主著陸場的氣象備份,要求與(yu) 主著陸場氣象關(guan) 聯性小。也就是說,如果主著陸場是‘壞’天氣,副著陸場就要是‘好’天氣。”卞韓城說。

  1999年10月,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前,東(dong) 風著陸場航天員應急搜救工作技術分隊成立,卞韓城擔任總工程師。

  4年後,神舟五號降落在四子王旗著陸場。與(yu) 此同時,東(dong) 風著陸場係統軟硬件建設逐步完善,初步形成應急搜救體(ti) 係。

  作為(wei) 載人航天工程的氣象備份著陸場,多年來,東(dong) 風著陸場一直扮演著“備胎”角色。隨著載人航天工程不斷向前推進,卞韓城提出一個(ge) 新想法:“把主著陸場由四子王旗調整到‘東(dong) 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有強大的測控、通信、氣象、醫療條件,所有的人員和物資都可以就近充實到搜救前線。”

  卞韓城的設想並非天方夜譚。進入載人空間站任務階段後,飛船停靠空間站,可以根據著陸場氣象選擇返回時機,不再需要設置氣象備份著陸場。

  “東(dong) 風著陸場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地帶,地域遼闊、人煙稀少,是最適合飛船著陸的地方。”卞韓城信心滿滿。

  地域遼闊,也意味著搜救範圍更廣,搜救難度更大。更何況,巴丹吉林沙漠沙丘的相對高度最高達到500米,這是建設著陸場必須攻克的難關(guan) 。

  為(wei) 了突破技術瓶頸、建立沙漠搜救技術和裝備體(ti) 係,卞韓城與(yu) 團隊成員收集整理大量資料,編寫(xie) 幾十份論證報告。2015年8月,東(dong) 風著陸場終於(yu) 爭(zheng) 取到一次搜索回收任務。

  “這是世界上首次以沙漠腹地為(wei) 返回瞄準點的飛船搜索回收任務,也是驗證東(dong) 風著陸場能否作為(wei) 空間站任務階段飛船著陸場的一次考核。我們(men) 隻能成功,不能失敗。”該中心航天搜救分隊隊長杜運新說。

  為(wei) 了順利完成任務,該中心十餘(yu) 次組織力量進入沙漠,考察地形地貌。他們(men) 群策群力,發明了適用於(yu) 沙漠環境的直升機簡易停機坪,研製出履帶式推運吊一體(ti) 車、單軸拖車、可拆卸龍門吊架等一批沙漠搜救裝具,為(wei) 任務圓滿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訓練準備終於(yu) 迎來“實戰”的機會(hui) ——

  2016年6月26日,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升空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在東(dong) 風著陸場安全著陸,首次檢驗了東(dong) 風著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

  搜救隊員用行動點亮了孜孜以求的夢想,奪得了期盼已久的勝利。

  從(cong) 備份到主力,一次次成功搜索神舟飛船、迎接航天員凱旋,這些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攻克沙漠搜救這一世界性難題,具備全地域、全時域、全天候搜救能力。

  目前,該中心已建成第二代東(dong) 風著陸場,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員著陸現場醫監醫保體(ti) 係,搜救隊擁有“分鍾級”搜索到達能力。

  “千裏萬(wan) 裏搜尋著你,風裏雪裏守護著你。”東(dong) 風航天人守候於(yu) 此,期待越來越多飛天英雄順利歸航。

  創新發展,打造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航天港

  航天是世界尖端科技的前沿。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路走來,一直在創新中突破,在創新中前行。

  空間站階段以來,載人飛行任務成為(wei) 常態。“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高風險高挑戰、大協同大合作的工程,越是麵對風險挑戰,越要堅持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該中心測試發射部門黨(dang) 委書(shu) 記陳修東(dong) 說。

  作為(wei) 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該中心領導敏銳意識到,必須加強技術創新,才能搭建更安全高效的“天梯”。

  為(wei) 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航天發射需求,高級工程師李樹芳和同事們(men) 曆時3年,自主研發軟件。目前,中心計算機係統與(yu) 其他係統實現了信息共享一體(ti) 化、資源管控一體(ti) 化、係統功能一體(ti) 化。“現在,我們(men) 能同時執行多個(ge) 任務。”李樹芳說。

  一次次創新發展,助推了中國航天的跨越;一場場科研攻關(guan) ,開辟了“彎道超車”的路徑。東(dong) 風航天人立足本職崗位、探索科技前沿,成為(wei) 中國航天人開拓進取的一個(ge) 縮影。

  東(dong) 風通信中心綜合通信機房內(nei) ,長長的操作台前,僅(jin) 有2名值勤人員監視值班。屏幕上,各網係上千台設備實時運行的狀態、數據、指標一目了然。

  這些年,東(dong) 風通信中心把“暢通、安全”作為(wei) 發展建設目標,著力構建高水平現代化通信體(ti) 係。

  為(wei) 適應未來衛星通信寬帶發展,他們(men) 建設了一座全新的現代化衛星通信站,傳(chuan) 輸能力大大提升,幹擾小了,信號更穩定了。“新建成的衛星通信站,可以為(wei) 航天發射任務提供更可靠的通信保障。”高級工程師劉雷說。

  據統計,2021年我國航天發射次數達到55次,位居世界第一。這一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航天發射次數也創紀錄地達到22次。

  發射台轉運指揮李保占,從(cong) 神舟一號任務起就參與(yu) 其中,已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了24年。他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發射場的變化非常大。任務型號不斷跨越,狀態轉換頻率越來越快,設備恢複時間越來越短,我們(men) 的工作也越來越忙。”

  近年來,該中心任務密度逐年增加。從(cong) 單一型號火箭到多型號火箭並行,從(cong) 常態化發射到長期保障,中心航天發射任務穩步推進。

  “以固體(ti) 火箭發射為(wei) 例,從(cong) 一型到七型,陣地發射流程不斷縮短,核心能力越來越強,測試發射功底越來越堅實。”測試發射部門某隊隊長龍翔介紹。發射任務中,他們(men) 創造性地推行型號負責製,不僅(jin) 使測試發射周期縮短一半、測試發射工藝流程大大改進,還培養(yang) 出一批團隊負責人和型號總師,讓年輕人才快速成長起來——

  助理工程師陳啟蒙,25歲就當上載人飛行任務遙測係統指揮;博士宋克健僅(jin) 用3年,就成長為(wei) 航天任務零號指揮員;博士畢業(ye) 僅(jin) 2年的張健,已經5次擔任控製係統指揮和動力係統指揮,是中心曆史上成長速度最快的航天一線指揮……

  矚望未來,東(dong) 風航天人將一如既往,打造航天員進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航天港,續寫(xie) 中國載人航天新的輝煌。(石中華  本報特約記者 奉青玲  記者  王淩碩 解放軍(jun) 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