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茶香 情牽兩岸——台灣製茶師左如玉的大陸行腳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題:一縷茶香 情牽兩(liang) 岸——台灣製茶師左如玉的大陸行腳
中新社記者 路梅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精華,今天的製茶技藝既有千年曆史傳(chuan) 承積澱,又有不斷的探索創新。”台灣製茶師左如玉說,兩(liang) 岸茶文化一脈相承也各有所長,對於(yu) 茶的喜愛,讓兩(liang) 岸民眾(zhong) 共振共鳴,彼此親(qin) 近。
“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近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彼時,左如玉剛剛在台中的有機茶園用杭菊窨了一批茶葉,正在琢磨“一批冬片過些天就可采收,做什麽(me) 茶好呢?”聽聞申遺成功消息,電話那頭的她非常高興(xing) ,對中新社記者說:“茶文化曆史悠久,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men) 自豪,更應用心傳(chuan) 承。”
左如玉出生在台灣苗栗縣的製茶世家,家中四代做東(dong) 方美人茶,她在傳(chuan) 承製茶技藝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以“適茶適種、適茶適做”的理念,將六大茶係製作技術融會(hui) 貫通,20多年來創作了逾百種茶品。
兩(liang) 百多年前,從(cong) 大陸移居台灣的閩粵居民,將茶樹種子、製茶技藝和飲茶習(xi) 俗帶到台灣,台灣烏(wu) 龍茶、包種茶等產(chan) 製技術都來自福建。清朝後期,茶葉的生產(chan) 和出口成為(wei) 台灣北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今天,台灣的凍頂烏(wu) 龍茶、文山包種茶、東(dong) 方美人茶等,成為(wei) 享譽兩(liang) 岸的名茶,也有越來越多的台灣茶人到大陸發展。左如玉則屬於(yu) 其中的“技術流”,她醉心於(yu) 與(yu) 茶“對話”,不斷尋求製茶技術的突破,再無償(chang) 地傳(chuan) 授給茶農(nong) ,“哪裏有好茶,我就到哪裏去,我願走遍所有的茶區”。
每次到大陸,左如玉總是一頭鑽進茶山深處,考察當地環境和製茶工藝,“看到他們(men) 有很好的土壤、很好的茶樹,做出的茶卻不夠好、賣不上價(jia) ,我就很著急。”就這樣,六七年間,左如玉幫廣東(dong) 潮州的烏(wu) 崠提升了紅茶品質並創新製作了白茶,用漳平水仙茶做出一餅雙色及帶有台灣高山烏(wu) 龍茶味的水仙白茶。哪怕新冠疫情導致往返兩(liang) 岸時間成本極高,她仍堅持在采茶時節趕到茶區。“茶農(nong) 和茶都在等我,我停不下來!”她說。
近些年,左如玉在大陸茶區停留的時間比在台灣還多。為(wei) 了讓製茶技藝更好地發揮作用,去年1月,她在福州收了8位徒弟,既有大陸青年,也有台灣青年,不到2年時間裏,其中3位憑借製茶技術獲評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明年春天我計劃去福建泰寧,在那裏創建茶園基地,形成從(cong) 種植到製茶的生產(chan) 鏈條,讓有誌於(yu) 製茶行業(ye) 的台灣青年能夠紮下根來,安心發展。”
“在茶的領域裏,兩(liang) 岸融合一直在進行,甚至可以說不分彼此。”左如玉說,“不論人們(men) 身在何處,喝一口茶,天涯若比鄰。茶不僅(jin) 讓兩(liang) 岸民眾(zhong) 心有靈犀,也拉近了中外友人的距離,甚至消弭了隔閡。這對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貢獻。”
左如玉的研究計劃中,還包括福建的坦洋工夫茶。清末民初,坦洋工夫茶是蜚聲國際的名茶,曾有“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讚譽。此次,該茶的製作技藝也位列申遺成功的項目之中。“但如今它地位遠不及當年,甚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我希望通過我的技術去改善它,讓它重現活力。”
“作為(wei) 中華兒(er) 女,把祖先傳(chuan) 下來的茶文化傳(chuan) 承好,是我們(men) 茶人最重要的使命。”左如玉說,“我希望兩(liang) 岸茶人能夠共同努力,把中華文化傳(chuan) 播到全世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