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崛起“大國糧倉”
民以食為(wei) 天,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黑龍江作為(wei) 產(chan) 糧大省,10年來,全國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這裏。前不久,黑龍江提出了新目標——5年左右把糧食產(chan) 量增加1000萬(wan) 噸。在糧食生產(chan) 迎來“十九連豐(feng) ”的基礎上,當地要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進一步當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在我國糧食生產(chan) 格局中,近些年來“北糧南運”已成事實——黑龍江正是其中當之無愧的“排頭兵”。統計數據顯示,黑龍江10年累計為(wei) 國家貢獻糧食1.47萬(wan) 億(yi) 斤,糧食總產(chan) 量、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第一,為(wei) 我國糧食生產(chan) 作出突出貢獻。
在世界糧食局勢趨於(yu) 緊張的背景下,今年黑龍江不僅(jin) 糧食生產(chan) 迎來“十九連豐(feng) ”,還瞄準了5年左右把全省糧食產(chan) 量增加1000萬(wan) 噸的新目標。黑龍江如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不斷實現突破?如何解決(jue) 好“誰來種地、種好地”的問題?如何保護好黑土地這個(ge) “耕地中的大熊貓”?
這裏有一支“國家隊”
鬆花江滾滾奔湧,潤澤兩(liang) 岸黑土良田。在祖國的東(dong) 北角,黑土地經曆春播、夏長,迎來令人喜悅的糧食生產(chan) “十九連豐(feng) ”。曆經70餘(yu) 年的開發,北大荒如今變成了“中華大糧倉(cang) ”。
在烏(wu) 蘇裏江畔,北大荒農(nong) 業(ye) 股份八五九分公司總經理尹顯洪難改貴州口音。16年前,大學畢業(ye) 的他懷揣對農(nong) 業(ye) 的熱愛從(cong) 大西南奔赴東(dong) 北,義(yi) 無反顧地投身到北大荒建設中,如今成為(wei) 一名地地道道的北大荒人。從(cong) 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開發北大荒”的號召下,解放軍(jun) 現役軍(jun) 人、複員轉業(ye) 官兵、支邊青年、城市知青等一批又一批拓荒者、建設者從(cong) 全國各地而來,向荒原要糧、向嚴(yan) 寒要地,在黑土地上播撒種子、收獲希望。
“我是學農(nong) 學出身,當年想著要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就要到北大荒。因為(wei) 這裏是中國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最前沿,有著農(nong) 業(ye) 發展的廣闊天地。”尹顯洪告訴記者,他從(cong) 未後悔當初的選擇,北大荒海納百川從(cong) 不缺乏包容性,正是來自天南地北的建設者們(men) 成就了今天的“北大倉(cang) ”。
北大荒的建設者們(men) 用70餘(yu) 年時間,讓黑龍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格局發生巨變,“中華大糧倉(cang) ”已成為(wei) 黑龍江最耀眼的名片。一代代北大荒人傳(chuan) 承著北大荒精神,在黑土地上辛勤耕耘,為(wei) 祖國種好糧。
尹顯洪對農(nong) 場的發展充滿信心。他正帶領職工大力發展品牌農(nong) 業(ye) ,培育“烏(wu) 蘇裏江”大米和“烏(wu) 蘇甄珍”兩(liang) 大品牌,作為(wei) 撬動農(nong) 場跨越發展的“金鑰匙”。“以前隻考慮種好糧,現在還要考慮多種經營,讓糧食‘賣得好’。這裏守著黑土地,旁邊就是美麗(li) 的烏(wu) 蘇裏江,用江水灌溉的糧食沒道理賣不好。”尹顯洪說。
一個(ge) 農(nong) 場的變化折射出北大荒集團改革的方向。作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隊”,北大荒集團每年糧食調出量穩定在400億(yi) 斤以上,約占黑龍江省調出量的60%,約占全國省際間可調配總量的20%,糧食商品率在95%以上。然而,北大荒集團下屬各農(nong) 場始終麵臨(lin) 一個(ge) 問題:好糧如何賣出好價(jia) ?
總體(ti) 來看,憑借生態環境優(you) 良、土壤肥沃、氣溫低病蟲害少等優(you) 勢,黑龍江三大作物水稻、大豆、玉米整體(ti) 品質較好,但作為(wei) 原糧銷售並沒有體(ti) 現出太多差異性,好糧並沒有賣上好價(jia) 錢。提升原糧加工率,大力推進“糧頭食尾”“農(nong) 頭工尾”成為(wei) 黑龍江的必然選擇,也成為(wei) 北大荒集團改革的方向。
北大荒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王守聰告訴記者:“經過5年來的墾區集團化、農(nong) 場企業(ye) 化改革,北大荒集團實現了重生。從(cong) 傳(chuan) 統墾區行政體(ti) 製過渡到現代企業(ye) 體(ti) 製,實現了質的轉變。如今,北大荒集團輕裝上陣,不僅(jin) 要種好糧,還要加快建設成為(wei) 國際化大糧商,構建更加完備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條,讓北大荒的品牌更加閃亮。”
北大荒品牌價(jia) 值已超過1700億(yi) 元,但品牌農(nong) 業(ye) 的發展仍有廣闊空間。北大荒集團這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隊”,正在加快實施“三大一航母”建設工程,要建設成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大基地、大企業(ye) 、大產(chan) 業(ye) ,努力形成農(nong) 業(ye) 領域航母;中糧、象嶼農(nong) 產(chan) 、益海嘉裏等頭部企業(ye) 也紛紛投資,加快延伸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條,讓黑龍江糧食和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更好擔起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
規模化經營破解瓶頸
除了北大荒集團這支“國家隊”,地方農(nong) 業(ye) 也要“挑大梁”。目前,黑龍江已經連續4年糧食總產(chan) 量超過1500億(yi) 斤,更提出再用5年左右時間把糧食產(chan) 量增加1000萬(wan) 噸,讓中國飯碗裏裝更多的中國糧食。但黑龍江農(nong) 業(ye) 發展並非沒有“隱憂”。
與(yu) 東(dong) 北其他區域一樣,黑龍江人口流失問題不容回避。年輕人紛紛外出發展,留在農(nong) 村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勞動力年齡普遍偏大。未來,誰來種地?如何把地種好?這是農(nong) 業(ye) 大省黑龍江麵臨(lin) 的問題之一。
從(cong) 短期來看,黑龍江地方農(nong) 業(ye) 也存在短板,突出表現在小農(nong) 生產(chan) 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地塊碎片化無法適應機械化大規模生產(chan) 要求,阻礙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率的提高。地方農(nong) 業(ye) 要向北大荒“看齊”,關(guan) 鍵在於(yu) 走農(nong) 業(ye) 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種植之路。
記者走訪了多位合作社理事長,他們(men) 一致認為(wei) ,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是未來農(nong) 村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土地難以集中連片是製約合作社降本增效的最大痛點。隻有先實現規模化,才能更好實現機械化、標準化。
位於(yu) 黑龍江東(dong) 部的雙鴨山市丘陵坡耕地多。“自然原因短期改變不了,但人為(wei) 因素造成的土地分割可以解決(jue) 。要讓村裏的‘小大戶’嚐到土地規模化經營的甜頭,才能加快推動土地流轉,提升土地產(chan) 出效益。”雙鴨山市集賢縣永勝農(nong) 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說。
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實施以來,地塊承包到戶,地塊散落在鄉(xiang) 村田野。由於(yu) 小規模農(nong) 業(ye) 種植難以滿足需求,把土地轉給熟人耕種收取一定的“地租”成為(wei) 農(nong) 村普遍現象。劉明坤口中的“小大戶”是當地對種植幾十畝(mu) 至上百畝(mu) 土地農(nong) 戶的一種叫法。盡管他們(men) 一年能從(cong) 種地中獲得不少收益,但生產(chan) 規模仍然較小。也由於(yu) 部分“小大戶”不配合,土地集中連片仍然存在障礙。
“要把土地集中起來搞規模化經營,這樣才有利於(yu) 實現機械化作業(ye) ,有效應對農(nong) 村勞動力減少問題。同時也能降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成本,提升糧食產(chan) 量,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益最大化。”劉明坤認為(wei) ,未來土地承包權確權可以考慮在紙麵上確權,並不指定具體(ti) 地塊,這樣有利於(yu) 推動土地集中連片經營,方便機械化作業(ye) 。
在齊齊哈爾市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通過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種植,不僅(jin) 生產(chan) 成本大幅降低,糧食產(chan) 量也實現提升。今年,他們(men) 全程托管服務種植糧食作物49萬(wan) 畝(mu) ,僅(jin) 需800名農(nong) 機手就能完成全部生產(chan) 任務,有效解決(jue) 了勞動力減少導致的種地難問題。
目前,超越合作社1畝(mu) 地的托管費是350元,包含種子、化肥、農(nong) 藥和農(nong) 機耕、種、管、收、運全程作業(ye) 費,此成本比當地小農(nong) 戶自主經營節省100元以上,還能增產(chan) 15%左右。農(nong) 民選擇托管方式比土地流轉每畝(mu) 不但多收益300元左右,還實現了勞動力有效轉移,增加非農(nong) 收入。如今,土地托管越來越受歡迎。
“我們(men) 不斷探索把小農(nong) 戶引入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中的有效辦法,嚐試推廣了‘耕、種、管、收、售’全產(chan) 業(ye) 鏈式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托管服務,構建了‘金融+期貨+保險’的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值保障體(ti) 係,實現了小農(nong) 戶家庭經營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統’的突破。”超越合作社理事長魏剛說,隨著農(nong) 戶對規模化經營認識加深,嚐到土地托管的甜頭,會(hui) 有更多人加入進來。
經過多年探索,黑龍江在土地流轉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托管方麵形成了相對成熟的作業(ye) 服務模式、金融支持機製和風險防範措施。專(zhuan) 家建議,在確保土地承包權基本穩定前提下,應想方設法克服土地承包權帶來的土地條塊分割問題,加快構建生產(chan) 托管等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實現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從(cong) 而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提升糧食產(chan) 能潛力。
推進黑土地保護性耕作
萬(wan) 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加強黑土地保護,是提升糧食產(chan) 量的“關(guan) 鍵密碼”。今年黑土地保護法出台,讓黑土地保護有法可依。但仍要看到,黑土地大規模開發建設半個(ge) 多世紀以來,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黑土地保護仍麵臨(lin) 諸多問題。
從(cong) 現實來看,土地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基礎性資源,仍不時出現相關(guan) 違法問題:在黑土地上亂(luan) 占亂(luan) 建;黑土區水土流失出現侵蝕溝,導致黑土地數量減少、土層變薄,但在侵蝕溝治理上,資金缺口大、地方推進緩慢;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過度依賴化肥農(nong) 藥……全方位構建黑土地保護生態係統任重道遠。
可喜的是,人們(men) 對黑土地的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田長製”責任體(ti) 係正在構建完善,不同技術路徑下的黑土地保護模式也在得到應用推廣。如今,保護性耕作模式成為(wei) 黑土地保護的一項重要技術路線,正讓黑土地“重返青春”。
在北大荒農(nong) 業(ye) 股份二九一分公司,“土專(zhuan) 家”陳國建10多年來一直從(cong) 事黑土地保護工作。在他看來,保護黑土地不能重用輕養(yang) ,要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讓黑土地健健康康多打糧。他帶領記者來到一塊高粱地,地表仍能看見去年殘留的玉米秸稈,土壤中依稀還能看見未完全分解的秸稈殘留物。他邊用鐵鍁挖地邊打開了“話匣子”,“夏季時,地裏蘑菇等菌類很常見,還能看見蚯蚓,這些都表明土壤的活性在增強,土壤生態正在得到修複”。
10餘(yu) 年來,二九一分公司一直開展以秸稈覆蓋為(wei) 核心技術的保護性耕作,其核心區設在第八管理區5號地塊1800畝(mu) 土地,主要以30%秸稈覆蓋的方式種植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
“大家往往對保護性耕作存在誤解,認為(wei) 秸稈留在地裏會(hui) 影響來年的耕種,也不美觀。實際上,傳(chuan) 統翻耕模式容易頻繁擾動土壤,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加劇;地表裸露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耕層變薄。”陳國建告訴記者,傳(chuan) 統翻耕作業(ye) 還有另外一大弊端——犁鏵擠壓耕層底部土壤,以及車輪碾壓農(nong) 田,容易形成致密的犁底層,阻礙雨水下滲和作物根係下紮,春澇時播種困難、夏澇時田間管理不便,莊稼生長不齊,導致糧食減產(chan) 。
從(cong) 2011年秋天起,二九一分公司在收獲後采用滅茬機先粉碎一遍秸稈,再進行深鬆和耙地,讓70%左右的秸稈混在15厘米的耕層裏,30%左右的秸稈留在地表,這樣既解決(jue) 風蝕雨蝕問題,又減少雨水蒸發,提高雨水利用率和產(chan) 量潛力。
“與(yu) 傳(chuan) 統翻耕相比,在雨水調和的年份糧食產(chan) 量表現差不多,但一遇到旱澇災害,保護性耕作的地塊產(chan) 量會(hui) 高出5%至8%。背後原因就在於(yu) 遇旱時秸稈覆蓋保墒效果好,遇澇時沒有犁底層雨水下滲快,提高抗旱澇能力是這項技術的優(you) 勢,穩產(chan) 效果好。”陳國建說。
“二九一分公司保護性耕作麵積已經從(cong) 1800畝(mu) 增至目前的10萬(wan) 餘(yu) 畝(mu) ,土壤有機質含量已從(cong) 3.7%提升至3.9%,為(wei) 黑土地注入了新活力,在提升地力的同時也提高了糧食產(chan) 量。”北大荒農(nong) 業(ye) 股份二九一分公司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總經理程曉娟說。
黑龍江現有耕地麵積2.579億(yi) 畝(mu) ,其中典型黑土耕地1.56億(yi) 畝(mu) ,2020年、2021年累計實施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保護性耕作麵積3916萬(wan) 畝(mu) 。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黑龍江還探索建立了符合本地實際的秸稈翻埋還田、秸稈碎混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秸稈還田技術,總結出平原旱田、坡耕地、風沙幹旱及水田4個(ge) 黑土耕地類型區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為(wei) 《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黑龍江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wei) 3.46,高出東(dong) 北黑土區0.13個(ge) 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wei) 36.2克/千克,秸稈翻埋和深鬆整地地塊耕層厚度平均達30厘米以上。
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傑認為(wei) ,黑土地作為(wei) 整個(ge) 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與(yu) 其他生態要素一體(ti) 化保護治理。在製定黑土地保護路徑時不能“就土護土”,要統籌考慮各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綜合施策;充分發揮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係統具有的水源涵養(yang) 、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在黑土耕地數量保障與(yu) 質量提升基礎上,有針對性實施黑土地退化阻控、障礙因子消減與(yu) 地力提升技術,實現黑土地可持續利用。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黑龍江省委書(shu) 記許勤表示,黑龍江將綜合運用工程、農(nong) 藝、生物等措施,切實保護好黑土地,今年底將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億(yi) 畝(mu) 以上;積極推廣先進栽培模式,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綜合運用良田、良種、良機、良技等措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堅決(jue) 當好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安全的“主力軍(jun) ”。
吳 浩(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