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我國汽車智能化滲透率快速提升 汽車芯片產業迎來發展機遇期

發布時間:2022-12-19 13:10:00來源: 中國證券報

  李嬡嬡 高佳晨

  12月16日,以“全球視角下的智能汽車發展之路”為(wei) 主題的“2022全球智能汽車產(chan) 業(ye) 峰會(hui) ”在合肥開幕。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張永偉(wei) 在峰會(hui) 上表示,智能化推動汽車芯片需求量快速增長,預計2030年我國汽車智能化滲透率將達到70%,對芯片的需求將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汽車產(chan) 業(ye) 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化是大勢所趨,未來汽車芯片含量和重要性將成倍提升,為(wei) 國內(nei) 汽車芯片領域帶來全新的產(chan) 業(ye) 機遇。

  市場前景廣闊

  在汽車“缺芯”和新能源車產(chan) 銷高速增長的雙重背景下,汽車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長。

  在2022全球智能汽車產(chan) 業(ye) 峰會(hui) 上,張永偉(wei) 表示:“目前,全球汽車芯片的短缺有所緩解,但這種供應相對偏緊的狀態應該還會(hui) 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主要是產(chan) 能過慢。自2020年底汽車芯片短缺以來,全球汽車減產(chan) 總量超過1500萬(wan) 輛。其中,中國市場減產(chan) 超200萬(wan) 輛。2022年汽車芯片短缺有所改善,芯片短缺的種類大幅減少,但汽車芯片的供應仍處於(yu) 偏緊狀態。未來3年,汽車芯片所依賴的55/65納米及以上製程晶圓產(chan) 線投資力度仍較小,導致汽車芯片短缺仍將持續。”

  同時,在新能源汽車浪潮的推動下,我國汽車智能化滲透率快速提升,帶動汽車芯片量價(jia) 齊升。

  張永偉(wei) 表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汽車智能化滲透率已上升至32.4%,預計2030年將達到70%。”

  “從(cong) 汽車智能化的滲透率速度來判斷,未來,市場對汽車芯片的需求將會(hui) 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傳(chuan) 統汽車單車芯片數量為(wei) 300-500顆,電動智能車單車芯片超過1000顆,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單車芯片將超過3000顆。預計到2030年,我國汽車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yi) 美元,數量將達到1000億(yi) -1200億(yi) 顆/年。”張永偉(wei) 表示。

  在汽車芯片價(jia) 格方麵,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理事長陳清泰表示,到2030年,芯片成本將占高端汽車物料成本的20%以上,比2019年的4%增長4倍以上。

  上市公司加碼布局

  天風證券表示,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帶動整體(ti) 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升級,汽車芯片含量和重要性成倍提升,將迎來價(jia) 值向成長的重估機會(hui) 。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汽車芯片自主率低成為(wei) 汽車智能化下半場的一大挑戰。

  張永偉(wei) 坦言:“擺脫進口依賴是當務之急。目前,國內(nei) 的自主供給率不到10%,這意味著,每一輛汽車90%以上的芯片都是進口或由外資公司提供,無論是小芯片還是一些關(guan) 鍵芯片,特別是智能芯片,未來隨著需求越大,瓶頸隨之越高。”

  張永偉(wei) 表示,行業(ye) 要盡快推動國產(chan) 芯片“上車”,要保障國內(nei) 汽車芯片產(chan) 能。現在建設14納米以上的先進產(chan) 能還麵臨(lin) 挑戰,但是可優(you) 先保障28納米和40納米成熟製程的產(chan) 能,這是汽車芯片目前最需要、最合適的產(chan) 能,也是我國有基礎擴大的產(chan) 能。既要做技術提升,也要增加芯片的產(chan) 能供給。

  今年國內(nei) 多家上市公司加碼布局車用芯片。比亞(ya) 迪11月15日公告稱,終止推進比亞(ya) 迪半導體(ti) 分拆上市事項,主要是為(wei) 了開展大規模晶圓產(chan) 能投資建設。比亞(ya) 迪表示,為(wei) 盡快提升產(chan) 能供給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比亞(ya) 迪半導體(ti) 將搶抓時間窗口,開展大規模晶圓產(chan) 能投資建設。

  上汽集團在此前披露的投資者關(guan) 係活動記錄表中表示,下一步,上汽集團將通過擴大成熟芯片落地、實施重大項目攻關(guan) 等舉(ju) 措,建立起上汽集團芯片定製化能力。

  今年9月,中芯國際天津西青12英寸芯片項目正式開工,規劃建設月產(chan) 能為(wei) 10萬(wan) 片的12英寸晶圓生產(chan) 線,可提供0.18微米-28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yu) 技術服務。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