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用科學與理性之錘粉碎謠言
◎本報記者 陳 曦
在即將過去的2022年,人類一直頑強地和新冠病毒作鬥爭(zheng) 。
與(yu) 此同時,抗原檢測提取液含劇毒易炸物、核酸采樣拭子含有致癌物、長期戴口罩可致肺結節增大……這些與(yu) 新冠相關(guan) 的謠言層出不窮,混淆著我們(men) 的認知,成了抗疫路上的絆腳石。
雖然目前以人類的力量還無法肅清新冠病毒,但是我們(men) 應像增強對病毒抵抗力那樣增強對謠言的抵抗力,不人雲(yun) 亦雲(yun) ,不偏聽偏信,用科學與(yu) 理性還原真相,粉碎謠言。
未來,我們(men) 要大力傳(chuan) 播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努力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ang) ,將抵禦謠言的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
病毒一直變異,打疫苗無用?
疫苗不白打,可建立基礎免疫屏障
從(cong) 德爾塔、拉姆達再到奧密克戎……過去3年,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更換“馬甲”,這也給防疫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很多人覺得,現在的新冠疫苗隻是針對當下流行的新冠病毒,病毒變異後疫苗就沒用了。
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研究員、世界衛生組織疫苗研發委員會(hui) 顧問邵一鳴曾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明確表示,新冠疫苗不會(hui) 白打。
邵一鳴表示,在新冠病毒變異株麵前,新冠疫苗誘導的中和抗體(ti) 水平可能會(hui) 有所下降,即疫苗的保護效力可能會(hui) 下降。不過,隻要接種了,新冠疫苗就會(hui) 為(wei) 接種者構建針對新冠病毒的基礎免疫力。即便病毒變異株逃脫疫苗防護屏障的能力變強了,仍然可以補打新的變異株疫苗作為(wei) 加強針。如此一來,加強針就可以在已有免疫的基礎上,快速激發出人體(ti) 應對變異株病毒的免疫保護力。
另據媒體(ti) 報道,巴西聖保羅州布坦坦研究所曾經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與(yu) 巴西合作研發的克爾來福新冠疫苗能夠有效對抗在巴西、英國及南非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研究人員從(cong) 已接種疫苗的誌願者體(ti) 內(nei) 提取血清,將其與(yu) 變異病毒一同置入培養(yang) 皿,結果顯示血清中的抗體(ti) 能夠有效對抗變異病毒。
除此之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發布的信息,從(cong) 全球對新冠病毒變異的監測情況看,尚無證據證明在病毒變異株麵前,現有新冠疫苗會(hui) 失效。
早“陽”早安心?
感染後不會(hui) 終身免疫,還需做好防護
近期,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新冠病毒感染者數量逐漸增多。“先陽為(wei) 敬”“早陽早好”等言論成為(wei) 社交媒體(ti) 高頻詞。有些網友表示,感染一次相當於(yu) 打了一次疫苗,與(yu) 其每天焦慮自己是否“陽”了,還不如早“陽”早安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現階段依舊要做好個(ge) 人防護,早“陽”早安心的觀點是不對的。雖然感染新冠病毒後3至6個(ge) 月再次感染的幾率小,但病毒還在不斷變異中,依舊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不管是否感染過都應做好防護。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小湯山方艙醫院醫療專(zhuan) 家李侗曾介紹,確實有些傳(chuan) 染病得過一次輕易就不會(hui) 再得,比如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甲肝等。
不過,新冠病毒屬於(yu) 另一種,人們(men) 感染一次並不能獲得終生免疫。新冠病毒變異速度快,容易從(cong) 人體(ti) 免疫機製中逃逸,所以存在重複感染的可能。而且,同為(wei) 新冠病毒,不同毒株導致人們(men) 多次感染的能力也不同。與(yu) 德爾塔及之前的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更容易導致再次感染。
“盡量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晚感染、少感染。”李侗曾表示,即使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也還是要做好個(ge) 人防護,且感染後再接種新冠疫苗也很有必要。
抗原檢測提取液含劇毒易炸物?
疊氮化鈉已被高度稀釋,含量極低
網傳(chuan) “測抗原的提取管中含有劇毒的疊氮化鈉,且容易爆炸”。雖然公眾(zhong) 對疊氮化鈉很陌生,但“劇毒”和“爆炸”字眼,還是讓不少人開始焦慮。他們(men) 擔心觸碰到液體(ti) 後會(hui) 對身體(ti) 造成傷(shang) 害,也有人擔心棄置抗原檢測廢棄物時,會(hui) 產(chan) 生安全隱患。
其實,大部分抗原檢測試劑盒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采樣拭子、樣本提取液和樣本提取管。其中樣本提取液的作用是裂解病毒,使抗原被充分釋放出來。各種樣本提取液的成分大致相同,一般都含有生物緩衝(chong) 溶液、表麵活性劑、純化水和防腐劑等。
“為(wei) 了保證樣本提取液可以被長時間存儲(chu) 、不變質,生產(chan) 者會(hui) 在其中添加防腐劑,而疊氮化鈉便是防腐劑中的一種。”天津大學藥學院教授張雁說,疊氮化鈉又名三氮化鈉,是一種無機化合物,的確具有一定毒性,但將其加入樣本提取液中時,已經過高度稀釋,因此含量很低。如果不小心將該溶液接觸到皮膚或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進行衝(chong) 洗即可。
疊氮化鈉雖無可燃性,但有爆炸性。固體(ti) 形態的疊氮化鈉在高於(yu) 其熔點的溫度下或劇烈震動下可分解爆炸。當其與(yu) 金屬、酸和氯化溶劑形成疊氮化物時,也有爆炸危險。“但在抗原檢測提取管中,疊氮化鈉處於(yu) 水性狀態,此時是沒有爆炸風險的。”張雁解釋道。
給魚做抗原檢測呈陽性?
魚不會(hui) 感染新冠病毒
今年年中,上海一女士團購搶到一條鱸魚,後給魚做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結果顯示為(wei) 陽性。與(yu) 此同時,也有部分上海市民發視頻表示,對買(mai) 的魚進行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結果也顯示為(wei) 陽性。
“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檢測的是新冠病毒膜外的蛋白,如果給魚進行該測試後結果呈陽性,那麽(me) 就說明這條魚可能被新冠病毒汙染了或者是出現了假陽性。”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純琪說,采購的魚在捕撈、宰殺、運輸等各個(ge) 環節,如果與(yu) 新冠病毒感染者有過密切接觸,魚就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所汙染,但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
“細胞表麵有一係列受體(ti) ,新冠病毒可以利用這些受體(ti) 附著在細胞上,ACE2受體(ti) 就是其中之一。”陳純琪進一步解釋道,魚或者其他海鮮,它們(men) 都屬於(yu) 低等的非哺乳類動物,盡管它們(men) 也有ACE2受體(ti) ,但其與(yu) 高等哺乳動物的ACE2受體(ti) 在結構上存在很大的差異。而新冠病毒和魚的ACE2受體(ti) 不會(hui) 結合,因此魚類不可能會(hui) 被感染,目前也沒有新冠病毒感染魚類的報道。
不論是新冠病毒抗原檢測還是核酸檢測,檢測結果隻能證明被測樣本上有新冠病毒的膜外蛋白或者新冠病毒內(nei) 的核酸。很多時候,新冠病毒在空氣中暴露久了,雖然病毒表麵膜蛋白和內(nei) 部核酸還在,可以通過抗原檢測和核酸檢測測出來,但是病毒已經失活,沒有感染能力了。
除此之外,需要強調的是,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說明書(shu) 裏明確了測試對象是人體(ti) 樣本,如鼻拭子,而不是魚鰓部等其他樣本。
“普通居民日常需要按照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產(chan) 品說明書(shu) 上的操作流程進行檢測。病毒汙染不同於(yu) 環境汙染,大家沒必要像進行環境樣品檢測那樣,對每樣食品都逐一進行檢測。”陳純琪強調。
核酸采樣拭子含有致癌物?
合格產(chan) 品是無毒無害的
今年,一條名為(wei) “核酸采樣棉簽有毒”的謠言在朋友圈裏反複出現。有網友稱,采樣棉簽的專(zhuan) 業(ye) 名叫熒光探針,裏麵含有致癌熒光劑,會(hui) 損傷(shang) 血腦屏障,對麵部神經及嗅覺神經造成損傷(shang) 。這讓不少人開始不敢檢測核酸了。
“在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使用的采樣拭子是植絨拭子。植絨拭子作為(wei) 采樣材料,可以被用於(yu) 口腔鼻咽采樣、宮頸陰道采樣等。”生產(chan) 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等相關(guan) 醫療用品的天津博奧賽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快速診斷部經理劉朝陽介紹道。
“植絨拭子就是利用植絨工藝讓尼龍纖維垂直貼在拭子頭部表麵。這樣可以增大拭子頭部與(yu) 采樣點的接觸麵積,更好地收集樣本。”劉朝陽表示,“植絨拭子的主要材料尼龍纖維是一種合成人造纖維,它的性質極為(wei) 穩定,不會(hui) 產(chan) 生對人體(ti) 有害的物質。”
“說植絨拭子是‘熒光探針’完全是混淆概念。”劉朝陽表示,熒光探針是在紫外—可見—近紅外區有特征熒光的一類熒光性分子,並且其熒光性可隨所處環境性質的改變而發生靈敏變化。在某些采用“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法”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盒中會(hui) 用到熒光探針,但僅(jin) 限在樣本核酸檢測環節,采樣環節完全不會(hui) 用到熒光探針。
《臨(lin) 床微生物學檢驗樣本的采集和轉運》(WS/T 640—2018)中明確規定:采樣拭子頭部的材質為(wei) 合成聚酯纖維、聚酰胺纖維、人造絲(si) 和泡沫聚氨酯等,這些材質中均不會(hui) 含有熒光劑。
劉朝陽表示,根據國家規定,核酸采樣拭子被稱為(wei) 一次性使用采樣器,屬於(yu) 醫療器械產(chan) 品,不僅(jin) 生產(chan) 要進行備案,而且有嚴(yan) 格的生產(chan) 環境要求和質量監管標準,合格產(chan) 品肯定是無毒、無害的。
長期戴口罩可致肺結節增大?
正常佩戴不會(hui) 對肺部造成傷(shang) 害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了多久,口罩就陪伴了我們(men) 多久。同時,與(yu) 口罩相關(guan) 的謠言一直“長盛不衰”,其中流傳(chuan) 比較廣的是“長期戴口罩可致肺結節增大”,該謠言稱口罩中間層熔噴布係石油產(chan) 品,其中的微末顆粒會(hui) 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ti) 肺部,長期佩戴會(hui) 導致肺結節增大。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錢坤介紹,相關(guan) 數據顯示,作為(wei) 長期持續佩戴口罩的典型人群,醫務人員的肺結節檢出率並未高於(yu) 醫院內(nei) 其他非必要佩戴口罩的群體(ti) 。
“該數據表明,長期佩戴口罩和肺結節的發生沒有直接關(guan) 係。”錢坤表示。
除此之外,天津工業(ye) 大學紡織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錢曉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正常使用範圍內(nei) 佩戴口罩,是不會(hui) 產(chan) 生微末顆粒的,這些顆粒更不會(hui) 進入人的肺部。
“除了棉、毛、麻、絲(si) 、再生纖維素纖維等紡織材料外,包括熔噴布在內(nei) 的很多合成纖維都是利用石油基材料製成的。”錢曉明介紹道,聚丙烯作為(wei) 主要的石油基材料,其應用範圍非常廣泛。而製作口罩用的熔噴布,就是由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超細纖維非織造材料。
“這種高分子材料經過加工成為(wei) 熔噴布後,具有一定強度和非常好的過濾性能,在正常的使用時限內(nei) ,不可能產(chan) 生小分子物質。”錢曉明表示,不過,聚丙烯材料不耐紫外線,經過長時間日光照射,會(hui) 出現變脆、強度減弱的問題;其在外力的作用下,比如用手撚、搓,也可能會(hui) 變成粉末顆粒。
不過,錢曉明強調,這種粉末顆粒都是以大顆粒形態存在的,很難被人吸入肺裏。
“熔噴布口罩隻要不在太陽下暴曬,同時不超過使用期限,就不會(hui) 產(chan) 生微末顆粒。一般在背光的地方儲(chu) 存兩(liang) 年內(nei) ,都是沒有問題的。”錢曉明補充道。
喝酒、吃蒜、服維C可預防新冠?
三者皆無防治新冠肺炎功效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人類就在研製能對付這種病毒的特效藥。與(yu) 此同時,“飲酒、吃蒜、服維C”等號稱能預防新冠肺炎的“偏方”也在網上層出不窮。
專(zhuan) 家表示,“飲酒、吃蒜、服維C”都不能預防新冠肺炎或殺滅新冠病毒,甚至還可能起到反效果。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科學家就發現,濃度在70%至75%的酒精可以有效殺滅新冠病毒,不過這指的是體(ti) 外殺菌。而且,新冠病毒侵犯的是人體(ti) 呼吸道,而喝下去的酒精主要進入人體(ti) 消化係統,並在胃腸中被吸收、代謝,無法在人體(ti) 內(nei) 起到殺滅病毒的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明確表示,沒有證據證明食用生薑、大蒜、辣椒等食物能夠預防新冠肺炎。雖然大蒜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特性,但它沒有抗病毒的效果。
除此之外,有不少人想通過大量補充維生素C來預防新冠肺炎。
對此,海南省人民醫院院感疾控部部長、感染病醫學中心副主任吳彪表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大量服用維生素C可以防治新冠肺炎。維生素C是人體(ti) 必需的營養(yang) 素,對提升人體(ti) 免疫功能有一定益處,但它不是抗病毒藥物,無法對新冠病毒起到直接的抑製作用。
為(wei) 防新冠,可將消毒片扔進下水道消毒?
有害氣體(ti) 揮發會(hui) 影響人體(ti) 健康
為(wei) 了更有效地做好防護,不少人會(hui) 經常對家庭環境進行消毒殺菌。網上流傳(chuan) 著這樣一種說法:下水道和馬桶是藏汙納垢之處,為(wei) 了防止新冠病毒通過下水道傳(chuan) 播,要定期把消毒片扔到下水道和馬桶中進行消毒。
“絕大多數情況下,下水道無需消毒。因為(wei) 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密切接觸傳(chuan) 播。”上海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專(zhuan) 家張玉成表示。
理論上,如果鄰居間下水道氣流不相通,新冠病毒就沒有通過氣溶膠傳(chuan) 播的可能。為(wei) 防止異味,家中的下水道在設計上一般有“存水彎”,隻要這個(ge) 存水彎裏還有水,下水道就不會(hui) 通氣。因此,通過下水道傳(chuan) 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清華大學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孫亞(ya) 飛介紹,家用消毒片通常為(wei) 二氧化氯消毒片,一種類似於(yu) 泡騰片的製劑。該消毒片的主要成分是亞(ya) 氯酸鹽和檸檬酸,它在固態條件下並不容易發生反應,遇水後亞(ya) 氯酸鹽會(hui) 釋放大量的二氧化氯。
高濃度的消毒液滯留在存水彎中,會(hui) 不斷揮發,釋放的有毒有害氣體(ti) 會(hui) 反流,對住戶的健康影響很大。另外,含氯消毒液有金屬腐蝕性, 如果直接把消毒片扔進下水道,高濃度的含氯消毒液會(hui) 腐蝕金屬管材,造成下水道損壞。
如確實需對下水道進行消毒,可以將配置好的消毒液倒入下水道中,作用30分鍾後,再向下水道中倒入清水,排去留存的消毒液。
感染後兩(liang) 周才能產(chan) 生抗體(ti) ?
“陽”後兩(liang) 周內(nei) 是不易感染期
度過最初幾天難熬的發病期,最近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已經陸續“陽康”。隨著“陽康”的人數越來越多,人們(men) 又開始擔心是否會(hui) 再次感染。網上有傳(chuan) 聞稱,在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之後兩(liang) 周,感染者體(ti) 內(nei) 才能產(chan) 生相應抗體(ti) ,所以“陽康”之後一周內(nei) 最有可能二次感染。還有傳(chuan) 言稱,“陽康”後照顧家裏其他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家庭成員,也有可能再次感染。
對此,李侗曾表示,“陽”後兩(liang) 周才能產(chan) 生抗體(ti) ,這個(ge) 說法不準確。
“我們(men) 常說的特異性的抗體(ti) ,確實是在感染病毒後兩(liang) 周才能達到一個(ge) 比較高的水平,或者說達到我們(men) 可以檢測到的水平。但實際上在病毒進入人體(ti) 的那一刻,人體(ti) 的免疫係統就已經開始工作了。”李侗曾表示,抗體(ti) 水平會(hui) 在感染後兩(liang) 至三周時達到一個(ge) 高峰,高峰持續的時間會(hui) 比較長。在這兩(liang) 到三周內(nei) ,如果真的有病毒再次進入感染者體(ti) 內(nei) ,它能夠很快被清除掉,反而是相對不容易二次感染的時候。
李侗曾表示,總體(ti) 來說,人們(men) 感染新冠病毒後,時間越長體(ti) 內(nei) 的抗體(ti) 水平越低,再次感染的風險越高。
吃橘子會(hui) 使檢測結果呈陽性?
並不會(hui) 對檢測結果產(chan) 生影響
傳(chuan) 言稱,吃橘子以及和橘子一樣的酸性食物就能夠導致抗原的檢測結果為(wei) 陽性。該謠言起源於(yu) 有網友在家用橘子汁做抗原檢測時出現了“兩(liang) 道杠”。
相關(guan) 專(zhuan) 家介紹,早在2021年就有德國研究人員做過類似的實驗。相關(guan) 研究人員將可樂(le) 、芬達、紅牛、伏特加、威士忌、白蘭(lan) 地、蘇打水等多種飲料,分別直接滴加在抗原檢測孔中,過一段時間後,都會(hui) 出現提示陽性的T線。但是對這些飲料進行核酸檢測,並沒有檢測到新冠病毒。
對於(yu) “兩(liang) 道杠”的出現,李侗曾表示,首先抗原檢測檢測的是新冠病毒裏的蛋白成分,一般檢測的是N蛋白。“N蛋白在進入人體(ti) 之後,會(hui) 誘導人體(ti) 產(chan) 生特異性的抗體(ti) 。利用這種生化反應,我們(men) 提前在檢測板裏邊預置了特異性抗體(ti) ,如果標本裏麵有新冠病毒的N蛋白,它就會(hui) 和檢測板裏的特異性抗體(ti) 結合,然後讓檢測線顯色,報告陽性。”他說。
李侗曾分析,檢測板裏預置的這些特異性抗體(ti) ,本質也是一種蛋白,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環境過酸過堿都可能導致蛋白變性,顯色就會(hui) 出現假陽性。如果用飲料或者是水果做實驗,可能就會(hui) 出現陽性的檢測結果。
專(zhuan) 家表示,要獲取準確的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結果,規範取樣是最關(guan) 鍵的一步。抗原檢測試劑盒的適用樣本為(wei) “人鼻黏膜上皮細胞”,將橘子汁作為(wei) 樣本滴入試劑盒,本身就不符合取樣標準。因此,無論呈現出何種結果,都是毫無意義(yi) 的。
做抗原檢測時,鼻拭子的采樣部位在鼻腔內(nei) ,因此吃橘子並不會(hui) 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而核酸檢測主要是通過測定致病微生物病毒的核酸來判定結果。在提取核酸的過程中,要經過洗脫、純化,因此食用橘子等食物對核酸檢測結果的影響微乎其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