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裏拉一戶傳統牧民的冬天
中新網香格裏拉12月22日電 題:香格裏拉一戶傳(chuan) 統牧民的冬天
作者陳靜
冬至,44歲的次仁央宗獨自一人在海拔超過3700米的雲(yun) 南省迪慶州香格裏拉市尼汝村崩格拉牧場,照顧80餘(yu) 頭犛牛、10多匹騾馬以及其他家畜,與(yu) 它們(men) 共同迎接寒冬的到來。
共有127戶640多人的尼汝村是個(ge) 半農(nong) 半牧的傳(chuan) 統藏族村莊,大部分家庭選擇一人在村子裏耕種莊稼,一人在牧場照顧牛羊。央宗和丈夫丹增培楚也延續了這一傳(chuan) 統,分別管理牧場和家裏的田地。作為(wei) 自家牧場的第五代繼承人,他們(men) 通過世代傳(chuan) 承的生活方式安身立命,養(yang) 育了一雙兒(er) 女小央宗和紮西。
冬季是牧場一年中最辛苦的日子。央宗說,冬天草木枯黃、犛牛掉膘、騾馬變瘦,在寒風簌簌的高山,她每天都要背著飼料去喂犛牛,擔心它們(men) 生病或跌下山崖。而在夏季新沾牧場,她可以在涼爽的早晨擠犛牛奶、在肥美的草地放牧,牛羊、騾馬壯碩健康,不必擔心太多。
與(yu) 上一代人相比,牧場生活現代了許多。鄰裏聯係用對講機、水電和太陽能讓牧場多了不少電器、找牛馬時甚至還有無人機……簡單自由、景色壯美的牧場讓走出去的孩子無限懷念。因此,央宗一有空就用手機拍下連綿的群山、林間的溪流、成群的牛羊,到有信號的地方便傳(chuan) 給在北京工作的二哥,以解哥哥思鄉(xiang) 之情。當然,她還會(hui) 把照片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向外界展示牧場的天地。
不過,令都市人羨慕不已的田園牧歌,並不意味著生活充滿詩意。培楚說,藏族家庭中老大一般不外出,要留在家裏“當家”,即繼承父母的財產(chan) 、為(wei) 父母養(yang) 老。由於(yu) 家裏人手不足,身為(wei) 大兒(er) 子的培楚小學三年級就被迫輟學,回到牧場放牧。央宗作為(wei) 家裏最小的女孩也沒有讀過書(shu) ,這成為(wei) 她一生的遺憾。
現在尼汝村的孩子能享受“9+3”(義(yi) 務教育9年、高中3年)免費教育,培楚和央宗希望兩(liang) 個(ge) 孩子好好讀書(shu) ,但年輕人總有自己的想法。
小央宗初中畢業(ye) 就步入社會(hui) ,她認為(wei) 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更適合自己。如今成了家,丈夫在香格裏拉上班,她負責照顧剛滿一歲的女兒(er) 。17歲的弟弟紮西正在上高中,目前還沒有想回村“當家”的意願。
作為(wei) 一家之主的培楚很矛盾,他既希望兩(liang) 個(ge) 孩子通過讀書(shu) 擁有更好的生活,又難以接受代代相傳(chuan) 的牧場就此無人繼承。近幾年,尼汝村因無人繼承轉賣牧場的家庭越來越多,村子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在培楚這一代人眼中豐(feng) 饒、平靜的牧場,對下一代意味著寂寞和艱辛。
不過,傳(chuan) 統的牧場生活正悄然發生著許多改變。近年來,尼汝這個(ge) 古老的藏族村落在全國“驢友”圈中受到追捧,尼汝-亞(ya) 丁徒步路線吸引無數遊客。村裏陸續開了好幾家民宿客棧,培楚會(hui) 和村裏的年輕人一起做向導,帶領遊客徒步、露營,為(wei) 家庭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從(cong) 尼汝村徒步到亞(ya) 丁需要5至6天,培楚家的新沾牧場是必經之路。由於(yu) 缺少基礎設施,他在自家木屋不遠處新蓋了一間小木屋,命名為(wei) “丹增培楚之家”,為(wei) 遊客提供一方避雨禦寒的小天地。隻是牧場至今不通公路、沒有信號,遊客上山存在安全隱患,近年來尼汝村森林保護成效顯著,沒有公路給森林防火也帶來一定困難。
因此,培楚希望尼汝村的主要牧場能通公路、通手機信號,不僅(jin) 可以方便村民和遊客通行,還能降低運輸成本提升牛羊價(jia) 格。更重要的是,牧場不再是與(yu) 外界隔絕、難以抵達的地方。
未來如果小央宗和紮西都不願繼承牧場,培楚和央宗計劃60歲“退休”,將新沾牧場轉賣,告別放牧生活。不過著眼當下,他計劃2023年開春在南寶牧場建一座接待遊客的小木屋,即便將來“退休”,也能增加一份收入。
今年冬天,培楚和央宗心裏有著別樣的期待:隨著防疫政策的優(you) 化,小央宗的婚禮似乎可以在明年春節後補辦,他希望年底前牛羊能賣個(ge) 好價(jia) 錢,他的新木屋開春後能順利蓋好,往後日子越過越好。
是的,春天,希望這戶傳(chuan) 統牧民人家每個(ge) 小小的心願都會(hui) 慢慢實現。(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