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進成長權交給孩子,親子關係更融洽
“我早就跟你講過了”“你總是這樣”“跟你說了多少遍”“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與(yu) 孩子的交流中,這些話是不少家長的口頭禪。
“她說什麽(me) 我就聽著,一般不會(hui) 當麵反駁。”剛上大學的蔣雅告訴記者,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小到著裝打扮,大到出國留學,母親(qin) 都是絕對的主導者。這種管束讓蔣雅隻能隱藏起自己的真實訴求,盡量避免與(yu) 母親(qin) 發生衝(chong) 突。
“親(qin) 子關(guan) 係有時候是一團亂(luan) 麻,有時候又是一杯蜜水。”采訪中,不少家長和孩子都表達了這樣的感受。捍衛威嚴(yan) 的父母與(yu) 保持自我的孩子之間,親(qin) 密與(yu) 距離,權威與(yu) 平等,似乎很容易失去平衡。那麽(me) ,父母該如何與(yu) 孩子溝通?孩子做錯事要如何管教?溫馨的家庭環境如何營造?在心理學家看來,這些親(qin) 子問題皆可通過有效溝通來解決(jue) 。
包容和鼓勵 用“選擇題”代替“判斷題”,將改進權交給孩子
“當時在上網課,我發現她1個(ge) 月沒認真上課,天天偷著跟同學線上聊天、看小說,我就跟她發了特別大的火。感覺那麽(me) 信任她,結果她卻沒有那麽(me) 自律、沒有想象得那麽(me) 好,就覺得自己一下子掉入萬(wan) 丈深淵,心很涼,特別失望。”與(yu) 女兒(er) 爆發一次劇烈衝(chong) 突後,李婭(化名)反思,“處理方法可能不是很得當,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李婭已經意識到,“學習(xi) 隻是產(chan) 生衝(chong) 突的一個(ge) 導火索,核心其實是溝通的問題。我認為(wei) 很小的事,但她認為(wei) 很重要;當她告訴我一些事的時候,我的處理方法不當,導致後麵有些問題她不主動跟我說了。有時我就是問問同學她在學校的一些表現,她覺得我是在侵犯她的隱私。”
“現在我們(men) 家庭教育中,往往是父母單方麵對孩子說教,缺乏心與(yu) 心的交流,也就是同理心,因為(wei) 很多父母不懂得孩子的真實需要。”教育心理學家張梅玲認為(wei) ,許多父母不知如何做到有效溝通,說得多聽得少是眾(zhong) 多家長的通病,以為(wei) 說教是表達關(guan) 心和愛護的一種方式。但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嘮叨讓他們(men) 倍感壓力。
“說教一定會(hui) 帶來逆反。因為(wei) 它本身是一種權威式的壓製,反映出不平等的親(qin) 子關(guan) 係。在這種家庭中,孩子沒有空間和機會(hui) 表達自我,隻有父母單方麵地給孩子下判斷。”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韋慶旺同樣反對說教式的親(qin) 子教育。
什麽(me) 是有效的溝通?韋慶旺強調,溝通是雙向的,要給足孩子安全感,引導孩子交流,最終達成共同探討的平等溝通效果。“例如,孩子放學回家後鬧脾氣,父母要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問一問他今天為(wei) 什麽(me) 不開心,在學校裏發生了什麽(me) 事情。了解情況後,其實問題已經解決(jue) 一半了,因為(wei) 孩子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他從(cong) 父母這裏得到了安全感。接下來,父母可以給孩子提出一些假設,比如提供幾種解決(jue) 辦法,問孩子覺得哪一種更好,或者問問孩子覺得其他同學會(hui) 怎麽(me) 做。用‘選擇題’代替‘判斷題’,更容易開發孩子的自主性,將改進權交給孩子自己。”
另一方麵,有效溝通需要父母言傳(chuan) 身教,除了語言表達,父母的言談舉(ju) 止對孩子影響重大。“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麽(me) 樣的?”韋慶旺說,“如果父母平時隻將家庭當成休閑場所,孩子看不到父母工作時候的樣子,那麽(me) 孩子在學習(xi) 時就可能懈怠。反過來,如果父母在工作的時候向孩子表達清楚,‘爸爸媽媽在工作,這很重要,所以我不能陪你玩’。孩子能夠潛移默化地意識到,父母和自己都是獨立的個(ge) 體(ti) ,他自己學習(xi) 也會(hui) 更認真。這樣的表達方式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同時清晰地劃定底線。”
溫和而堅定 生動地表揚,嚴(yan) 肅地批評,謹慎地懲罰
“因為(wei) 覺得可可很聰明,所以從(cong) 小我對她的要求就比較高。上幼兒(er) 園的時候我要求她每天背一首詩,放暑假就背三字經、千字文。當她能夠輕鬆達到我設定的目標時,我對她的要求就會(hui) 越來越高。”作為(wei) 兩(liang) 個(ge) 女孩的母親(qin) ,教育孩子是劉曉輝的大事。進入青春期後,大女兒(er) 可可的自我意識萌芽,開始嚐試表達對母親(qin) 嚴(yan) 格管束的不滿,甚至反抗母親(qin) 的權威。“前段時間,可可將化學實驗的玩具藥水灑得到處都是,並且不承認錯誤,我一氣之下把她的玩具扔掉了。結果,當天晚上,她為(wei) 了報複我,偷偷將我的口紅全部折斷。”劉曉輝告訴記者。
在親(qin) 子關(guan) 係中,父母如何表達態度、引導孩子,是一項難題。在傳(chuan) 統的教育觀念中,父母長輩的權威意識往往指向棍棒教育,而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個(ge) 人權利與(yu) 個(ge) 體(ti) 感受得到重視,一味懲罰容易傷(shang) 害孩子脆弱的心靈。
韋慶旺認為(wei) ,懲罰可以,但一定要配合積極正麵的手段,通過包容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建立起對家長的信任。“雖然在東(dong) 方文化中,懲罰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但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雖然我被懲罰,但父母還是愛我的。懲罰需要把握好度,‘鞭子’高高舉(ju) 起輕輕落下,起到威懾作用就好。”
張梅玲則認為(wei) ,懲罰能不用就不用。她對家長提出三點建議:生動地表揚,嚴(yan) 肅地批評,謹慎地懲罰。“生動地表揚”就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為(wei) 什麽(me) 受表揚,並且父母要有情感共鳴,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再從(cong) 孩子的行為(wei) 中提煉出好的品質。例如,孩子幫助了同學,說明孩子有愛心。父母還要提出具體(ti) 的希望,告訴孩子今後應當怎樣做,以便強化鼓勵效果。“嚴(yan) 肅地批評”是指,首先要傾(qing) 聽孩子的想法,其次要表達父母的感受,告訴孩子為(wei) 什麽(me) 做錯了,最後要引導孩子如何做。“謹慎地懲罰”並非打罵,而是通過適度剝奪孩子喜歡的東(dong) 西,讓孩子體(ti) 會(hui) 到犯錯應當付出的代價(jia) 。
陪伴和關(guan) 注 親(qin) 子之間需要牽手,也需要放手
“口紅事件”後,劉曉輝與(yu) 女兒(er) 之間的冷戰最終通過愛人的調解結束,“我那幾天不接可可的電話,也不跟她說話,覺得不能輕易放低姿態,所以可可就去找爸爸哭訴。後來孩子爸爸批評了我,說這種苛刻的方式會(hui) 讓孩子感受不到關(guan) 心與(yu) 愛”。劉曉輝認真進行了反思,“我發現當我把刺收回來之後,她也變得柔軟了”。她慢慢改變了與(yu) 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
親(qin) 子溝通沒有捷徑,背後要有高質量的陪伴和關(guan) 注作為(wei) 支撐。采訪中,不少專(zhuan) 家指出,隻有在陪伴中家長才能感知孩子的內(nei) 心需要。每個(ge) 孩子都有獨特的個(ge) 性,有的孩子更加敏感,有的孩子自主性更強,對於(yu) 一些具體(ti) 的教育問題而言,最佳答案都藏在親(qin) 子的相處之中。
“親(qin) 子陪伴能夠增強親(qin) 子關(guan) 係的韌性,增加親(qin) 子之間的情感密度。”韋慶旺解釋:“相處讓孩子和父母之間有情感依托,如果相處親(qin) 密,即使當父母批評、懲罰孩子的時候,依然存在回還的餘(yu) 地。如果情感密度不夠,批評和懲罰對於(yu) 親(qin) 子關(guan) 係的影響會(hui) 更惡劣。”
當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存在著不同的需求。張梅玲解釋說:“0~3歲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嗬護,需要建立安全感;3~6歲的孩子需要父母在陪伴中提供啟蒙教育;6~12歲的孩子需要父母轉變角色,以更平等的方式和他們(men) 溝通,這個(ge) 時期是孩子迫切尋求話語權的時間段。”
在家庭之中,父母是長者也是朋友,前者暗含權威,後者意味平等,看似矛盾的兩(liang) 者需要父母用愛和陪伴來調和。張梅玲說:“親(qin) 子之間需要牽手也需要放手,牽手是父母給予的引導和幫助,放手是因為(wei) ,人生路還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光明日報 記者 柴如瑾 本報通訊員 趙怡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