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海外投資者調高對中國股市配置力度

發布時間:2022-12-28 11:02:00來源: 經濟日報

  海外投資者調高對中國股市配置力度——

  國際機構向中國市場投出“信任票”

  近段時間,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在內(nei) 的多家國際投資機構紛紛“唱多”中國股市,不少機構更是拿出“真金白銀”,加碼購入中國資產(chan) 。

  專(zhuan) 家表示,隨著中國一係列穩增長舉(ju) 措的落地生效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加速優(you) 化,中國經濟企穩反彈預期愈發明朗,吸引國際機構重新審視中國資產(chan) 的配置價(jia) 值。未來,在中國縱深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製度型對外開放背景下,國際機構“買(mai) 買(mai) 買(mai) ”力度值得期待。

  機構上調預期

  近期,多家海外投資機構調高對中國股市的配置力度。

  12月4日,摩根士丹利將中國股市從(cong) “標配”上調為(wei) “超配”,預計MSCI中國指數到2023年年底將上漲14%。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王瀅表示,評估框架顯示,中國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you) 化、房地產(chan) 市場企穩、監管調整進入收尾階段,股票風險溢價(jia) 可能因此改善,因而上調了對整個(ge) 中國市場的目標價(jia) 格,到2023年估值重估機會(hui) 更大。

  無獨有偶,11月30日,高盛也表示,對於(yu) 2023年A股投資也給予“高配”的建議,預計A股估值會(hui) 有明顯回升。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表示,在宏觀調控力度加大、GDP增速有望回升的預期下,看好境內(nei) 外上市的中國股票表現。

  美國銀行策略團隊認為(wei) ,由於(yu) 中國居民擁有超額儲(chu) 蓄以及防疫政策持續優(you) 化,中國國內(nei) 股票勢將上漲。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認為(wei) ,當前可以在中國市場上找到一些極具價(jia) 值的資產(chan)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中國來提高多樣化投資程度。

  國際機構的力挺並非空穴來風。近段時間,海外上市的中國ETF、中概股和離岸人民幣匯率等均迎來一波結實上漲,增強了外資機構投資中國的信心。例如,11月以來,規模逾70億(yi) 美元的iShares MSCI中國ETF淨值上漲超30%;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11月累計上漲逾40%,創下了自2003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單月漲幅;人民幣匯率近期也走出強勁漲勢,12月5日早盤,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升至6.9813,創下9月中旬以來的新高。

  “當前一些主要經濟體(ti) 持續收緊貨幣政策,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市場回報預期減弱。相比之下,中國經濟發展穩定,投資邏輯清晰。”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分析,中國經濟正從(cong) 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各行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消費升級的過程中蘊含著大量投資機會(hui) 。同時,中國從(cong) 疫情衝(chong) 擊中恢複較快,三季度經濟明顯回升,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中的地位日漸升高。此外,中國金融對外開放持續推進,外資參與(yu) 境內(nei) 金融市場的渠道不斷優(you) 化,吸引了越來越多國際投資者的注意力。

  A股吸引力提升

  在高調“唱多”中國資產(chan) 外,外資還拿出“真金白銀”,持續大幅加倉(cang) A股。截至12月6日,北向資金30天內(nei) 淨買(mai) 入額逾750億(yi) 元,近10日淨買(mai) 入額達428億(yi) 元。

  展望2023年,市場預期外資“買(mai) 買(mai) 買(mai) ”步伐將持續加快。“2022年A股市場接近七成的融資金額來自科創板和創業(ye) 板,充分體(ti) 現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ye) 及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支持。”普華永道中國綜合事業(ye) 服務部合夥(huo) 人孫進表示,2023年,隨著全麵注冊(ce) 製改革的穩步推進以及更多支持科技創新措施的推出,將會(hui) 進一步增強A股市場的國際吸引力。

  具體(ti) 到投資行業(ye) ,高盛策略團隊認為(wei) ,隨著穩增長政策措施落地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斷優(you) 化,2023年中國失業(ye) 率將下降、勞動收入會(hui) 改善、消費者信心將得到恢複,消費服務、醫療設備及服務板塊將會(hui) 強勁反彈,尤其是旅遊、餐飲、娛樂(le) 、航空行業(ye) 有較大回升空間。

  “接下來,地緣政治局勢將進入一個(ge) 相對平靜的階段,股權成本和股權風險溢價(jia) 將逐漸下降,這都有利於(yu) 投資者重新投資中國股市。消費板塊是經濟開放的受益者,我們(men) 進一步增加對該板塊的敞口,並繼續建議增加對離岸中國股票的配置。”王瀅表示。

  為(wei) 更好吸引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wei) ,要堅持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製度型對外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要繼續擴大互聯互通額度,不斷增加國際化產(chan) 品品種,逐步放開金融機構外資股比限製,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同時,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要留有閘門,交易規則上要存有餘(yu) 地,市場監管要實時審慎,防止國外遊資熱錢炒作,防範國外金融風險傳(chuan) 播。

  證監會(hui) 副主席方星海近日也表示,歡迎優(you) 質境外資本市場機構來華投資展業(ye) 。未來將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製度框架,加快落實各項開放舉(ju) 措,吸引和集聚更多優(you) 秀國際機構和人才參與(yu) 中國資本市場。還將不斷完善相關(guan) 製度安排,進一步便利境內(nei) 外投資者跨境投資,更好支持企業(ye) 跨境融資發展。

  競相來華展業(ye)

  今年以來,進一步提高外資投資中國資產(chan) 便利性的政策紅利密集釋放,為(wei) 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吃下“定心丸”。

  4月26日,證監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對中國資本市場具有長期投資意願的優(you) 質境外金融機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或擴大持股比例等;11月18日,人民銀行、外匯局聯合發布《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zhai) 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完善並明確了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zhai) 券市場的資金管理要求等。

  外資機構來華展業(ye) 便利度不斷提升,經營範圍和監管要求實現國民待遇。目前,摩根大通、高盛、野村、UBS等10餘(yu) 家外資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相繼獲批,渣打銀行等外資銀行在華子行獲得基金托管資格。橋水、貝萊德等外資私募證券基金相繼設立38家全資子公司。

  11月25日,路博邁基金發布公告稱,已獲得中國證監會(hui) 頒發的公募基金業(ye) 務許可證,成為(wei) 第二家在國內(nei) 新設立開展公募基金業(ye) 務的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路博邁基金表示,持續開放的金融市場、日益完善的法治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了路博邁信心,未來希望更深入地融入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

  多家外資機構已相繼開始在華展業(ye) 。今年6月獲準開業(ye) 的高盛工銀理財於(yu) 10月底推出首隻理財產(chan) 品“盛鑫君智私銀尊享量化權益類理財產(chan) 品1期”,募集規模上限為(wei) 50億(yi) 份。高盛工銀理財此前表示,經曆前期深度回調後,A股價(jia) 值正在凸顯,長期持有獲利空間較大。

  作為(wei) 首家外商獨資公募,自2021年6月獲批以來,貝萊德基金已發行三隻權益類基金和一隻“固收+”基金,產(chan) 品呈現出多元化特點。貝萊德基金投資總監陸文傑表示,A股是廣度和深度都很大的市場,投資範圍廣,相關(guan) 標的公司多,流動性也不錯。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不斷加強,相信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的融合將是長期趨勢。

  “更多國際優(you) 秀機構進入A股市場,是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和中國企業(ye) 盈利能力投下‘信任票’,能夠與(yu) 境內(nei) 機構形成良性競爭(zheng) 互動,有利於(yu) 拓展我國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也有利於(yu) 相關(guan) 行業(ye) 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助力我國經濟發展。”田利輝表示。(經濟日報 記者: 李華林)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