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何必詫異環衛工愛讀愛寫 誰都有“尋找自我”的能力

發布時間:2023-01-06 10:53:00來源: 工人日報

  在湖南長沙的街頭,如果有人路遇年過五旬的黃新生,一秒就可以推斷出她的一種社會(hui) 角色——大多數時候,她都穿著環衛工顯眼的橙色工作服。如果再多打量她一會(hui) 兒(er) ,人們(men) 也許還會(hui) 進一步猜測她可能具備的其他身份:母親(qin) ,妻子,進城務工人員……

  然而,如果不是對黃新生有所了解,估計極少有人能想到,她還是一個(ge) 閱讀者和寫(xie) 作者。

  2014年,剛經曆喪(sang) 夫之痛不久的黃新生帶著兩(liang) 個(ge) 孩子到長沙生活。初到陌生城市無親(qin) 無友,環衛工工作辛苦,再加之房租、生活費和孩子的學費帶來經濟壓力,那段時間是黃新生最難的日子。而她找到的解壓方式就是去圖書(shu) 館看書(shu) 、借書(shu) 。這一借,就是8年多。這期間,隨著積澱和感悟增多,黃新生還開始創作詩歌和小說。如今,她在湖南的環衛工圈子裏,已經是個(ge) “名人”。

  農(nong) 民工熱愛閱讀和寫(xie) 作,算不上特別新的新聞了。2020年,湖北籍農(nong) 民工吳桂春在東(dong) 莞市圖書(shu) 館留言本上的一句話,讓人們(men) 知道了他在當地打工17年、其中12年時間都常去圖書(shu) 館借書(shu) 閱讀的故事。2021年,一名30歲出頭的農(nong) 民工在網絡上曬出了自己研讀海德格爾哲學著作的相關(guan) 資料和筆記,同樣引起了輿論關(guan) 注。

  從(cong) 黃新生、吳桂春等人的講述中不難看出,他們(men) 之所以愛讀書(shu) ,有一些很共性的原因。其一,閱讀可以讓他們(men) 在辛苦甚至有些艱辛的生活之外尋找到一片舒適的棲息之地;其二,書(shu) 籍可以彌補他們(men) 在受教育方麵的不足,無論是學到實在的技能還是明白抽象的道理,黃新生們(men) 都能從(cong) 書(shu) 本中不斷獲得自我提升;其三,書(shu) 中有萬(wan) 物,不管閱讀者是身處簡陋的出租屋,或是住在建築工地的集體(ti) 宿舍,他們(men) 都能因為(wei) 讀書(shu) 了解外麵的世界,獲得超越自身經曆、經驗局限的體(ti) 驗。

  近年來,不時有普通勞動者因極具反差感的愛好而走紅。2021年,江西南昌一高校的門衛忘情演奏小提琴的視頻在網絡流傳(chuan) ;去年底,長沙一名公園保安因自學繪畫、10年創作300餘(yu) 幅作品被網友認為(wei) “屈才了”。

  與(yu) 黃新生讀書(shu) 一樣,拉琴的門衛和繪畫的保安應該從(cong) 未想過要靠自己的興(xing) 趣致富、出名,甚至他們(men) 可能都不會(hui) 覺得自己擁有了什麽(me) “高雅”的愛好。文字、琴聲、畫筆,於(yu) 他們(men) 而言,是錨定人生的坐標,是得以發現自己、意識到自我的向導。

  人活於(yu) 世,會(hui) 扮演諸多社會(hui) 角色、家庭角色。用世俗的標準看,不同角色間總會(hui) 有重要性、光鮮度等區別。然而,卸下角色的外套,無論對誰而言,若是找不到“自己”,找不到隻是作為(wei) “人”在世間的喜好和從(cong) 中感受到的最純粹的價(jia) 值與(yu) 愉悅,都會(hui) 是人生極大的遺憾。

  換句話說,農(nong) 民工也好,科研工作者也好,高校教授也罷,當他們(men) 翻開同一本書(shu) 、聽著同一首曲子、調起同一種顏料,他們(men) 的生命就擁有了同等精彩。

  想到這一點,下一次再有類似“環衛工讀書(shu) ”的新聞出現時,我們(men) 或許可以用平靜的欣喜代替驚訝:看,又是一個(ge) 找到自己的人。(工人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