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找課本茬”背後的創新精神培養

發布時間:2023-01-08 15:34:00來源: 光明日報

  用一副三角板能畫出多少度數的角?“除了30度、45度、60度、75度……應該還有165度!”據媒體(ti) 報道,對小學課本上的這道數學題,四川成都天府新區華陽小學四年級學生米之賢、廖鈞宇發現,自己找到的一個(ge) 答案並不在所列參考答案中,他們(men) 就這一疑問給教材編寫(xie) 組發去了郵件。回信中,編寫(xie) 組肯定了兩(liang) 名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嚴(yan) 謹態度,同時表示,在教材修訂中采納他們(men) 的建議。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中小學生給課本挑錯而被采納的報道屢見報端。孩子們(men) 自稱“偶然”發現的背後,需要經曆怎樣的思考過程,具備什麽(me) 樣的能力品質?在學教材、用教材過程中,怎樣正確看待“標準答案”,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又該如何激發?記者進行了采訪。

  挑錯的過程是探究問題的過程

  “爸爸,你看語文書(shu) 是不是有點問題,課文講的是秋天,那插圖怎麽(me) 畫的是春天開的花?”一天,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員王飛騰,被自己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問住了。

  “相比文字表述,低年級學生往往對圖畫更敏感。孩子聽新聞上說有小朋友給課本挑錯成功了,對新學期發下來課本也好好‘審看’了一番,還有種興(xing) 奮感,相信自己也能發現些問題。”王飛騰說。

  據媒體(ti) 報道,2021秋季學期,沈陽市126中學7年級學生崔宸溪致信出版社,指出英語課本上的蜜蜂配圖配成了食蚜蠅,出版社編輯為(wei) 他點讚;當年10月,上海市小學生吳葉凡在翻看美術課本時看出書(shu) 上的“樹葉”應該是數億(yi) 年前的古生物“海百合”,出版社第一時間將錯誤進行溯源並上報修訂;2022年4月,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的張裕周,發現七年級上冊(ce) 《人文地理》課本中一幅地圖裏海地所在的位置及周圍都被標為(wei) “西班牙語”,根據平時的閱讀積累,張裕周認為(wei) 應當是法語,出版社給予肯定……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hui) 創新教育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理事長呂文清表示,這幾個(ge) 挑錯成功的案例裏,從(cong) 發現疑點、查閱資料到寫(xie) 信求證,孩子們(men) 經曆了一個(ge) 真實問題探究的過程,同時還表現出各自的潛能和優(you) 勢。

  “一是有深度覺察和思考的習(xi) 慣,二是有良好探究意識和質疑精神,三是有專(zhuan) 業(ye) 層級的知識和誌趣,四是有高階思維和認知能力。”呂文清分析,孩子們(men) 不僅(jin) 用新的角度計算方法給參考答案補了漏,還表現出概念轉換、知識聯結、邏輯推理等高階思維和認知能力,這也是更具高價(jia) 值的創新能力;運用生物知識識別出配圖問題,則表現出了專(zhuan) 業(ye) 誌趣、知識積累和評鑒能力;而發現地理課本地圖標注錯誤,不但探究意識、質疑精神突出,還表現出深度閱讀、問題意識、聯係社會(hui) 、資料查證等創新性學習(xi) 能力。

  不把“參考答案”奉為(wei) 圭臬,重在發展知識建構能力

  在課堂講題過程中,雲(yun) 南會(hui) 澤茚旺高級中學數學教師趙慶準也曾多次“點撥”學生們(men) 嚐試“不一樣的想法”。“雖然沒有給課本挑出錯,但他們(men) 確實表現出很強的自學能力。有次講到一道比較大小的題目,如果運用高中知識,需要通過構造函數求解,然而這一函數一般不容易想到。一位對數學非常感興(xing) 趣的學生接觸過泰勒公式,說運用它求解就簡單了。雖然這‘超綱’了,但還是對他敢於(yu) 發現予以肯定。”

  王飛騰也認為(wei) ,即使沒有成功挑錯,敢於(yu) 探索求證本身就有價(jia) 值。“長頸鹿非常喜歡吃金合歡的葉子,但金合歡樹在書(shu) 裏畫得既高又粗,當時我兒(er) 子就問,這個(ge) 配圖是不是錯了?”王飛騰引導孩子查閱百科全書(shu) 等資料,發現課本並沒有錯。“在這個(ge) 過程中,孩子了解了金合歡和長頸鹿彼此因生存競爭(zheng) 而‘相愛相殺’的科普知識,他非常感興(xing) 趣。我想,這才是真實有效的學習(xi) 過程,在這一探究過程中,他對生物與(yu) 環境之間的關(guan) 係、生物適應性、自然選擇學說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王騰飛表示,教師應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提升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努力解答學生提問。

  “在我看來,隻有‘參考答案’而非‘標準答案’,教材和教參、練習(xi) 冊(ce) 後麵的答案隻是作為(wei) 我們(men) 做題、學習(xi) 的一個(ge) 參考而已。不論學生是有疑惑,還是有不同看法,我都會(hui) 鼓勵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趙慶準說,“提出問題之後,我會(hui) 引導他分析,這個(ge) 問題是我們(men) 所學知識能解決(jue) 的嗎?問題本身邏輯有無差錯?總之要和學生平等探討、以理服人,不能打擊學生自信心。”

  “一味地讓學生背記標準知識點和標準答案,一味地套用參考書(shu) 給出的標準模式,會(hui) 逐漸形成固化的思維和習(xi) 慣,孩子們(men) 就會(hui) 自動屏蔽‘思考’,樂(le) 於(yu) ‘聽說照做’,進而影響學生高階思維和創新能力發展。”呂文清表示,“應當把課本作為(wei) 縮略的‘腳本’,重在培養(yang) 解決(jue) 問題意識,一步步接近本質、把握本質;把課本要求作為(wei) 指引,重在培養(yang) 元認知能力,一步步把課本讀‘薄’讀透;把課本知識作為(wei) 探究素材,重在發展高階思維,一步步把知識學精學活;把標準答案作為(wei) 範例,重在累積知識建構的方法和能力,一步步把課本讀通。這樣才可能學到最有價(jia) 值的知識,也才可能應對越來越有挑戰性的複雜事物和各種不確定性。”

  課本是學生學習(xi) 知識的橋梁

  科學課本上的植物,到底是如何“長”出來的?去年2月,中小學課程研究專(zhuan) 家、中科院植物研究專(zhuan) 家,與(yu) 中關(guan) 村一小、海澱少年宮和人大附中朝陽實驗學校等一線課程教學專(zhuan) 家,組織多名5至10歲的孩子開展了一場“植物科學探究”活動。

  通過誌願者導覽觀察、植物專(zhuan) 家指導觀察、科普畫家引領精細觀察和專(zhuan) 家教學顯微鏡觀察後,孩子們(men) 將觀察結果自主記錄,回到討論室查資料,進行回溯、描述和講解,用大白紙寫(xie) 寫(xie) 、畫畫,與(yu) 同學、老師、專(zhuan) 家提問交流;專(zhuan) 家引領小朋友們(men) 遊園,講解科學家發現植物活化石的經過;教師領著孩子們(men) 采風寫(xie) 詩,創作科普繪畫,練習(xi) 傳(chuan) 統插花……“更喜歡觀察花草樹木了,觀察事物精細了”“探究活動讓我主動探究遊泳池水的顏色變化”。呂文清表示,從(cong) 孩子們(men) 的反饋來看,他們(men) 的觀念、思維、方法、責任感都有了真實的進階。

  如何讓課本帶動學生深度思考?呂文清表示,根本之策是課本升級進階,課堂上活學活用,真正落實創新驅動,特別是對常態化教與(yu) 學進行有效引導。

  “我想,在教與(yu) 學層麵要特別關(guan) 注四點:一是在更高維度上使用課本,要明白課本知識是人類實踐成果的概括、總結和提煉,要在強化實踐這個(ge) ‘第一手知識’的基礎上使用課本。如低年級要注重家務、勞動、自然觀察、小探究等。二是要在更開闊的連接中把握課本,把抽離的課本知識放置在一個(ge) 大的框架中,如科學與(yu) 技術的整合,科學與(yu) 社會(hui) 的連接,以及各種綜合學習(xi) 的設置,有學科的整合和連接才有可能接近課本本質。三是要在‘深度理解’中穿透課本,要明白課本知識是學科知識的‘濃縮版’,是提取的精華,需要原情境的支持。如一些古詩文,能否放在作者所處時代和社會(hui) 背景中設計呈現方式,給學生深度理解搭建情境。四是要在創新實踐中延展課本。要明白課本完成的是‘以手指月’,而重點在於(yu) 如何讓孩子們(men) 真的‘把玩’一下,我們(men) 強調跨學科實踐和項目學習(xi) ,核心價(jia) 值就在於(yu) 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課本內(nei) 容,把課本要求作為(wei) 學習(xi) 指引,把課本知識作為(wei) 探究素材,把課本給出的標準答案作為(wei) 範例,爭(zheng) 取‘以一馭十’。”

  呂文清表示,適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要求用好課本,難點在於(yu) 如何平衡標準知識、標準答案、標準路徑、標準方法、標準評價(jia) 等問題;在於(yu) 教與(yu) 學環節如何擺脫對課本的過度依賴,甚至把它作為(wei) 學習(xi) 內(nei) 容的全部,老師隻教課本,學生隻學課本。“我們(men) 應當承認課本承載能力有限,它像是一座橋,讓孩子們(men) 看看橋上的風景,然後走過去,而不是把‘標準’圈起來。”

  (光明日報 記者 周世祥)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