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影像為媒,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發布時間:2023-01-11 11:20: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的航拍紀錄片《航拍中國》新疆篇、西藏篇等,從(cong) 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展示新時代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等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帶來視聽和心靈的雙重震撼。芒果TV自製的紀錄片《石榴花開》融合“網絡直播”“VLOG日記”等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方式,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族人民在黨(dang) 中央的政策關(guan) 懷下取得的巨大成就,給觀眾(zhong) 耳目一新的觀賞體(ti) 驗。近年來,一批以紀實影像記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社會(hui) 變化、人文景觀和少數民族人民日常生產(chan) 生活情況的紀錄片作品因新穎的切入視角和表現形式,獲得了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點讚。總結這些案例的成功經驗,我們(men) 發現推進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傳(chuan) 播精準深入,應創新創作理念,結合新媒體(ti) 傳(chuan) 播形式,建構多維立體(ti) 的內(nei) 容體(ti) 係。

  傳(chuan) 播內(nei) 容細分:呈現層次更加豐(feng) 富、麵貌更加多元的少數民族生活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以記錄某一個(ge) 民族的民風民俗為(wei) 主,發揮文化記錄保存的“民族影像誌”功能,諸如《最後的山神》等作品引起觀眾(zhong) 的強烈反響。新時代以來,隨著創作理念的轉變,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敘事風格和敘事題材發生轉變,在創作中秉承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走進大眾(zhong) 視野,《告別貧困》中少數民族搬進了宜居的樓房,唱起“棟棟高樓平地起,休閑廣場真熱鬧”的歌謠。傳(chuan) 統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傳(chuan) 承發展成為(wei) 紀錄片創作關(guan) 注重點,《指尖上的藏族》這部代表作強調因時製宜的重要性,點明“在民族文化與(yu) 現代文明碰撞結合中創新發展才是長遠之路”的理念。隨著紀錄片主題不斷豐(feng) 富,大家看到的不再是孤立靜止的民族個(ge) 體(ti) 形象,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理念下的多民族互動躍然熒屏。

  不僅(jin) 如此,近年來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涉及的領域也呈現多維格局。《隆林兒(er) 女》《苗寨八年》等從(cong) 小處著手,通過展現普通人經濟生活的變化,逐步破除人們(men) 對少數民族地區“人煙稀少、生活貧困”等刻板印象,折射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穩步增長的嶄新麵貌。少數民族群像是由一個(ge) 又一個(ge) 鮮活的生命個(ge) 體(ti) 匯聚起來的。大眾(zhong) 不僅(jin) 想看到現代少數民族地區的宏觀發展麵貌,也希望了解少數民族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所以,《我從(cong) 新疆來》《我從(cong) 雲(yun) 南來》等從(cong) 微觀入手,通過“一帶一路”背景下尋求機遇和愛情的商人,為(wei) 了夢想或家庭而回到家鄉(xiang) 創業(ye) 的年輕人等普通少數民族同胞的人生故事,展現當代少數民族愛國愛家、愛崗敬業(ye) 、奮發有為(wei) 的精神麵貌,傳(chuan) 達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所以,要講好少數民族故事,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還可以進一步調整傳(chuan) 播內(nei) 容的比例結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主線引導下,呈現層次更加豐(feng) 富、麵貌更加多元的少數民族生活。

  傳(chuan) 播理念創新:內(nei) 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外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

  十年來,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和敘事方式加速演進,在向少數民族內(nei) 部觀察的同時,也開始把視野拓展到整個(ge) 中華民族乃至世界。講述全體(ti) 中華兒(er) 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幹的生動故事,成為(wei) 當下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傳(chuan) 播理念的一大特色。

  紀錄片從(cong) 不同層麵展現新時代少數民族地區的變化,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多層次多維度的共同發展。比如《村莊十年》從(cong) 60多萬(wan) 個(ge) 行政村裏挑選出10個(ge) 典型村莊,以鮮活的個(ge) 體(ti) 故事充分展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村莊發生的巨大變化。其中“千年一躍”一集講述了住在深山中的民族獨龍族以建立合作社的形式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徹底擺脫了千年的貧困記憶,走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征程。《西藏 我們(men) 的故事》通過西藏交通建設、脫貧搬遷、養(yang) 老保障、民族團結、環境保護等故事的講述,表現世界屋脊上“一躍跨千年”壯麗(li) 巨變背後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

  還有一些紀錄片從(cong) 國際視野出發,表現能夠引發全球觀眾(zhong) 心靈共鳴的內(nei) 容。中日聯合拍攝的紀錄片《寶藏》便是如此。從(cong) 小處來說,該片不僅(jin) 讓海外觀眾(zhong) 為(wei) 雲(yun) 南雪域高原的壯美深深折服,更被當地的傳(chuan) 統藝術文化深深吸引。從(cong) 大處來看,該片的熱播體(ti) 現了世界觀眾(zhong) 對人類共有文化寶藏的珍視。正如片中人物卓瑪對外界盛讚家鄉(xiang) “寶藏”的看法,“大家想要追尋的不是某個(ge) 民族或某個(ge) 區域的東(dong) 西,而是屬於(yu) 人類共同的東(dong) 西”。由此看來,少數民族故事還能內(nei) 外兼有,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當代實踐相結合,對內(nei) 呈現少數民族發展新麵貌,對外展現中華民族時代擔當,向世界傳(chuan) 遞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智慧,為(we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構建貢獻中國力量。

  傳(chuan) 播效果導向:微時代,人人都是創作者,微創作呈現出新的美學樣態

  為(wei) 了與(yu) 當代受眾(zhong) 和用戶碎片化、即時化、多樣化的行為(wei) 習(xi) 慣、審美喜好不斷適配,近年來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創作還呈現出一種“微”趨勢。

  《布依守藝人》等便是“微形態”的代表。這些作品中的內(nei) 容可能是一項傳(chuan) 承多年的手藝,可能是一項風俗習(xi) 慣,又或者是一些充滿民族智慧的古文典籍。雖然內(nei) 容不一樣,但都篇幅短小,借助視頻平台的“短平快”傳(chuan) 播特質,迅速傳(chuan) 播,為(wei) 更多受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津津樂(le) 道。還有一些“微形態”紀錄片重視民族文化的創新傳(chuan) 承,凸顯民族文化在當代土壤中生根發芽又與(yu) 流行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

  近年來的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創作方式和傳(chuan) 播渠道更加靈活,創作主體(ti) 從(cong) 主流官方媒體(ti) 、專(zhuan) 業(ye) 製作公司,拓展到個(ge) 體(ti) 內(nei) 容生產(chan) 者。紀錄片不再是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閉合狀態,觀眾(zhong) 也成為(wei) 紀錄片的敘述者。比如說,某短視頻平台用戶自行拍攝了一集有關(guan) 摩梭人的紀錄片,從(cong) 遊客的視角去探尋“神秘世界”。雖然製作水平比不上專(zhuan) 業(ye) 水準,視頻場景轉換不是很流暢,但在網上引起了較多關(guan) 注。《我是雲(yun) 南的》更是憑借獨具特色的民族方言,加上節奏感強且又魔性的音樂(le) ,在網上引起一波民族方言秀熱潮。人人都可以成為(wei) 紀錄片的創作者,這推動了藝術大眾(zhong) 化發展,填補了傳(chuan) 統紀錄片關(guan) 注領域的空白,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從(cong) 創作到傳(chuan) 播每個(ge) 環節都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而言之,講好少數民族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不隻是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的使命,也是整個(ge) 紀錄片創作努力擔當的職責。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在拓寬自身維度和視野的同時,為(wei) 整個(ge) 紀錄片行業(ye) 在創作理念和傳(chuan) 播渠道等領域實現創新突破提供了有益啟示。

  (作者:王華,係山東(dong) 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郎玉茁,係山東(dong) 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