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道海岸的酷暑到北極周邊的嚴寒,“天鯨號”回家了
閱讀提示
5年裏,船員們(men) 經曆了赤道海岸的酷暑,體(ti) 會(hui) 了北極周邊的冰凍嚴(yan) 寒,從(cong) 西非的海底硬岩到東(dong) 歐的砂石鵝卵,他們(men) 克服了種種困難,帶著對妻兒(er) 的牽掛、對父母的惦念,駕馭著“天鯨號”輾轉於(yu) 歐亞(ya) 非大陸,穿梭於(yu) 各大洋之間。
“‘天鯨號’回來啦!”伴隨著陣陣呐喊聲,一艘藍色大船緩緩駛入海港。這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絞吸船“天鯨號”,被譽為(wei) “造島神器”,該船曆經5年,圓滿完成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建設任務順利回家,投入到國內(nei) 的建設之中。
5年裏,船員們(men) 經曆了赤道海岸的酷暑,體(ti) 會(hui) 了北極周邊的冰凍嚴(yan) 寒,從(cong) 西非的海底硬岩到東(dong) 歐的砂石鵝卵,他們(men) 克服了種種困難,帶著對妻兒(er) 的牽掛、對父母的惦念,駕馭著“天鯨號”輾轉於(yu) 歐亞(ya) 非大陸,穿梭於(yu) 各大洋之間。
“我們(men) 宣過誓”
2017年10月3日,“天鯨號”進行了一場宣誓,全船26個(ge) 人齊聚甲板,在時任船長於(yu) 水健引領下舉(ju) 起右拳宣誓。這天,“天鯨號”接到調令,立即準備啟程奔赴非洲加納,投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港口建設。於(yu) 水健了解當地條件,眼前這25個(ge) 小夥(huo) 子,他最放心不下。“非洲不比國內(nei) ,當地氣候環境、醫療水平、飲食補給都是考驗,再加上瘧疾和傷(shang) 寒病頻發。”小夥(huo) 子們(men) 還有一大批沒成家,船這一走卻不知幾年才能回來。
第一站是特碼港,是西非重要的樞紐港,施工海域土質為(wei) 硬度60兆帕的岩石,普通挖泥船束手無策。“當時整個(ge) 亞(ya) 洲,隻有‘天鯨號’具備施工條件,這也是這艘船來這裏的原因。”時任大副冉綱強回憶道,陌生的國度、不佳的環境、複雜的施工條件,讓不少船員吃盡苦頭。
施工中,“天鯨號”亮出鋒利的絞刀,深入海底攪碎堅硬的岩石。當地人驚訝地稱之為(wei) “世界上最鋒利的牙齒”,這也意味著絞刀齒快速消耗。絞刀齒拆卸安裝全靠人工,每崗 6 小時要換齒 100 個(ge) 左右,一天下來就是近 400個(ge) ,每個(ge) 齒大概 15 公斤重,船員體(ti) 力消耗非常快,再加上對當地氣候和飲食不適應,第一批船員很快累倒了。後來,冉綱強帶領大家多次進行工藝優(you) 化,更換刀齒的時間大為(wei) 縮短。後勤人員也從(cong) 華人商店買(mai) 到了食材,飲食逐步正常起來。
隨著工程推進,“天鯨號”也到了航修的日子。這在非洲卻成了大難題,因為(wei) 當地專(zhuan) 業(ye) 人員匱乏,替換零件更是無從(cong) 購買(mai) 。於(yu) 水健下令,航修工作由船員自行開展。精密儀(yi) 器大家邊看說明書(shu) 邊學習(xi) 修理,有些說明書(shu) 是英文的,要先進行翻譯。敲鏽刷漆擰螺絲(si) ,從(cong) 甲板到機艙到處都忙著,先完成任務的船員並沒有回艙內(nei) 休息,而是主動去別人那裏搶活幹,航修效率大為(wei) 提升,工期比預計快了三分之一。
2018年11月1日,“天鯨號”完成加納施工任務。慶功大會(hui) 上當地人問他們(men) :“是什麽(me) 讓中國船員如此拚搏?”船員們(men) 笑著回答:“我們(men) 宣過誓!”
船上有了自己的菜園子
“不怕活兒(er) 有多累,就怕沒有米水。”在“天鯨號”上,這句人人皆曉口頭禪,創作者正是船上的現任大副宋長春,“綠色蔬菜,簡直比黃金還貴,關(guan) 鍵還特別難買(mai) 。”
在非洲買(mai) :1斤大白菜,折合人民幣需要80多元,兩(liang) 根在國內(nei) 不過幾元錢的大蔥,在當地售價(jia) 折合人民幣高達63元還經常斷貨。船員們(men) 下陸地采購物資既要費盡周折,還經常空手而歸。船上的大廚時常看著空蕩蕩的菜籃子,搖頭感歎:“巧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啊!”
“大家辛苦工作,現在吃飯連新鮮蔬菜都保證不了,這可不行!”宋長春想到了辦法,“不如我們(men) 自己來種植蔬菜吧。”
最開始,宋長春聯係項目部,在陸地上選擇空曠土地作為(wei) 菜園地,在當地市場搜尋大家熟悉的果蔬種子。種子種下去了,1周後,瓜苗破土而出,大家都盯著嫩嫩的瓜苗拍手慶賀。小嫩苗在大家精心的嗬護下不斷地長高長大,最終成了船員們(men) 碗裏的美味晚餐。
有了陸地種植蔬菜的經驗,大家嚐試起在船上種起果蔬。船員們(men) 設計了船上小菜園,用一個(ge) 個(ge) 廢舊桶和箱體(ti) 組成,肥沃的土壤是從(cong) 陸地運上來的。西瓜的藤蔓長得很快,越過了自己的“領地”向隔壁的辣椒枝“進軍(jun) ”了,瓜藤上還開著幾朵黃澄澄的小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辣椒也不甘示弱,隻要有一點陽光和水分,它就能茁壯成長。
船舶拋錨時,船員們(men) 白天忙碌著除鏽、保養(yang) 設備和修理機械,晚上吃完飯,就經常到這片小菜園散步閑聊,一起探討種植,有時候一起澆水施肥除蟲,有時為(wei) 了湊節日氣氛,還把盆擺成赤子之心的形狀。園子不大,卻成了船員們(men) 放鬆心情的一片樂(le) 土。
“船是回來了,而我又重新出發了”
“天鯨號”現任大副李澤強還記得,自己是2017年11月27日到達加納特碼港,家人的支持,讓他挺過了日日夜夜。
遠離故土和家人,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一帶一路”建設,而年輕的船員們(men) ,往往因為(wei) 時差,和家人一周都說不上幾次話。“那時候,我們(men) 最喜歡聽到的,就是妻子那句‘家裏莫惦記,我們(men) 支持你’,沒有家人的支持,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堅持下來!”李澤強說。
“天鯨號”在肯尼亞(ya) 施工時,為(wei) 搶抓工期,李澤強提前結束休班回船工作。妻子默默幫他收拾東(dong) 西,臨(lin) 行前忍著淚水對他說:“你放心去幹,家裏有我呢。”可是誰都沒有想到,這次遠行一去就是20多個(ge) 月。
2020年,突發的疫情打亂(luan) 了船舶換班計劃。一天,李澤強接到從(cong) 家裏打來的視頻電話:“爸爸,你什麽(me) 時候回來呀?”孩子在視頻裏流出淚水。“爸爸現在還不能回去,航班都取消了,船在大海裏航行,離不開爸爸。”李澤強告訴孩子。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說:“那你回來的時候告訴我一聲,我和媽媽去接你。”
現在,“天鯨號”回家了,但隨船回國的大管輪賀澤福卻退掉了回家的高鐵票,轉而訂上了奔赴中東(dong) 的機票。10年間,他經曆了這艘大國重器參加的所有工程,從(cong) 一名實習(xi) 生成長為(wei) 船舶經營骨幹。
賀澤福的妻子李曉玲是基層醫務工作者,被評為(wei) 山西朔州市“最美巾幗英雄”,奔波在一線的她,記不清已經有多少個(ge) 日夜,孩子沒有看到過媽媽,自己也沒有見到過丈夫。
在“天鯨號”停靠在中國港口的那一刻,賀澤福腦海裏已經模擬過無數次回家的場景,包括給孩子帶什麽(me) 禮物,陪妻子吃什麽(me) 晚餐。然而,還沒等到他下船回家,因為(wei) 工程需要,他又要奔赴遠方。在飛機起飛的那一刻,他給妻子發了一個(ge) 信息:“親(qin) 愛的,船是回來了,而我又重新出發去海外了……”
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