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答好“鄉村兩問” 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中新網重慶2月3日電(王婷婷)重慶豐(feng) 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總人口85萬(wan) 人,是特色旅遊縣、重點移民縣,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節點城市,成功創建國家首批對外開放縣和全國優(you) 秀旅遊城區、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遊城市、國家園林縣城。
近年來,豐(feng) 都落實“四個(ge) 不摘”要求,持續鞏固“兩(liang) 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快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宜居宜業(ye) 、景美人和的美麗(li) 鄉(xiang) 村。新春伊始,記者跟隨由中國新聞社重慶分社、豐(feng) 都縣委統戰部主辦的“同心共繪鄉(xiang) 村‘興(xing) ’風景——聚焦重慶統一戰線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題活動走進重慶豐(feng) 都縣,專(zhuan) 訪豐(feng) 都縣委書(shu) 記張國忠,如何答好“鄉(xiang) 村兩(liang) 問”,激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動能。
堅持問題導向 大力培育“新農(nong) 人”
根據2022年豐(feng) 都縣對人口流動摸底顯示:過去10年豐(feng) 都縣每年約有1.5萬(wan) 人進城落戶,其中近1萬(wan) 人去了縣外,有26.5萬(wan) 人在外麵打工,留守兒(er) 童較多;農(nong) 村80%為(wei) “三留守”人員,在家的“一老一小”有心無力,在外的力不能及。“90後”“00後”基本不會(hui) 種田,振興(xing) 鄉(xiang) 村力量不足,未來發展後勁缺失是最大的難題。
“現在靠誰來振興(xing) 鄉(xiang) 村?今後靠誰下田種地?”豐(feng) 都縣委書(shu) 記張國忠表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根本在於(yu) 人才振興(xing) ,將堅持“三個(ge) 導向”,即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答好“鄉(xiang) 村兩(liang) 問”,把豐(feng) 都建設成為(wei) 豐(feng) 都人民喜歡的樣子。
“未來豐(feng) 都的總體(ti) 思路是:突出‘小巨人’抓工業(ye) ,突出‘新農(nong) 人’抓農(nong) 業(ye) ,突出‘年輕人’抓文旅,突出‘帶頭人’抓黨(dang) 建。”張國忠稱,“新農(nong) 人”很頑強,隻要有一點生長條件就活下來,隻要給一點幫助就活得好,相比於(yu) 大型企業(ye) 比較靈活,更容易克服自然風險、技術風險、社會(hui) 風險,因此“新農(nong) 人”將會(hui) 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力軍(jun) 。
為(wei) 解決(jue) 誰來振興(xing) 鄉(xiang) 村難題,豐(feng) 都縣開展“心回家、人回鄉(xiang) 、力回引”服務,鼓勵在外地的豐(feng) 都商會(hui) 動員有條件的務工人員返鄉(xiang) 創業(ye) ,為(wei) 有意願回鄉(xiang) 的大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同時,通過建立產(chan) 業(ye) 互助會(hui) ,以“新農(nong) 人+村集體(ti) +農(nong) 戶”方式振興(xing) 鄉(xiang) 村。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新農(nong) 人侯俊、王合興(xing) 的農(nong) 業(ye) 項目已投資7000多萬(wan) 元,帶動400多戶村民就業(ye) 增收。
“以前的‘新農(nong) 人’是靠自己的感覺、經驗和資源,憑借一腔熱情和情懷,有很多信息不對稱,經驗和資源缺乏。成立新農(nong) 人互助會(hui) 以後,把大家集聚起來,推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實現抱團發展。”張國忠說。
張國忠表示,要把培育“新農(nong) 人”作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抓手,實施“新農(nong) 人”培育提升行動,籌建“新農(nong) 人”專(zhuan) 項資金,打造“新農(nong) 人”會(hui) 客廳,組建“新農(nong) 人”服務團,建設“新農(nong) 人”學校,不斷完善“新農(nong) 人+村集體(ti) +農(nong) 戶”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機製。
目前,豐(feng) 都縣727戶“新農(nong) 人”紮根鄉(xiang) 村,組建起新型農(nong) 業(ye) 經濟組織310個(ge) 、聯結農(nong) 戶2.2萬(wan) 戶7.8萬(wan) 人,他們(men) 帶去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重新擦亮了“農(nong) 二代、果二代、養(yang) 二代”的身份標識,激發出了鄉(xiang) 村發展的巨大潛力。
堅持“農(nong) 民主體(ti) ” 推動鄉(xiang) 村兩(liang) 大目標建設
“豐(feng) 都確定了鄉(xiang) 村建設的兩(liang) 大目標:讓農(nong) 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讓村莊成為(wei) 農(nong) 民喜歡的樣子。”張國忠說,在這一過程中,豐(feng) 都沒有采取“大包大攬”的方式,而是堅持“農(nong) 民主體(ti) ”,充分征求農(nong) 民意見,尊重農(nong) 民意願,動員群眾(zhong) 參與(yu) ,把廣大農(nong) 民積極性激發出來,自己動手建設自己的家園。比如,在實施現代生活條件改善的項目建設中,完善自下而上的項目申報機製,通過村民代表大會(hui) 、“一事一議”等,由農(nong) 民提出項目需求,確保政府建的是農(nong) 民想要的;通過以工代賑、投工投勞等,讓農(nong) 民參與(yu) 項目建設,避免“幹部幹、群眾(zhong) 看”。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包含鄉(xiang) 村發展、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治理三個(ge) 方麵。”張國忠稱,鄉(xiang) 村治理其本身是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治理,而家庭是社會(hui) 的最小細胞,是解決(jue) 所有社會(hui) 問題的最後兜底單元,為(wei) 此豐(feng) 都縣提出了“黨(dang) 建為(wei) 魂、家庭為(wei) 根、組織為(wei) 本”的理念。
“家庭為(wei) 根”如何體(ti) 現、怎麽(me) 去做,是個(ge) 難題。“我們(men) 認為(wei) ,基於(yu) 家庭的傳(chuan) 統文化是最本質、最恒久的力量。我們(men) 在分析豐(feng) 都社會(hui) 文化時發現,孝善文化是豐(feng) 都傳(chuan) 統文化當中的精髓。把孝善文化作為(wei) 豐(feng) 都基層社會(hui) 每個(ge) 人、每個(ge) 家庭的共同價(jia) 值理念傳(chuan) 承下去,是解決(jue) 目前豐(feng) 都家庭建設問題的根本舉(ju) 措。”張國忠說,豐(feng) 都縣有26.5萬(wan) 人在外麵打工,“一老一小”問題成為(wei) 解決(jue) 家庭建設問題、推動鄉(xiang) 村治理的一個(ge) 突破口、一個(ge) 切入點。
如何解決(jue) ?豐(feng) 都縣以會(hui) 促會(hui) 、組織家長、選好會(hui) 長。在農(nong) 村發展農(nong) 民工工會(hui) ,目前已經發展了28個(ge) 農(nong) 民工工會(hui) 組織,有1.7萬(wan) 名農(nong) 民工工會(hui) 會(hui) 員。通過這部分人把家長組織起來,在充分尊重農(nong) 民意願的情況下,引導他們(men) 自願組建家庭教育互助會(hui) ,選好會(hui) 長,選好“輪值家長”,真正讓家庭互相幫助。
建“大家”為(wei) 小家、伸大手牽小手。在城市劃小網格、劃小自治單元,在農(nong) 村建村級大院、鄉(xiang) 村書(shu) 院,建好“大家”帶小家。同時,伸大手牽小手,家裏的人幫在外打拚的人,你在外麵安心打工,我在家裏給你看孩子。
張國忠表示,鄉(xiang) 村治理的豐(feng) 都做法,是把家庭教育互助會(hui) 這個(ge) 點放大,有效地把鄉(xiang) 村、家庭、農(nong) 民組織起來,推進鄉(xiang) 村建設。目前,豐(feng) 都各鄉(xiang) 鎮已建立家庭教育互助會(hui) 41個(ge) ,覆蓋2058個(ge) 家庭2432名留守兒(er) 童,2022年暑期兒(er) 童溺水事故“零”發生,很多孩子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在外打拚的人員也能安心工作。
“豐(feng) 都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縣,建設現代化的美麗(li) 豐(feng) 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重中之重。”張國忠說,豐(feng) 都將圍繞答好“鄉(xiang) 村兩(liang) 問”,全力抓好鄉(xiang) 村發展、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治理,加快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真正將豐(feng) 都建設為(wei) 豐(feng) 都人民喜歡的樣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