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減輕育兒家庭負擔 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各地在行動

發布時間:2023-02-06 14:2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逐步降低生育、養(yang) 育、教育成本——

  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各地在行動

  本報記者 彭訓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2月06日 第 05 版)

  將優(you) 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或列入民生實事、完善生育休假製度、發放生育津貼和育兒(er) 補貼、加強住房保障支持、完善托育保障政策……近段時間以來,各地陸續推進一係列積極生育支持措施,受到社會(hui) 關(guan) 注。

  人口發展是“國之大者”,生育政策關(guan) 係千家萬(wan) 戶的和諧幸福。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you) 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降低生育、養(yang) 育、教育成本。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各地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符合經濟社會(hui) 發展,符合人民群眾(zhong) 期待,效果正逐漸顯現。應繼續統籌推進涵蓋婚戀、生育、照料、教育、住房等方麵的“一攬子”政策,形成製度合力,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

  探索多種形式補貼,減輕育兒(er) 家庭負擔

  “現在我們(men) 家每月能領到500元的育兒(er) 補貼,尿不濕基本不用自己掏錢了。”四川省攀枝花市東(dong) 華街道居民楊先生有兩(liang) 個(ge) 孩子,第二個(ge) 孩子今年1歲半。他介紹說,二孩每個(ge) 月需要尿不濕約455元、奶粉315元、玩具衣物等支出約250元,每月共計花費約1000多元,補貼可覆蓋一半的育兒(er) 支出。

  楊先生是全國較早一批申領到育兒(er) 補貼的人。從(cong) 2021年起,攀枝花市在全國率先推出為(wei) 生育二孩及以上的本市戶籍家庭發放育兒(er) 補貼金政策,每月每孩發放500元,直到孩子3歲。當地還製定實施《打造友好生育環境城市響亮名片八條措施》,構建起涵蓋孕、娩、養(yang) 、育、住的生育服務保障體(ti) 係。

  這些政策實施效果如何?據攀枝花市政府此前發布的消息,比較政策實施前一年的數據,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當地二孩出生增長5.58%,三孩出生增長168.4%。在國家政策鼓勵、地方生育補貼和服務保障政策推動下,人們(men) 的生育積極性確有一定提高。楊先生說,政策出台後的一年多裏,多名有意向生二孩的同事陸續懷孕、生娃。他同時坦承,近期沒有生育三孩的意願。

  除了攀枝花,很多地方近來陸續出台政策,通過現金補貼等形式鼓勵生育。今年1月,廣東(dong) 省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就《深圳市育兒(er) 補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初步擬定按照差異化遞進式對市民發放育兒(er) 補貼,一孩家庭累計可領7500元,二孩家庭累計可領1.1萬(wan) 元,三孩家庭累計可領1.9萬(wan) 元。山東(dong) 省濟南市今年1月印發的《濟南市優(you) 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對本市2023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發放600元育兒(er) 補貼,對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yang) 人員及領取失業(ye) 保險金期間的生育婦女每月加發200元育兒(er) 生活補貼,直至孩子3周歲。

  多個(ge) 地方此前積極探索補貼形式,減輕多孩家庭生育、養(yang) 育、教育負擔。如,吉林為(wei) 育齡家庭提供最高20萬(wan) 元的婚育消費貸款,按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別給予不同程度降息優(you) 惠。江蘇補貼企業(ye) 女職工產(chan) 假期間支付的社會(hui) 保險費用,生育二孩的補貼50%,生育三孩的補貼80%。

  “生育津貼、育兒(er) 補貼是各地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狀況、財政狀況、人口狀況等因素出台的一項重要政策。”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認為(wei) ,低收入群體(ti) 對現金補貼政策更敏感,中高收入人群對國家實施的3歲以下嬰幼兒(er) 照護服務費用納入個(ge) 人所得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等“減稅紅包”更關(guan) 注。這些措施形式多樣,切實減輕了育兒(er) 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意味著生育從(cong) 家庭事務領域進入公共事務領域,釋放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的積極信號。

  優(you) 化生育假期、住房、普惠托育等政策保障,將“帶著溫度落地”的好政策落細落實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jue) 定》;2022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近年來,中央不斷優(you) 化生育政策,推出了一係列生育支持舉(ju) 措。為(wei) 了將這些“帶著溫度落地”的好政策落到實處,大多數省份目前已完成人口與(yu) 計劃生育條例修訂,多個(ge) 省份發布具體(ti) 實施方案。

  嬰幼兒(er) 無人照料是影響生育的一個(ge) 重要因素。海外經驗表明,讓社會(hui) 機構承擔嬰幼兒(er) 一部分撫育責任,對提升生育率有明顯正向作用。

  早上8時30分,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產(chan) 業(ye) 技術研創園內(nei) ,31歲的陳女士停好車、抱著尚未滿1歲的女兒(er) 來到一座寫(xie) 字樓裏的撫育安托育中心。“多虧(kui) 有了托育中心,我才能帶著女兒(er) 來上班,下班了再來接。”陳女士說,她和丈夫都要上班,父母又不在身邊,聘請育兒(er) 嫂開銷大、還不放心,正在煩惱之際,同事推薦了這家托育中心。

  作為(wei) 南京目前為(wei) 數不多的能提供與(yu) 產(chan) 假無縫對接的社會(hui) 機構,這個(ge) 托育中心能夠接收6個(ge) 月至3歲的嬰幼兒(er) ,目前累計接收嬰幼兒(er) 400多名。受惠於(yu) 去年2月印發的《江蘇省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利好,去年江蘇新增普惠托育機構95家。

  為(wei) 促進普惠托育服務發展,北京、上海、廣東(dong) 深圳、海南海口、雲(yun) 南等地近年來陸續出台相應鼓勵措施,包括對普惠托育試點、示範機構獎補、保育人員培訓等給予財政支持,對符合條件的托兒(er) 所、幼兒(er) 園、社區托育服務機構免征增值稅等。

  擁有足夠假期,很多家庭在麵臨(lin) 生育問題時更顯從(cong) 容。根據國家相關(guan) 規定,女職工享受98天產(chan) 假。多地目前已將女方產(chan) 假延長到158天及以上,配偶陪產(chan) 假(護理假)延長到15天左右。增設帶薪育兒(er) 假成為(wei) 各地普遍做法,子女3周歲前,一般給予夫妻雙方每人每年5—20天假期。一些地方休假形式更靈活。如重慶市規定,在產(chan) 假或者護理假期滿後,經單位批準,夫妻一方可以休育兒(er) 假至子女1周歲止,或者夫妻雙方可以在子女6周歲前每年各累計休5至10天的育兒(er) 假。

  住房問題也是造成很多家庭“不敢生”的重要原因。江蘇、福建、河北、黑龍江、吉林等地提出,在配租公租房時,對符合條件的家庭可以根據未成年子女數量在戶型選擇等方麵予以適當照顧。濟南提出,對符合公租房申請條件的未成年政策內(nei) 二孩及以上家庭,在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購買(mai) 首套自住住房時給予最高60萬(wan) 元—100萬(wan) 元的額度。浙江杭州提出,三孩家庭可多購一套房,買(mai) 新房優(you) 先搖號。

  打好政策“組合拳”,讓適齡人群“生得起”“養(yang) 得好”

  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去年針對廣州市18—50歲常住居民673份有效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人們(men) 之所以生育,原因從(cong) 高到低依次為(wei) :增加家庭樂(le) 趣、喜歡孩子、鞏固夫妻感情、履行人生職責、政策支持等。有利於(yu) 提升育齡人口生育意願的因素從(cong) 高到低依次為(wei) :工作和職業(ye) 發展穩定、伴侶(lv) 支持、家庭收入較好、健全社會(hui) 福利和保障機製、生育激勵政策等;而阻礙生育的因素從(cong) 高到低依次為(wei) :兒(er) 童無人照料、經濟負擔重、難以平衡家庭與(yu) 工作的關(guan) 係、住房困難、教育和醫療衛生資源因素等。

  相關(guan) 調查顯示,對孩子的喜愛,尤其是子女成長帶來的愉悅,是人們(men) 生育行為(wei) 的重要動因,而經濟負擔重、子女無人照料和女性對職業(ye) 發展的擔憂等因素是製約生育的主要障礙。

  “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是提升人們(men) 生育意願的關(guan) 鍵。”楊舸認為(wei) ,應通過係統的、長遠的、全麵的生育友好製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hui) 環境建設,增強公共政策、文化輿論對生育更廣泛的包容性,讓更多願意生育的適齡人群“生得起”“養(yang) 得好”。她建議完善多渠道多層次的減輕育兒(er) 家庭負擔的政策體(ti) 係,進一步增強政策靈活性、科學性,比如直接補貼嬰幼兒(er) 相關(guan) 產(chan) 品,通過完善機製切實保障員工生育假期權利等。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認為(wei) ,各地在探索有效降低人們(men) 生育、養(yang) 育和教育成本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關(guan) 注公共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在一些城市公共資源存量、增量配置與(yu) 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矛盾的背景下,應針對不同群體(ti) 需求做好科學評估,確保相關(guan) 政策精準落實到位。他建議進一步加強更加係統、深入和前瞻性的科學研究,準確把握生育變化客觀規律、階段性特征和問題關(guan) 鍵。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建議,打好政策“組合拳”,在生育支持和家庭發展方麵持續用力,促進生育政策與(yu) 相關(guan) 經濟社會(hui) 政策同向發力,住房、教育、醫療、就業(ye) 、稅收、社保等政策適當向生育子女的家庭傾(qing) 斜,探索完善由政府、用人單位、個(ge) 人等共同參與(yu) 的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機製和生育友好的政策支持體(ti) 係,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yang) 育負擔,激發生育潛能。

  建設健康積極的婚戀觀和婚育文化。婚戀谘詢專(zhuan) 家張勇軍(jun) 認為(wei) ,人們(men) “恐婚”“恐育”既有客觀障礙又有主觀原因。一方麵要持續推進婚俗改革,破除婚嫁大操大辦、高價(jia) 彩禮等陳規陋習(xi) ;另一方麵應加強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婚前教育和價(jia) 值觀教育,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倡導“修身齊家、孝老愛親(qin) 、適齡婚育、家庭和睦”的家庭發展理念;通過多渠道提供心理谘詢服務和教育培訓等,幫助人們(men) 加強社會(hui) 心理建設、完善健全人格,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hui) 氛圍。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