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走近海洋保護區:科技助力 守護海底古森林

發布時間:2023-02-15 11:08:00來源: 人民日報

  科技助力 守護海底古森林(美麗(li) 中國·走近海洋保護區②)

  核心閱讀

  作為(wei) 我國唯一以海底古森林遺跡為(wei) 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晉江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著有7000多年曆史的海底古森林和有9000—25000年曆史的古牡蠣礁遺跡。隨著時間流逝,海底的古森林遺跡逐漸露出水麵,吸引了眾(zhong) 多學者的目光,也提醒著人們(men) 關(guan) 注其亟待被保護的現實。

  樹樁黝黑,形狀奇特,零星地分布在潮間帶上,隨著潮水退去,這些樹樁也逐漸露出海麵。這裏就是位於(yu) 福建晉江的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著有7000多年曆史的海底古森林和有9000—25000年曆史的古牡蠣礁遺跡。

  全國唯一,世界罕見——這一珍稀地質資源對研究自然環境變化、地球氣候規律等具有重要意義(yi) 。

  對研究古海洋、海陸變遷等具有重大價(jia) 值

  小時候,張汝媚就聽過關(guan) 於(yu) 那片海的故事。

  張汝媚出生於(yu) 晉江市深滬鎮,家中世代以打魚為(wei) 生。村裏很早就流傳(chuan) 著這樣的說法:漁民出海,漁網常被勾住,下到海裏查看,卻什麽(me) 也沒有。潮水退去,沙灘上還常常出現一些奇怪的樹樁。

  1986年,廣東(dong) 省地震局一名叫徐起浩的研究員偶然間聽到了這一傳(chuan) 說,專(zhuan) 程到晉江考察。在如今屬於(yu)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片區域內(nei) ,徐起浩第一次見到了那些古樹樁。

  “並不像海邊常見的紅樹林。”帶著疑問,徐起浩取樣、化驗,得出結論:樹種為(wei) 油杉,距今已有約7500年。

  油杉一般生長在丘陵地帶,怎麽(me) 會(hui) 出現在海底?徐起浩推斷:這裏過去是一片古森林,數千年過去,隻有一些因被海沙迅速掩埋而逃離風化侵蝕命運的樹樁、樹根和樹幹留存下來,這裏也成了一片大海。不僅(jin) 如此,距離這些古油杉不遠處,還發現了大片古牡蠣礁,距今已有9000—25000年。一個(ge) 陸生、一個(ge) 水生,兩(liang) 種生長環境截然不同的生物,出現在相距如此之近的同一潮間帶,為(wei) 本就難以解釋的海底古森林更添一分神秘。

  晉江市迅速啟動自然保護區申報工作。1991年,深滬灣海底古森林被確認為(wei) 縣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升格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晉江市設立專(zhuan) 門管理機構、配備專(zhuan) 人和經費保障,保護區的管理保護工作走上了規範化道路。

  至今,科學上仍不能確切地解釋古森林和古牡蠣礁的成因——地殼運動說、海平麵升降說、自然環境變遷說……科學家們(men) 眾(zhong) 說紛紜。然而,學者們(men) 在古森林遺跡意義(yi) 的認識上卻不謀而合——古森林和古牡蠣礁及其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對研究古海洋、古氣候、古植物及海陸變遷具有重大價(jia) 值,也是認識地殼運動、地球氣候環境變化規律的重要實證。

  開展科研監測,為(wei)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供保障

  對照著遙感影像和無人機畫麵,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毅一行人沿著潮間帶向前走。潮水退去,一株株古樹樁映入眼簾。

  談保護,摸清家底是關(guan) 鍵。自2017年起,胡毅受保護區管理處委托,對海底古森林遺跡開展科研監測。

  盡管在來之前已經閱讀了大量文獻,第一次見到那些古樹樁時,胡毅還是為(wei)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折服。五六個(ge) 人排成一排,胡毅和團隊成員行走在潮間帶上,生怕遺漏任何一處古樹樁。此後,胡毅隔三差五便會(hui) 到深滬灣開展科研監測。對不同季節、不同時刻的潮間帶進行多次測量後,胡毅不僅(jin) 幫助保護區確定了19株裸露在潮間帶上的古樹樁的定位,對樹樁的分布範圍、麵積大小也有了基本認識。

  保護海底古森林,就得保護它周圍的自然環境。除了依托專(zhuan) 業(ye) 團隊對保護對象開展科學研究,管理處還對保護區內(nei) 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常態化監測。每年春季大小潮和秋季大小潮期間,管理處都會(hui) 組織對保護區範圍內(nei) 海域的水質、沉積物、生物質量等進行取樣監測。

  “近3年的監測結果均顯示,保護區海洋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沉積物質量良好。如果出現水質不達標、生物質量數據異常等情況,我們(men) 會(hui) 第一時間有針對性地查找原因,製定並實施相應的保護行動。”保護區管理處主任蘇文偉(wei) 介紹。

  在深滬灣海岸線沿線,矗立著5座通信基站高塔。高塔內(nei) 安裝著一套智慧高空監控係統,全天候、多角度對周圍半徑2000米的範圍進行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設備便可實現自動報警。智慧高空監控係統與(yu) 管理處內(nei) 部信息管理係統共同組建成管護監測一體(ti) 化平台,有效彌補了人工巡查力量不足的問題。

  “古森林遺跡意義(yi) 重大,但目前仍存在家底不清的問題。例如古樹樁的發現仍局限在潮間帶,更大範圍內(nei) 有沒有古樹樁?具體(ti) 位置在哪裏?有沒有除古樹樁之外更多的古森林組成部分?目前的技術手段還難以精確探測。”胡毅說:“古森林遺跡屬於(yu) 不可再生資源,亟須盡快投入更多力量,共同開展研究與(yu) 保護。”

  加強自然科普,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老師,大海裏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森林?”“這些森林長什麽(me) 樣子?”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普館內(nei) ,孩子們(men) 圍著張汝媚,七嘴八舌地拋出他們(men) 對古森林的疑問。館內(nei) ,張汝媚領著孩子們(men) 看展覽牆上的圖片、玩海底古森林VR冒險、耐心回答他們(men) 的提問……從(cong) 小聽著深滬灣故事的她,如今成為(wei) 這裏的一名講解員,從(cong) 科學的角度闡述深滬灣海底古森林的奧秘。

  “保護工作需要人人參與(yu) 。通過加強科普,讓更多人認識海底古森林的意義(yi) ,提高保護意識,保護效果才會(hui) 更好。”保護區管理處工程師洪少雄說。

  現在,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建有1600平方米的海洋科普館、500平方米的地質博物館和300平方米的學術報告廳;建有生態宣傳(chuan) 欄、宣傳(chuan) 牆等戶外宣教設施;還舉(ju) 辦世界海洋日、全國海洋宣傳(chuan) 日活動……近5年來,保護區累計舉(ju) 辦主題科普宣傳(chuan) 活動37場、現場知識競賽7場、專(zhuan) 題展覽1場,受眾(zhong) 達上萬(wan) 人次。

  “可以明顯感覺到人們(men) 的整體(ti) 保護意識在提高。原先會(hui) 到保護區內(nei) 趕海、挖貝殼的大人和孩子,如今都有意識地將活動範圍控製在保護區範圍之外。”保護區管理處監察科科長王建築說。

  開展生態修複、種植沿海防護林、加強對保護區的執法保護……除科普教育之外,一係列保護舉(ju) 措也取得了實打實的成效,海底古森林遺跡受到人為(wei) 破壞的風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製。

  去年7月,泉州市觀鳥學會(hui) 的一群觀鳥愛好者在深滬灣看到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鳳頭燕鷗。“鳥類是反映一個(ge) 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深滬灣的鳥類越來越多,恰恰反映了保護區的保護有成效。”泉州市觀鳥學會(hui) 會(hui) 長吳軻朝說。

  本報記者 王崟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