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尋味中華】二月二“龍抬頭” 不得不嚐“煎龍麟”

發布時間:2023-02-21 10:5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天津2月21日電 題:二月二“龍抬頭” 不得不嚐“煎龍麟”

  作者 王在禦 王君妍

  舊俗農(nong) 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除了剃頭發,天津人在這一天還講究要“煎燜子”。

  “銀白色的燜子片排在一起像龍鱗,又被煎成金黃色,民間俗說稱,這表示對‘懶龍’的懲罰,希望它盡快起身,保佑豐(feng) 收。”天津民俗專(zhuan) 家、專(zhuan) 欄作家由國慶介紹說。

  燜子是一種北方特色小吃,各地區製作燜子的原材料不同,口味也不盡相同。天津燜子用極細的綠豆澱粉製作,口感獨特;煎熟後油光透亮、外焦裏嫩,再趁熱澆上麻醬、蒜泥、辣椒油等輔料,用竹簽戳上一隻吹一吹,放入口中,回味無窮。

  “二月二這天吃的餅又叫龍鱗餅,意思是保護龍身。吃燜子、烙餅的同時,‘衛嘴子’還要吃炒雞蛋、炒豆芽菜、拌春菠菜等清淡菜品,對消除春節時期累積的油膩大有益處。”由國慶說。

  二月二前夕,“信記”燜子製作技藝非遺項目第四代傳(chuan) 承人信末庭忙著準備熬製燜子的前序工作。

  “這是家裏祖傳(chuan) 的‘引子’,俗稱‘老根’。”說著,信師傅將製作燜子的“獨家秘方”用小木勺舀出,倒進事先處理好的綠豆澱粉漿中,攪拌均勻靜置一段時間後,熬製燜子的原材料才算準備完畢。

  隨後,信師傅將提前準備好的原材料緩慢倒入燒至80℃的大鐵鍋中,“這時候就不能著急,慢慢地攪拌,火候也得把握好”。柴火在爐灶裏劈啪作響,信師傅用長柄木勺在滾燙的鐵鍋內(nei) 緩慢攪拌。“這會(hui) 兒(er) 哪怕是把我的眼睛蒙上,隻要我這雙手還握著鍋中的木勺,隻憑手上力道的感覺,這鍋燜子就能做出來。”

  信師傅的雙手時而攪拌,時而將原料撈起,綠豆的清香伴隨著水蒸氣從(cong) 大鐵鍋中緩緩冒出。不一會(hui) 兒(er) ,鍋裏的“燜子”便越來越黏稠。“現在就可以盛出來放到碗裏了。”說著,信師傅便將瓷碗一摞摞放好,將鍋內(nei) 熱氣騰騰的“燜子”一碗一碗盛出來,放在長桌上晾涼凝固成型。

  這門手藝傳(chuan) 到他女兒(er) 這一代已是第五代。在信師傅心中,燜子做起來並非難事,卻貴在堅持,“忙的時候每天要工作18個(ge) 小時左右,但是一想到老祖宗傳(chuan) 承百年的手藝不能在我這斷了,就繼續堅持下去”。

  清晨,經營著“付記燜子”店的付文鋒和妻子早早便開始了忙碌。不到八點半,店門口已聚起了不少食客。

  “沒什麽(me) 訣竅,二十多年了,做習(xi) 慣就會(hui) 了。”付文鋒不善言談,手中的活卻利索。綠豆燜子切成四四方方的小塊下入煎鍋,飄出陣陣油香。煎出金黃的脆皮,燜子也由白色變為(wei) 半透明,便可盛入碗中,加入蒜汁、辣椒油,再淋一勺厚厚的“秘製麻醬”,吃起來外脆裏軟,滿嘴都是芝麻醬的香氣。

  “小時候,每年都期待著二月二吃燜子。”食客張聰在美國學習(xi) 工作多年,這家燜子店列入她回國“打卡”美食的必選。“離開天津這麽(me) 多年,還是想念故鄉(xiang) 的這一口。”

  隨著時代變遷,作為(wei) 傳(chuan) 統小吃的燜子也逐漸擺脫了節日的“約束”,麻辣燜子、特色麻醬燜子以及搭配各種夜宵美食的“混搭”燜子,讓各路食客無論何時都可嚐上一口。

  現如今,懲罰“懶龍”的傳(chuan) 說少有人提及,但一段民間故事可以化作人們(men) 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情感和記憶。春暖花開時,食客們(men) 回首望去,淡淡的焦香味兒(er) 依然飄浮在人海燈火間。(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