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內蒙古“農民發明家”張朋:讓外來農機具“服水土”、接地氣

發布時間:2023-02-22 10:2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通遼2月21日電 題:內(nei) 蒙古“農(nong) 民發明家”張朋:讓外來農(nong) 機具“服水土”、接地氣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

  購肥、備種、犁地、播種……時下正是春耕備耕的好時節,內(nei) 蒙古自治區各地拉開了全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序幕,一幅春耕備耕的忙碌景象次第展開。

  田間地頭“搞”發明

  春寒料峭,而開魯縣雙林村農(nong) 戶張朋的院裏院外卻是一派火熱的景象。幾十台嶄新的跨池田滅茬旋耕機整齊地擺放著,前來購買(mai) 農(nong) 機的車輛排起了長隊,而機器的發明者張朋和工人們(men) 備貨裝車,忙得不亦樂(le) 乎。

  開魯縣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西部,這裏民風淳樸,農(nong) 戶以種植業(ye) 為(wei) 主。

  47歲的張朋是遠近聞名的“農(nong) 民發明家”,僅(jin) 憑初中所學的文化知識和對機械設計製造的熱愛,發明了“一機難求”的旋耕機,並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

  早期張朋一直從(cong) 事農(nong) 機維修。他發現大馬力拖拉機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便購買(mai) 了一台拖拉機從(cong) 事旋耕作業(ye) ,實現了從(cong) 維修工到機車手的轉變。

  旋耕機是與(yu) 拖拉機配套完成耕、耙作業(ye) 的耕耘機械。因具有碎土能力強、耕後地表平坦等特點,而得到了廣泛應用。它“受寵”的原因是能夠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便於(yu) 播種機作業(ye) ,為(wei) 後期播種提供良好種床。

  張朋發現,當地使用的旋耕機大都來自南方,這些機器到北方後常常“水土不服”。“產(chan) 品的工藝並不適應當地的種植模式,造成了很多農(nong) 機戶投資大但效益卻不好的現象。”

  張朋深知農(nong) 民常年在土地裏“刨食”的辛苦勞累,於(yu) 是萌發念頭:發明一種讓農(nong) 民勞作時省時、省力的農(nong) 具。“當時就想研製一款適合通遼地區耕作模式,而且能與(yu) 大馬力拖拉機相匹配的旋耕機。”張朋說。

  自籌資金“長”技能

  畫圖紙、製造樣機、自籌資金……2012年起,張朋開始找書(shu) 籍、查資料,走訪農(nong) 機用戶,邊學邊動手嚐試改裝。

  “起初想法很簡單,就嚐試借鑒國內(nei) 外設備和查詢網上資料,但是設備運行起來比較複雜,涉及很多專(zhuan) 業(ye) 知識,需要不斷地測試改進。”張朋說。

  一年後,張朋製造的旋耕機樣機正式上市。但是,“當年賣出的機器,召回了一半,甚至都賣了廢鐵。”張朋回憶道。

  “隻有不斷受挫,才能更好地成長。”經曆挫折的張朋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刻苦地研究、學習(xi) ,參加全國各地的展銷會(hui) ,四處求教。

  2014年,張朋最新研製的新型跨池滅茬旋耕機再次開上農(nong) 田,還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這也堅定了他在農(nong) 機發明創造上闖出一片天地的想法。

  “這款旋耕機是根據通遼地區的種植模式研製的,屬於(yu) 通軸型,彌補了以往傳(chuan) 統機器中間有盲區、漏耕的不足,它可以調出3種角度、3個(ge) 傾(qing) 角。軸承都是免維護軸承,材質是加焊加厚型,更結實耐用。”談及自己發明的機器,張朋的言語中充滿了自信。

  張朋研製的旋耕機投入市場以來,由於(yu) 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大馬力拖拉機的作用,節省了農(nong) 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受農(nong) 機用戶的認可和好評,甚至一度遠銷山東(dong) 、新疆。

  “我有兩(liang) 台車,兩(liang) 台旋耕機不夠用,今天再買(mai) 一台。這款旋耕機非常耐用,而且它比其他機器旋耕效果要好很多。”作為(wei) 當地的農(nong) 機大戶,張威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使用經驗。

  鄉(xiang) 野田地“闖”名堂

  旋耕機、掃地機、植樹機……這些年,張朋邊幹活兒(er) 邊研發,在農(nong) 村的廣闊天地中,找到了能讓自己發揮聰明才智的天地。

  “每當看到有農(nong) 民使用我發明的機械耕種,就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這大概是我持續研發的動力所在。”張朋研發的這些“土機器”,雖然不及市麵上的農(nong) 機具精美耐看,但製作成本低、實用性廣,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一些環節變得更輕鬆、更智慧,受到了農(nong) 戶的青睞。

  張朋說,自己就是農(nong) 民,知道農(nong) 民的辛苦,就想研發更多省力實用的農(nong) 用機械,助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讓農(nong) 民種地更輕鬆。

  “活到老學到老,隻要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需要,我會(hui) 一直堅持搞創新。我還準備繼續研發,繼續去申請專(zhuan) 利,讓更多的發明走進田間地頭。”張朋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