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少女逃婚”事件,不隻是一個法律問題
作者:朱昌俊
一名四川籍16歲少女稱家人收了26萬(wan) 元彩禮將她嫁了出去,她出逃到廣東(dong) ,被男方家人強行帶回,途中她謊稱上廁所,在廣西百色市田東(dong) 縣報了警。媒體(ti) 報道後,此事引發網友廣泛關(guan) 注。目前,女孩的家人已經來到田東(dong) 縣接女孩回家。田東(dong) 縣婦聯方麵也表示已和普格縣婦聯聯係溝通此事。
16歲、嫁人、彩禮、出逃……這樣的關(guan) 鍵詞聯係在一起,決(jue) 定了這是一起太不同尋常的事,它既與(yu) 現代社會(hui) 的婚姻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共識相悖逆,也明顯觸及了現代法律的底線。
目前,在警方、婦聯組織等多方的介入下,女孩已被送回了家。但這也是令網友最擔心的事:女孩是在家人收了26萬(wan) 彩禮的情況下被嫁出去,現在經曆這一出,是否真的能夠讓家人改變想法?如果家人不願意,女孩是不是還得“出逃”?她真的能夠就此“逃出”被彩禮主導的婚嫁牢籠嗎?
據悉,婦聯方麵已聯係了女孩的家人,協調他們(men) 協商此事,“讓他們(men) 家人好好協商一下,把彩禮還回去。”言下之意,是要促成解除這樁被“強製”的婚事。應該說,這個(ge) 處理方式,既符合法律對於(yu) 未成年人及婚姻自由的保護要求,也契合女孩的意願和社會(hui) 的期待。但是,協商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夠達成目的?退一步言之,這樁涉及未成年人的“強製”婚事中,女孩父母及男方家人是否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抑或是僅(jin) 僅(jin) 是解除“強製”行為(wei) 就可以免於(yu) 擔責?
應該說,到目前為(wei) 止,網友對此事的關(guan) 注焦點,實際上有兩(liang) 個(ge) :一是女孩是否能夠就此得到該有的保護,重新拿回自己的婚姻自主權?二是,關(guan) 於(yu) 這個(ge) 事件的處理,司法介入的正確方式是什麽(me) ?相關(guan) 各方究竟該擔何責,而不是有和稀泥之嫌的“退回彩禮”了事?對這些問題,相關(guan) 方麵有必要給出後續的回應。這不僅(jin) 關(guan) 係到該案的公正處理,也事關(guan) 能否形成正向的案例示範,讓更多女孩免於(yu) 類似的遭遇。
但值得注意的是,回到現實中來,對此事的處理,的確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法律問題。或者說,相較於(yu) 法律層麵的責任界定,此事背後所對應的觀念、習(xi) 俗等因素,其實要複雜得多。這也應該是婦聯、司法機關(guan) 在介入此事上有所顧慮以及所不得不麵臨(lin) 的複雜性之所在。要知道,類似的包辦婚姻,乃至未成年人“談婚論嫁”之事,在一些地區,仍是一種不算孤例的客觀存在,它有著不可小覷的曆史和文化慣性。置於(yu) 特定的時空之中,這名未成年女孩對於(yu) “強製”婚事的“出逃”,或許恰恰是一種“意外”情況,而並不是如外人所想象中的理所當然。
不誇張地說,如果不能更多觸及一些地方在觀念、傳(chuan) 統習(xi) 俗等方麵的痼疾,包辦婚姻的陰雲(yun) 依然將長時間籠罩在一些女孩的身上。而最終能被現代文明所“看見”或“解救”的,則隻能僅(jin) 限於(yu) 個(ge) 別勇於(yu) “出逃”的。當然,傳(chuan) 統觀念、習(xi) 俗的巨大慣性和與(yu) 現代法律的巨大抵牾背後,又往往與(yu) 經濟因素息息相關(guan) 。可以說,類似的事件一再出現,也提醒一些地方的觀念“脫貧”和思維的現代化仍未完成。而其“經濟基礎”也同樣需要有更多更有效的夯實。(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