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靠實幹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發布時間:2023-03-02 14:43:00來源: 人民日報

  全國兩(liang) 會(hui) 既是代表委員參政議政、共商國是的平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參與(yu) 國家政治生活的平台。兩(liang) 會(hui) 召開前夕,本版邀請了幾位奮鬥在各行各業(ye) 的工作者,暢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yu) 期待。

  ——編 者

  河南省新鄉(xiang) 市新鄉(xiang) 縣翟坡鎮任小營村種糧大戶馬有永——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本報記者 馬躍峰

  雨水節氣剛過,麥苗返青。河南新鄉(xiang) 縣翟坡鎮任小營村的田地裏,固定式噴灌機輕噴水霧,1500多畝(mu) 小麥飽飽“喝”了頓返青水。

  “建良田,多打糧。”種糧大戶馬有永滿是笑意。今年新鄉(xiang) 縣對原有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提升,打造15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示範區。年後新裝智能化噴灌設備,馬有永第一批“嚐鮮”。

  “噴灌一噴,地裏生金。”馬有永算了賬,用自動噴灌設備,每畝(mu) 地節約電費20元、人工費60元,1500畝(mu) 地能節約成本12萬(wan) 元。按當前的苗情,預計每畝(mu) 小麥能比去年增產(chan) 50—100斤,僅(jin) 小麥一項,每畝(mu) 地能增收100多元。

  馬有永今年61歲,種糧23年,流轉土地5270畝(mu) ,對高標準農(nong) 田的好處感受頗深。沒建高標準農(nong) 田時,他一提澆地就揪心。機井少,一眼井要覆蓋70多畝(mu) 地,十天半月才能澆一遍。一條電線供七八眼機井,電壓低,出水少,水泵還容易壞。2017年,任小營村開始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新增多條電線,確保穩定灌溉。新增22眼機井,每眼井覆蓋灌溉麵積縮小到30多畝(mu) ,一周就可以把全村1500多畝(mu) 地澆完。

  “高標準農(nong) 田建成後,幾乎年年增產(chan) 增收。”馬有永說,以2022年為(wei) 例,5000多畝(mu) 流轉土地,種一季麥子、一季青儲(chu) 玉米和大豆,比2021年增收300多萬(wan) 元。從(cong) 2011年到2020年,新鄉(xiang) 縣建成30餘(yu) 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近兩(liang) 年,縣裏增加投資,提升節水灌溉綜合能力,產(chan) 量進一步提升,受益農(nong) 戶齊聲稱讚。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這話說到俺們(men) 心窩裏了。國家政策好,俺們(men) 農(nong) 民就更有幹勁,希望出台更多惠農(nong) 政策,讓廣大農(nong) 民把自己的飯碗端得更牢。”馬有永說。

  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陳寧——

  在實踐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本報記者 王 玨

  走進位於(yu) 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大街95號的老舍劇場,觀眾(zhong) 不僅(jin) 可以欣賞戲劇,還可以觀看展覽,體(ti) 驗VR(虛擬現實),品嚐咖啡。北京市文聯依托老舍劇場為(wei) 核心的創展空間,滿足各門類藝術家創作交流、展覽展示、評審鑒賞等需求,打造“大戲看北京”的專(zhuan) 業(ye) 平台。

  “近年來,北京市文聯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動創作優(you) 秀作品’有機結合,吸引文藝工作者,搭建更多平台,探索良性機製,轉向創作服務型組織。”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陳寧說,北京市文聯通過實行“文藝創作扶持專(zhuan) 項資金”“優(you) 秀文學作品獎勵”“老舍青年戲劇文學獎勵扶持計劃”,每年扶持各藝術門類文藝項目近百項。

  好的機製可以激發文藝創作的活力。北京市文聯健全包括管理、服務、孵化在內(nei) 的創作保障機製,搭建創作服務平台。“我們(men) 高度重視文藝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大優(you) 秀文藝人才的評選推介力度,提升文聯係統引導文藝創作的組織化程度和專(zhuan) 業(ye) 化水平,發布年度《文藝創作選題指南》。”陳寧說。

  同時,文藝工作者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陳寧介紹,“北京文學走出去”係列活動開展3年來,推動27部作品輸出到17個(ge) 國家,北京文學作品走進15家世界知名圖書(shu) 館。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陳寧說,這為(wei) 新時代做好文化文藝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用新時代文藝高質量發展,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期待全國兩(liang) 會(hui) 更加關(guan) 注文化領域建設,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雲(yun) 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秋那桶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餘(yu) 貴林——

  帶領村民同奔致富路

  本報記者 楊文明

  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秋那桶村,是遠近聞名的“百萬(wan) 村”,村民們(men) 在致富路上忙得紅紅火火。

  “種地隻夠自己吃,好不容易收點菌,翻山越嶺才能賣出去。”說起從(cong) 前,秋那桶村曾經的貧困戶餘(yu) 貴林苦不堪言。秋那桶村位於(yu) 雲(yun) 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的最北邊,出行極其不便。“不是沒想過出去掙錢,但家裏老的老,小的小,需要有人照護。”餘(yu) 貴林這樣的貧困戶,秋那桶村不少。

  出不去,那就想辦法在村裏發展。政府組織餘(yu) 貴林和其他幾位村民前往浙江、福州參觀學習(xi) 後,餘(yu) 貴林開起了村裏第一家客棧。“學習(xi) 後才知道啥叫民宿、啥叫服務。”餘(yu) 貴林感慨,找對路子,才能更好發展。不僅(jin) 自己成功脫貧,餘(yu) 貴林還順利當選秋那桶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這兩(liang) 年,又張羅起了村集體(ti) 經濟。

  有資源無資產(chan) ,有優(you) 勢無出路,盤清秋那桶村的基礎條件後,餘(yu) 貴林在怒江州組織部門的指導下探索集體(ti) 控股、村民入股,成立建築公司和酒店服務管理公司,借機發展旅遊,帶動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

  “建築公司承接幫扶項目,以工代賑。看不懂就學,做不來就問,家門口掙錢大家都有勁。”餘(yu) 貴林說,在各方幫扶下,村裏的建築公司解決(jue) 了沒技術、沒經驗、沒機會(hui) 的問題,成立了怒江建築產(chan) 業(ye) 園。村集體(ti) 依托村裏慢慢火起來的旅遊業(ye) 開辦餐具洗滌廠、酒店服務公司、農(nong) 特產(chan) 品加工廠等,2022年,秋那桶村村集體(ti) 經濟稅前收入突破200萬(wan) 元,淨收入155萬(wan) 元,成了“百萬(wan) 村”。而去年,怒江州各村集體(ti) 經濟純收入實現了10萬(wan) 元全覆蓋,打造出6個(ge) “百萬(wan) 村”。

  如今的秋那桶,道路整潔,屋舍儼(yan) 然。村民們(men) 正計劃靈芝種植、土雞養(yang) 殖生意,村裏裝了101個(ge) 攝像頭,在家就能觀察田裏和圈裏的情況。餘(yu) 貴林幹勁滿滿:“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肯定少不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利好聲音,我們(men) 村的目標,是下一個(ge) 100萬(wan) !”

  力神電池(蘇州)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劉毅——

  在良好營商環境中謀發展

  本報記者 王偉(wei) 健

  2月13日上午9點左右,力神電池(蘇州)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劉毅的辦公室裏來了兩(liang) 位客人,他們(men) 是江蘇省蘇州科技城招商局的工作人員。剛進門,他們(men) 就忙開了,現場指導劉毅準備資料,幫著他熟悉申報流程……“如果沒有蘇州科技城管委會(hui) 的全力支持和悉心服務,我們(men) 這個(ge) 投資28億(yi) 元的項目可能就得黃了。”劉毅說。

  力神電池蘇州公司是蘇州科技城一家生產(chan) 鋰離子電池的大型企業(ye) ,每天最多可以生產(chan) 100萬(wan) 支圓柱形鋰電池。2022年,公司急需增資擴產(chan) ,但在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插曲。

  事情還得從(cong) 幾年前說起。2017年,力神電池蘇州公司一期項目投產(chan) 時,因生產(chan) 需要,4號生產(chan) 車間被改建成了倉(cang) 庫,但由於(yu) 公司人員更替,沒有將變更後的設計圖紙送住建部門審圖中心進行審查,以至於(yu) 項目無法辦理竣工驗收,導致一期項目一直未能取得不動產(chan) 權證書(shu) 。

  “一期項目的證書(shu) 沒有辦下來,公司總部存在比較大的顧慮,便遲遲沒有對蘇州公司的二期項目進行內(nei) 部立項。”劉毅說。2022年9月,蘇州科技城招商局項目服務處負責人王平在日常走訪中了解到企業(ye) 的這一情況後,便立刻行動起來,組織經發、建設、招商、環保等各方麵的工作人員召開緊急協調會(hui) 議,並由蘇州科技城黨(dang) 工委委員、管委會(hui) 副主任洪紹平牽頭,成立了專(zhuan) 門的工作小組。

  僅(jin) 僅(jin) 花了一個(ge) 多月時間,力神電池蘇州公司就拿到了不動產(chan) 權證書(shu) 。顧慮消除了,力神電池總部公司也終於(yu) 做出了在蘇州公司增資擴產(chan) 的決(jue) 定。“期待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代表委員更多關(guan) 注優(you) 化營商環境的問題,我們(men) 對此充滿信心和幹勁。”劉毅說。

  湖南省常寧市塔山瑤族鄉(xiang) 中心小學副校長盤玖仁——

  讓鄉(xiang) 村孩子共享優(you) 質教育

  本報記者 吳 月

  輕輕點擊觸控屏,伴隨動畫效果,一套多媒體(ti) 課件映入眼簾。湖南省常寧市塔山瑤族鄉(xiang) 中心小學四年級教室裏,47歲的副校長盤玖仁正熟練使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有了數字教育資源,山裏的學生們(men) 學得更好了!”從(cong) 教30年,他見證了鄉(xiang) 村教育的進步。

  “這幾年,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都有了很大改善。”盤玖仁向記者細數:教學樓、操場、校門翻新了,校園更加美麗(li) 、整潔;教室裏,每個(ge) 班都安裝了電子白板,可以聯網播放多媒體(ti) 資源;學校地處山區,過去移動通信等設施相對落後,去年鄉(xiang) 裏新建了6座通信基站,老師們(men) 查閱網絡資料更便捷了。

  除了硬件設施改善,學校師資力量也逐步得到補充。“去年,我們(men) 又迎來兩(liang) 位新老師!”盤玖仁高興(xing) 地說,“他們(men) 都是剛畢業(ye) 的公費師範生,很能幹!”如今,學校大部分老師都是90後、00後,還有了更專(zhuan) 業(ye) 的音體(ti) 美老師。

  教師用心教,學生用心悟。如今,塔山瑤族鄉(xiang) 的孩子們(men) 在學校接受著更好的教育。“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校更加注重提高教學質量,還提升了課後服務水平。下午下課後,盤玖仁和老師們(men) 帶領學生學習(xi) 下棋、舞蹈、樂(le) 器,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

  再過幾個(ge) 月,又有一批六年級學生將從(cong) 這所鄉(xiang) 村小學畢業(ye) 。塔山瑤族鄉(xiang) 中心小學的老師們(men) 堅守在鄉(xiang) 村,用心點亮鄉(xiang) 村孩子的夢想。盤玖仁說:“希望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更加關(guan) 注教育領域,我們(men) 要借著東(dong) 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讓鄉(xiang) 村孩子共享優(you) 質教育,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力量。”

  網友寄語兩(liang) 會(hui) :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我最關(guan) 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議在體(ti) 育產(chan) 業(ye) 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試點體(ti) 育文化產(chan) 業(ye) 下鄉(xiang) ,整合鄉(xiang) 村閑置資源打造鄉(xiang) 村體(ti) 育文化公園,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高質量發展已成為(wei) 當前和今後的主旋律,工業(ye) 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jun) 。建議動員、鼓勵、政策支持龍頭企業(ye) 進駐山區縣工業(ye) 園區,引領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稅收入,更好惠及民生。

  ——希望有關(guan) 部門能統籌規劃,加大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力度,在文化建設方麵作出係統性部署,拓展優(you) 化傳(chuan) 播渠道及方式,多輸出優(you) 質內(nei) 容。

  ——希望各類APP的適老化功能更多更好用,讓老年人也能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人民日報記者易舒冉整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