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全國兩會將如何解題中國式現代化?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題:全國兩(liang) 會(hui) 將如何解題中國式現代化?
中新社記者 鄭嘉偉(wei)
國際社會(hui) 熱切關(guan) 注今年的中國兩(liang) 會(hui) 。未來五年,是中國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時期。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不久前亦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抓好開局之年的工作。
開局之年逢換屆,今年兩(liang) 會(hui) 不僅(jin) 是了解中國內(nei) 政外交的重要窗口,還是觀察新階段下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定向、開局、落棋的關(guan) 鍵風向標。
經濟高質量複蘇穩預期
在外界諸多關(guan) 切中,中國經濟形勢可謂重中之重。受新冠疫情等多方麵因素影響與(yu) 衝(chong) 擊,當前中國經濟仍麵臨(lin) 較大下行壓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關(guan) 鍵在於(yu) 通過經濟高質量複蘇穩預期、強信心。經濟高質量複蘇不僅(jin) 意味著經濟增速要保持在合理區間,還蘊含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等衡量標尺,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與(yu) 要求。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為(wei) 今年定下“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的基調。當下,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科技結構、消費結構、城鄉(xiang) 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等轉型升級,釋放增長潛力與(yu) 發展動能,已成為(wei) 各界共識。各方期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擴大內(nei) 需、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雙循環”格局等,做出進一步規劃。
共同富裕重點“擴中”“提低”
作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同樣備受外界關(guan) 注。中國在浙江省開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先試,已經取得了直觀成效:老百姓收入更高了,精神文化生活更豐(feng) 富了,綠水青山更美了,民眾(zhong) 就醫、辦事、入學更便捷了。繼浙江後,中國其他省份也相繼出台各自的方案,開展形式多樣的嚐試,助力共同富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強化穩定完善幫扶政策,要求落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政策。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餘(yu) 淼傑對記者表示,開局之年要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兼顧效率與(yu) 公平,努力為(wei) 更多人創造參與(yu) 經濟活動的機會(hui) ,重點“擴中”和“提低”,這是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yi) 。經受了三年疫情,民眾(zhong) 有許多美好生活期許有待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回應。
綠色發展謀求共建共享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翻開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新篇章,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也是一條與(yu) 全球共享成果的綠色發展之路。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注意到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做法,並援引俄羅斯中國分析中心主任謝爾蓋·薩納科耶夫的話稱,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正采取切實行動改善環境。近年來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還與(yu) 許多國家就綠色發展開展廣泛合作,在多個(ge) 全球生態治理平台積極斡旋,發揮影響。
除了綠色發展的機遇,今年還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將舉(ju) 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分析人士認為(wei)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將圍繞推進“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更有效地參與(yu)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以及構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yu) 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展開更多部署。
新的一年,世界依然動蕩不安,烏(wu) 克蘭(lan) 危機全麵升級已逾一年,多重因素疊加下,全球治理赤字有加重之勢。有評論認為(wei) ,地緣政治衝(chong) 突、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發達經濟體(ti) 與(yu) 新興(xing) 經濟體(ti) 增長前景日趨分化等難題,都向中國提出新的期許。可以確定的是,在重要曆史節點召開的這次中國兩(liang) 會(hui) 將多維立體(ti) 地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定好向、開好局、落好棋,值得世界關(guan) 注、民眾(zhong) 期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