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起個名字不容易,基金公司也看《易經》《詩經》

發布時間:2023-03-07 14:54:00來源: 證券時報

  (原標題:起個(ge) 名字不容易,基金公司也看《易經》《詩經》!"盾基金""迷宮基金"…有投資者幹脆看圖喊名)

  基金公司股權變更不僅(jin) 會(hui) 帶來管理層、發展策略等方麵的變化,還可能會(hui) 導致公司名字變更。基金公司起新名字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有不少困難。

  近期就有幾家公募內(nei) 部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談到了他們(men) 的起名思路。在他們(men) 看來,最便捷的做法是跟隨股東(dong) 名字,這也是大部分基金公司的普遍做法,但存在容易混淆和識別度不夠高等問題;另外就是“自上而下”起一個(ge) 意義(yi) 宏大的名字,包含“中”“國”“華”“富”等字眼,但這類名字已經太多了,工商注冊(ce) 可能不容易通過。

  從(cong) 近年新成立公募的起名情況來看,從(cong) “自下而上”角度出發起一個(ge) 具有人文或投資內(nei) 涵的“小名”並將內(nei) 涵注入到品牌文化中來是主流做法。但這需要起名人具備一定的曆史知識,從(cong) 《易經》《詩經》等典籍中取材,但字眼不應過於(yu) 拗口和陌生。

  基金公司更名很常見

  “金融公司起名字或改名字是一種品牌方式,這在基金行業(ye) 也很常見。但目前基金公司數量已超130家,很多容易想到的名字都已被注冊(ce) 了,起一個(ge) 好名字越來越難,很費腦筋。”一家公募內(nei) 部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說。

  該人士所在的基金公司股權變更目前尚未最終落地,但股權交易內(nei) 容已基本敲定。根據該方案公司大股東(dong) 將徹底退出,需要更改公司名字。他對券商中國記者談到,目前已在準備相關(guan) 事情,“采用新股東(dong) 簡稱還是重起一個(ge) 新名字,目前還不能確定。新股東(dong) 會(hui) 有他們(men) 的想法,我們(men) 會(hui) 提供一些參考思路,同時在準備logo調整等視覺設計方麵的事情。”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另有一家中小型公募於(yu) 2022年底實現股東(dong) 變更,並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該公募內(nei) 部人士近日與(yu) 券商中國記者談到公司新變化時提及,公司目前正在考慮更名一事。等新名字公布後,新的領導班子才會(hui) 陸續對外發聲。該人士表示:“目前的思路是把舊股東(dong) 的簡稱直接去掉,但這隻是初步想法。”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以剛過去的2022年為(wei) 例,起碼有3家公募因股東(dong) 或實控人變更而換名字。

  2022年11月華融基金宣布更名為(wei) 國新國證基金,原因是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國新控股”)成為(wei) 華融證券(華融基金全資股東(dong) )和華融基金的實控人,華融證券和華融基金名字分別改為(wei) 國新證券和國新國證基金。北京京管泰富基金也是一家有過更名曆史的公募。該公司由國開證券於(yu) 2013年發起成立,早期叫國開泰富基金,2022年國開證券將持有的66.7%股權轉讓給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後,才更名為(wei) 北京京管泰富基金。此外,由於(yu) 外方股東(dong) 實控人變更,2022年3月信達澳銀基金更名為(wei) 信達澳亞(ya) 基金。此外,平安基金、華寶基金、興(xing) 銀基金、太平基金、國金基金等公募在2022年之前都有過更名經曆。

  與(yu) 股東(dong) 名稱相似,基金名字容易被混淆

  在基金業(ye) 長達25年的發展曆程中,不僅(jin) 存在多起變更名字案例,出現重名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比如現在的國投瑞銀基金,前身為(wei) 成立於(yu) 2002年6月的內(nei) 資公募中融基金,2005年國投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和瑞銀集團(UBSAG)收購中融基金100%股權,才更名為(wei) 國投瑞銀基金,是第一家外方持股比例達到49%的合資公募。現在業(ye) 內(nei) 提及的中融基金成立於(yu) 2013年,最初名字叫道富基金,2014年股權變更後才改為(wei) 中融基金,目前中融國際信托和上海融晟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1%和49%。根據今年2月22日國聯證券公告,國聯證券將收購中融基金75.5%股權。另外,興(xing) 證全球基金成立於(yu) 2003年,當時使用的名字為(wei) 興(xing) 業(ye) 基金,在隨後股東(dong) 變更之下分別改為(wei) 興(xing) 業(ye) 全球基金、興(xing) 全基金,興(xing) 證全球基金一名是在2020年更改後的名字。現在聽到的興(xing) 業(ye) 基金,是由興(xing) 業(ye) 銀行持有90%股權的成立於(yu) 2013年的基金公司。

  起名字是為(wei) 了便於(yu) 記憶和日常交流,但相當部分基金公司(尤其是券商係公募)往往直接使用股東(dong) 名字。據統計,在100多家基金公司中,有逾六成基金公司的名字是由股東(dong) 名稱組合而來,以至於(yu) 投資者會(hui) 發生混淆,比如財通基金、財通資管和財通證券,中金公司和中金基金。另外還有個(ge) 別公募名字雷同,以至於(yu) 很多人分不清,如博遠基金和博道基金,長城基金和景順長城基金,紅塔紅土基金和紅土創新基金。

  易混淆不要緊,因為(wei) 基金公司還有視覺化的logo等標識,因此有投資者根據各家公司的logo進行了形象化的名字改編。比如,logo是一隻獅子的諾安基金被投資者稱為(wei) “獅子基金”,logo是一座山的景順長城基金被稱為(wei) “大山基金”。類似於(yu) 這種形象化的名字還有很多,例如“盾基金”(華寶基金)、“迷宮基金”(博時基金)、“卷筒紙基金”(銀河基金)、“吸鐵石基金”(海富通基金)等。

  起一個(ge) 內(nei) 涵豐(feng) 富的“小名”

  前述公募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把舊股東(dong) 簡稱去掉雖是便捷的起名方法,但不一定能起到預期的效果,比如是否有足夠的市場識別度。另外還要考慮新股東(dong) 是否會(hui) 有具體(ti) 想法、工商注冊(ce) 能否通過等因素。此外,因為(wei) 基金產(chan) 品的名稱包括了公司名字,公司名字的變更則會(hui) 導致基金產(chan) 品名字改變。根據《基金法》等規定,經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協商一致,可將旗下已管理的所有證券投資基金名稱、基金合同及托管協議進行修訂變更。

  另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在中國,名字不僅(jin) 是稱呼和標識,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內(nei) 涵,特別是與(yu) 錢密切相關(guan) 的金融行業(ye) ,起名字尤其講究好兆頭。為(wei) 此很多公司會(hui) 去翻閱《易經》《詩經》《論語》等古籍,以期找到一個(ge) 有曆史淵源的好名字。比如泉果基金一名就源於(yu) 《易經》中蒙卦的象辭“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體(ti) 現品德至上、專(zhuan) 業(ye) 至精、時間為(wei) 友的核心理念。博時基金的“博時”二字同樣源於(yu) 《易經》,logo取自《易經》萃卦,與(yu) 佛教萬(wan) 字同構,意為(wei) 人才薈萃、資金聚集之意。

  該分析人士稱,基金公司此前的起名思路多偏於(yu) “自上而下”,即取其宏大,多見於(yu) “中”“國”“華”“富”等字眼,且以大公司居多。但如今這一思路不太奏效了,因為(wei) 注冊(ce) 的公司太多了,一來缺乏差異度,二來工商注冊(ce) 不易通過。因此後起的資管機構多會(hui) 另辟蹊徑,從(cong) “自下而上”角度起一個(ge) 具有人文或投資內(nei) 涵的“小名”,如泉果基金、東(dong) 方阿爾法基金、永贏基金等,以及諾亞(ya) 財富(源自於(yu) 《聖經》裏的諾亞(ya) 方舟)、九方財富(源自九方皋相馬典故)等與(yu) 基金理財相關(guan) 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從(cong) 古籍中起名雖有一定識別度,但字眼不應過於(yu) 拗口和陌生。

  (券商中國)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