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發現的兩顆彗星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社南京3月7日電 (記者 楊顏慈)記者7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獲悉,該台近地天體(ti) 探測和太陽係天體(ti) 研究團組以中國最早發現的兩(liang) 顆彗星為(wei) 研究對象,在彗星活動性演化研究方麵取得進展。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yu) 國際學術期刊《天體(ti) 物理》和《皇家天文學會(hui) 月刊》。
1965年元旦之夜,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員用40厘米雙筒折光望遠鏡進行觀測時,在雙子星座發現一顆新彗星。上報國際小行星中心後確認為(wei) 一顆新的短周期彗星,命名為(wei) 62P/Tsuchinshan,中文譯為(wei) 紫金山1號彗星(62P)。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彗星。當年1月11日,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顆新的短周期彗星60P/Tsuchinshan,中文譯為(wei) 紫金山2號彗星(60P)。
近期,研究團隊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姚安天文觀測站的高精度望遠鏡對兩(liang) 顆彗星跟蹤觀測,結果表明紫金山2號彗星(60P)的彗發內(nei) 部存在一個(ge) 穩定的螺旋結構。彗發的顏色隨時間和測光孔徑變化明顯,活動性最大值出現在過近日點後10天左右。
通過對觀測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紫金山2號彗星(60P)在V波段和R波段存在一定的氣體(ti) 汙染。與(yu) 其他木星族彗星相比,紫金山2號彗星(60P)活動性較強,驗證了研究團隊之前提出的彗星活動性除了與(yu) 彗星的日心距和成分相關(guan) 外,還與(yu) 彗核大小相關(guan) 的推論。
此外,研究團隊還對紫金山1號彗星(62P)和紫金山2號彗星(60P)在不同回歸周期的長期光變和活動性特征進行了研究,得到了反映彗星活動性演化的一係列參數。
研究發現,紫金山1號彗星(62P)和紫金山2號彗星(60P)的活動性在受到木星引力擾動後,近日距減小導致活動性出現反常增加,並首次用量化的方式展示了軌道變化對彗星活動性的影響。
這兩(liang) 項研究成果豐(feng) 富了木星族彗星的物理參數和活動性參數數據庫,完善了彗星活動性的演化機製,為(wei) 開展彗星空間探測計劃提供了科學參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