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 塑造中國特色創新生態

發布時間:2023-03-09 14:35:00來源: 人民日報

  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代表委員熱議——

  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塑造中國特色創新生態(兩(liang) 會(hui) 觀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健全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和激勵機製,為(wei) 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men) 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係列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

  議國是、談體(ti) 會(hui) 、話使命,記者采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大家一致表示,要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切囑托,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一係列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建平台

  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校長金力代表看來,基礎研究中的創新型人才,需要兼具創新思想和創造能力。

  “在打造體(ti) 係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平台方麵,高等院校要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主力軍(jun) 作用,主動適應國家和社會(hui) 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金力代表介紹,“複旦大學是以基礎研究為(wei) 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厚植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的沃土,全周期、全方位、個(ge) 性化支持引導人才發展,資源跟著人才走,讓人才引得進、長得快、幹得好。探索拔尖人才培養(yang) 改革,高質量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強基計劃’,構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係統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能力。”

  “我們(men) 要主動靠前為(wei) 科技工作者排憂解難、鬆綁減負、加油鼓勁。”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院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代表表示,在激發基礎研究人才的創新意識方麵,要積極利用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人挑大梁、擔重任,“我們(men) 在實踐中探索科技人員的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相對接,更大力度激發大家的創新創造活力。”

  “近年來,我們(men) 高度重視人才培養(yang) ,建立了基礎醫學研究中心等創新研究平台,搭建了多學科交流與(yu) 合作平台,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服務人才的良好環境。”農(nong) 工黨(dang) 天津市委會(hui) 副主委、天津醫科大學副校長於(yu) 春水委員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營造良好的科研創新氛圍,解決(jue) 人才發展的後顧之憂。”

  傳(chuan) 幫帶

  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yi) 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wan) 人,已經成為(wei) 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

  “向人才強國邁進,需要培養(yang) 更多具備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廣東(dong) 省機械技師學院教師楊登輝代表說,在生產(chan) 一線可以第一時間解決(jue) 現場複雜問題的技能人才,往往是精操作、愛鑽研、能創新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這也啟發我在‘傳(chuan) 幫帶’的時候,要加強對學生解決(jue) 問題能力的培養(yang) ,往往創新都誕生在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中。”

  產(chan) 業(ye) 要發展,創新是關(guan) 鍵。“我在采油一線工作了11年,取得的創新成果離不開團隊的幫助。”勝利油田河口采油廠采油高級技師趙琢萍代表認為(wei) ,生產(chan) 一線的創新,不僅(jin) 要結合自身的技術優(you) 勢,還需要團隊的相互配合。“近年來,單位在培養(yang) 創新型技能人才方麵,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很多支持,既幫助我們(men) 青年工作者對接前輩大師,打通技術堵點,也給予我們(men) 技能人才更大的技術探索支持,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趙琢萍代表說。

  求創新

  形成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人才體(ti) 製機製,為(wei) 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生態,人才作為(wei) 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用更加充分。

  “我們(men) 將本碩博教育作為(wei) 一個(ge) 有機整體(ti) ,突出一體(ti) 化、全鏈條的特點,激發青年學子的創新潛能。”金力代表介紹,學校從(cong) 通識教育和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兩(liang) 個(ge) 方麵來夯實創新型人才的基礎,同時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促進創新能力提升。

  “近年來,我們(men) 積極開展海內(nei) 外高校聯合培養(yang) 研究生項目,截至去年年底,已培養(yang) 超過5300人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很好服務了長三角地區的創新發展。”劉慶代表介紹,未來將繼續擴大人才交流合作渠道,爭(zheng) 取形成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除了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還需要良好的激勵機製。

  “我2017年在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這離不開國家對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和重視。”楊登輝代表說,“現在全社會(hui) 都十分重視技能人才,國家也對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等方麵給予了大力支持,期待未來可以有越來越多的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為(wei) 社會(hui) 做出更大貢獻。”

  “健全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服務、支持、激勵等體(ti) 製機製,持續為(wei) 技術人才鬆綁減負,激發創新內(nei) 生動力,我堅信一定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人才投身到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事業(ye) 中。”趙琢萍代表說。

  (本報記者齊誌明參與(yu) 采寫(xie) )

  (人民日報 記者 楊爍壁)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