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旅遊興起,一線工人“唱主角”
閱讀提示
伴隨著全國各地工業(ye) 旅遊的興(xing) 起,一線工人在這個(ge) 過程中唱起了“主角”,他們(men) 有的就地轉化為(wei) 講解員,有的用技能為(wei) 園區添置工業(ye) 景觀。有關(guan) 專(zhuan) 家認為(wei) ,工業(ye) 文化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識背景構成相對複雜,應當主要從(cong) 工業(ye) 技術人員當中遴選和培養(yang) 。
近年來,全國各地興(xing) 起了工業(ye) 旅遊的熱潮,不僅(jin) 紛紛公布精品路線,還對園區進行相應的改建。在這個(ge) 過程中,對自家工廠和企業(ye) 更為(wei) 了解的一線工人們(men) ,就地轉化為(wei) 兼職講解員,或用自己的技能為(wei) 工業(ye) 旅遊添景添色。在這片新興(xing) 的旅遊市場,工人不再隱居幕後,而是被推向“台前”,成為(wei) 講述工業(ye) 故事的主角。
工人變身兼職講解員
“我們(men) 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軋鋼廠區域。軋鋼廠有四條生產(chan) 線,分別是彈扁、棒材、高線和優(you) 特鋼生產(chan) 線。我們(men) 現在要參觀的這條生產(chan) 線是優(you) 特鋼生產(chan) 線。”在位於(yu) 江西省的方大特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軋鋼廠優(you) 特鋼作業(ye) 區,工藝主管謝輝正在細致地為(wei) 遊客進行講解。
近年來,該公司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wei) 主題思路,以突出鋼鐵記憶、企業(ye) 文化、綠色生態為(wei) 主線,打造了集觀光、研學、企業(ye) 文化展示於(yu) 一體(ti) 的旅遊景區,吸引了諸多市民、學生團體(ti) 和外地遊客前來參觀、研學、旅遊。
為(wei) 了讓遊客充分了解鋼鐵冶煉的製造過程及工藝,2022年初,有著近十年工藝主管崗位經驗的謝輝擔任起講解員的工作。
“之前沒有做過這方麵的工作,也沒有經驗,對我而言是一個(ge) 不小的挑戰。”謝輝坦言,剛開始總擔心自己會(hui) 出錯、卡殼,隻能把解說稿隨身帶著,工作之餘(yu) 反複背誦,並且常常與(yu) 公司負責宣傳(chuan) 的同事請教,盡可能用生動的語言將冶煉過程給遊客描述與(yu) 講解。
在他的解說稿中,“請扶好扶手”“請注意腳下安全”等安全提示語被著重加粗。謝輝告訴記者,在生產(chan) 一線參觀過程中上下樓梯較多,希望遊客在現場近距離了解鋼鐵生產(chan) 工藝,感受鋼鐵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工業(ye) 旅遊的溫度。
“我為(wei) 園區再添一景”
在景區的焦化濕地景觀內(nei) ,一隻長6.1米、寬1.8米、高2.95米的“霸王龍”正發出雷鳴般的咆哮。閃閃發光的紅眼睛、長長的紅舌頭、鋒利的牙齒,讓前來參加研學遊的小學生們(men) 充滿了好奇。
“這個(ge) 景觀由工人們(men) 花費一個(ge) 多月時間,用400多條廢舊輪胎經過切割、上漆等工藝打造而成,希望用這樣的創意作品呼籲大家關(guan) 注環保。”該公司物流儲(chu) 運中心職工張勇剛說,廢舊輪胎經過有序穿插組成的肌肉線條,讓它看起來霸氣十足。
高約7米、重約4噸的“美猴王”、大大小小的“擎天柱”“大黃蜂”等影視形象……為(wei) 進一步提升工業(ye) 旅遊的文化性、知識性和體(ti) 驗感,廣大職工充分發揮聰明才智,通過精心構思與(yu) 設計,製作鋼鐵工藝品等為(wei) 園區增添了一道道靚麗(li) 風景。
目前,景區內(nei) 共有大、中、小型“鋼鐵俠(xia) ”150餘(yu) 件,每個(ge) 機器人都有自己的標牌,標注機器人介紹和製作者姓名,可以說每個(ge) 機器人都有它的“主人”。這些鋼鐵機器人全身都是由廢舊零部件改造組合而成,經過創意、描圖、切割、焊接、打磨、刷漆等多道工藝,最終實現“變廢為(wei) 寶”。
從(cong) 工業(ye) 技術人員中培養(yang)
這是什麽(me) 材料做的、這個(ge) 零件有什麽(me) 作用、鋼鐵也能做成這樣嗎……隨著參觀進程的推進,遊客們(men) 好奇的問題的越來越多,謝輝一一回應著。“如果不是多年積累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很容易被突如其來的問題給難住,在擔任講解員的過程中,深感責任重大的同時也感受到公司對我的信任。”他笑著說。
“工業(ye) 文化人才的建設,有一橫一縱兩(liang) 個(ge) 方麵的要求和特性。”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魏翔表示,工業(ye) 文化人才不僅(jin) 需要了解本企業(ye) 以及企業(ye) 所在行業(ye) 中相關(guan) 生產(chan) 技術流程方麵的內(nei) 在結構化知識,還需要了解該領域的技術以及行業(ye) 的動態發展史,其知識背景構成相對複雜。
《江西省貫徹〈推進工業(ye) 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行動計劃》中提出,強化工業(ye) 文化人才培養(yang) ,培育一批工業(ye) 遺產(chan) 、工業(ye) 博物館、工業(ye) 旅遊以及其他工業(ye) 文化新業(ye) 態等方麵專(zhuan) 業(ye) 人才,深化人才分類評價(jia) ,鼓勵特色產(chan) 業(ye) 聚集區開展特色產(chan) 業(ye) 職稱評審工作,鼓勵工業(ye) 設計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申報職稱評審,構建工業(ye) 文化企業(ye) 用人與(yu) 大中專(zhuan) 學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對接的機製。
魏翔認為(wei) ,工業(ye) 文化人才應當主要從(cong) 工業(ye) 技術人員當中遴選和培養(yang) 。因此,一方麵要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對工業(ye) 文化、技術文化以及這些文化的結構性曆史變遷的知識;另一個(ge) 方麵,需要在文化領域、經濟領域給工業(ye) 技術人員提供方法層麵的培訓,包括社會(hui) 領域以及研究行業(ye) 動態、行業(ye) 結構、行業(ye) 曆史的成型的社會(hui) 科學方法,以便於(yu) 接受培訓的要成為(wei) 工業(ye) 文化人才的技術人員,具備用社會(hui) 科學的方法,來呈現和研究本企業(ye) 本行業(ye) 技術動態的能力,同時也能具備向聽眾(zhong) 進行技術化解說的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