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披綠 林下生金
福建積極穩妥推進集體(ti) 林權製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
山林披綠 林下生金(人民眼·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
引子
山上綠樹鬱鬱蒼蒼,樹下萌發的紫靈芝柔嫩茁壯。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捷文村村民李廣軍(jun) 6年前開始試種紫靈芝,目前畝(mu) 均年收益6000餘(yu) 元,約為(wei) 早年伐木收入的20倍,昔日“砍樹人”如今成了“護樹人”。
2001年12月,全國第一本新式林權證在捷文村發放。近年來,捷文村村民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全村林下種植紫靈芝近5000畝(mu) 、年產(chan) 值達3000餘(yu) 萬(wan) 元,獲評福建省“一村一品”(靈芝)示範村。
武平縣被譽為(wei) 全國“林改第一縣”。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xi) 近平同誌在武平調研時明確要求,“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那樣從(cong) 山下轉向山上”,全麵拉開了福建林改序幕。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積極響應號召,將集體(ti) 林地“分山到戶、均林到人”。至2005年底,完成了“明晰產(chan) 權、確權發證”。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新問題接踵而至。錢從(cong) 哪裏來?樹要怎麽(me) 砍?單家獨戶怎麽(me) 辦?困難,一個(ge) 個(ge) 克服;問題,一個(ge) 個(ge) 解決(jue) 。林業(ye) 金融、林下經濟、集體(ti) 林地三權分置,三明林改向縱深推進。
2021年3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沙縣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中心考察調研時指出,三明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yi) ,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zhong) 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ti) 林權製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力爭(zheng) 實現新的突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
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福建積極穩妥推進集體(ti) 林權製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目前,福建森林覆蓋率達65.12%,繼續位居全國第一。2022年,全省林業(ye) 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逾7000億(yi) 元。
近日,記者走進武平、沙縣等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看林改如何讓綠水青山實現“顏”“值”同升。
不砍樹怎麽(me) 富?
發展林下種養(yang) ,全省林下經濟產(chan) 值去年突破750億(yi) 元
一盞靈芝茶熱氣氤氳,淺酌啜飲甘醇鮮爽。李廣軍(jun) 動作嫻熟地溫杯、衝(chong) 泡、分茶,每天接待好幾撥客人。林間茶室旁是一間加工廠,一筐筐紫靈芝經過烤幹、包裝等流程,變身一包包靈芝茶。過去,李廣軍(jun) 上山伐杉木,按照目前每立方米900元左右的市價(jia) ,除去成本,畝(mu) 均收益約6000元。然而,杉木生長周期長達20年,李廣軍(jun) 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度守著綠水青山難變現。
2011年起,武平縣禁止天然林商業(ye) 采伐。李廣軍(jun) 的200多畝(mu) 林子中近半是天然林,雖然每畝(mu) 能領取23元的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但日子過得不寬裕,他常年外出務工。
既要守護好綠水青山,又要突破傳(chuan) 統采伐經營模式的發展瓶頸,如何找到一條讓林農(nong) 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2013年8月,福建省政府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的若幹意見》,要求“各地要按照生態優(you) 先、順應自然、因地製宜的原則,科學編製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科學發展林藥、林菌、林花等林下種植業(ye) ,林禽、林蜂、林蛙等林下養(yang) 殖業(ye) ”。《意見》還提出,從(cong) 2013年起連續3年,省級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wan) 元用於(yu) 發展林下經濟,市、縣(區)財政也應安排相應資金予以扶持。
金線蓮、鐵皮石斛……一批原本生長於(yu) 深山密林的野生作物被移栽試種到了經濟林中。武平縣林業(ye) 局工作人員反複對比不同林下經濟產(chan) 品的種植成本、生長情況、產(chan) 品價(jia) 格後得出結論:“紫靈芝最適合本地規模化推廣”。在龍岩市林業(ye) 局的支持下,武平縣將紫靈芝確定為(wei) 當地林下經濟主導產(chan) 業(ye) 。2017年春節,李廣軍(jun) 回家過年,聽說鄰鎮有幾戶人家種紫靈芝賺了錢,長期在外務工的他動了心。
實地參觀、學習(xi) 技術、籌集資金、購買(mai) 菌棒……李廣軍(jun) 與(yu) 3名村民合夥(huo) 成立紫靈芝種植合作社。初春時節,李廣軍(jun) 帶人上山,將一袋袋紫靈芝菌棒小心翼翼地放入林間刨好的坑中,再覆土掩埋,用腳踩實。10多天後,靈芝便破土而出,冒出白白的尖。兩(liang) 個(ge) 月後,第一批紫靈芝采收完,隨即被搶購一空。第一年,合作社種了100畝(mu) ,次年擴種至300畝(mu) 。
午後,記者隨李廣軍(jun) 進山巡林。闊葉樹打碎了光影,林下步道旁每隔兩(liang) 米就種著一株紫靈芝。李廣軍(jun) 走走停停,對每一株紫靈芝的位置了然於(yu) 胸。俯身蹲下,小心撥開草叢(cong) 、落葉,一株株新近萌發的紫靈芝長勢喜人。“別看這些紫靈芝個(ge) 頭不大,一斤能賣300多元。”李廣軍(jun) 介紹,“靈芝孢子粉的價(jia) 格還要高10倍。”
“為(wei) 什麽(me) 好賣?”李廣軍(jun) 總結下來就倆(lia) 字:品質。“紫靈芝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高,我們(men) 種出來的品質和野生的非常接近。”李廣軍(jun) 近年來主動上山補種闊葉樹,進一步改善了紫靈芝的生長環境。
走進位於(yu) 武平縣的福建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men) 正忙著切靈芝。去年,李廣軍(jun) 與(yu) 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供銷協議,向其銷售了約500斤紫靈芝。2022年,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武平縣及其鄰近地區共收購紫靈芝200多噸。
“紫靈芝及其加工產(chan) 品,原本隻能作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和中藥材原料生產(chan) 銷售。”李廣軍(jun) 介紹,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食品生產(chan) 企業(ye) ,之所以能夠加工靈芝產(chan) 品,源於(yu) 福建省藥食同源試點工作的開展。
2021年12月,經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市場監管總局同意,福建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印發《福建省靈芝、鐵皮石斛、西洋參按照傳(chuan) 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方案》,允許符合條件的食品企業(ye) 申請成為(wei) 試點單位,以靈芝、鐵皮石斛、西洋參為(wei) 原材料,按照傳(chuan) 統方式和食用習(xi) 慣進行生產(chan) 經營。次年4月,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獲批成為(wei) 試點企業(ye) 。“藥食同源試點工作,促進了紫靈芝產(chan) 業(ye) 發展。”李廣軍(jun) 說。
隨著武平紫靈芝品牌越來越響,李廣軍(jun) 的女兒(er) 李秋婷也回到了捷文村,跟著父親(qin) 一起創業(ye) 。如今,父女倆(lia) 一人負責種植,一人專(zhuan) 注銷售,經常一起拍視頻上傳(chuan) 到社交媒體(ti) ,持續拓展線上銷路。目前,李廣軍(jun) 所在合作社種植靈芝麵積已擴大至1200畝(mu) 。“除林業(ye) 部門每畝(mu) 補助500元外,村裏還補貼300元。”聊起發展林下經濟的好政策,李廣軍(jun) 語帶興(xing) 奮。
去年,武平縣新增紫靈芝種植麵積5000畝(mu) ,總麵積達2.5萬(wan) 畝(mu) ,可采收靈芝幹品400噸以上,實現產(chan) 值逾1.3億(yi) 元。
在深化林改過程中,福建不斷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2014年起,福建累計安排資金5.3億(yi) 元,扶持推動林藥、林菌、林蜂等林下經濟健康發展,進一步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的目標。2022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麵積達3146.9萬(wan) 畝(mu) ,林下經濟產(chan) 值達750.8億(yi) 元。
錢從(cong) 哪裏來?
優(you) 化林業(ye) 金融服務,50個(ge) 林權收儲(chu) 機構覆蓋全省主要林區,累計擔保金額超16億(yi) 元
“頭一天申貸,第二天授信。”李廣軍(jun) 去年4月申請了一筆20萬(wan) 元的林業(ye) 貸款,全程通過手機操作完成,如此便捷的金融服務讓他讚不絕口。
2017年初,通過武平縣農(nong) 村信用合作聯社駐村金融助理的介紹,李廣軍(jun) 得知,用林權證可以辦理“普惠金融·惠林卡”,不僅(jin) 免評估、免擔保、隨貸隨還,還可享受財政貼息,融資成本節約近一半。李廣軍(jun) 旋即成為(wei) 第一批惠林卡的受益者。他獲得惠林卡15萬(wan) 元授信額度後,與(yu) 村民合夥(huo) 成立了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吸納林農(nong) 51戶,並帶動合作社裏的4名社員通過申請惠林卡貸款,種下100畝(mu) 紫靈芝。
“惠林卡送來金融‘及時雨’,林農(nong) 發展生產(chan) 更有信心了。”李廣軍(jun) 過去多次為(wei) 林業(ye) 貸款碰壁。林業(ye) 經營成本高,前期資金投入大,不少村民都曾遭遇貸款難。“我們(men) 不是不想貸,而是不敢貸。”武平縣農(nong) 村信用合作聯社的一名負責人坦言,木材生長周期普遍長達20年,林農(nong) 抵押林權進行貸款,一旦發生風險,還不上貸款,銀行也難以將抵押資產(chan) 變現,加之林地資源價(jia) 值評估難度較大,金融機構對於(yu) 林權抵押貸款始終有擔憂。
林業(ye) 經營周期長,如何為(wei) 林業(ye) 金融產(chan) 品有效構建風險屏障?“武平的探索,是利用財政投入作為(wei) 擔保資本金,讓政府、金融機構和林權所有者三方共擔風險。”武平縣林業(ye) 局副局長吳吉富介紹,2013年7月,縣裏成立林權收儲(chu) 擔保中心,並由縣財政投入1500萬(wan) 元作為(wei) 擔保資本金,對擔保的不良林權抵押貸款實行“先代償(chang) 、後處置”,降低金融機構對於(yu) 貸款風險的擔憂。
一個(ge) 月後,福建省政府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的若幹意見》,其中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由市、縣(區)林業(ye) 投資公司成立林木收儲(chu) 中心,對林農(nong) 林權抵押貸款進行擔保,並對出險的抵押林權進行收儲(chu) ,有效化解金融風險。林木收儲(chu) 中心和林業(ye) 擔保機構為(wei) 林農(nong) 生產(chan) 性貸款提供擔保的,由省級財政按年度擔保額的1.6%給予風險補償(chang) 。”
迄今,武平縣已實現持有林權證的林農(nong) 100%建檔,持有林權證且符合貸款條件的林農(nong) 100%授信,有發展項目且有資金需求的林農(nong) 100%用信。通過惠林卡利率優(you) 惠、財政貼息等方式,累計為(wei) 全縣林農(nong) 節約融資成本逾1550萬(wan) 元。
“駐村金融助理送貸上門,解決(jue) 了林農(nong) 的資金周轉難題。”李廣軍(jun) 說,武平縣農(nong) 村信用合作聯社駐村金融助理幾乎每周都會(hui) 來合作社,詢問農(nong) 作物的長勢收成,與(yu) 村民分享益農(nong) 信息,“談起林下作物的品種,金融助理比有的農(nong) 戶還熟悉。”
近年來,龍岩銀保監分局通過開展“普惠金融百千萬(wan) 工程”,累計派駐657名普惠金融助理,通過小額便民服務點、三農(nong) 保險聯係點和普惠金融工作站,將金融服務觸角持續延伸至鄉(xiang) 村,切實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米”。
在武平,金融服務創新不止於(yu) 此。2021年7月,武平縣林業(ye) 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台正式上線,進一步豐(feng) 富了林業(ye) 金融產(chan) 品,為(wei) 林農(nong) 提供更多信貸選擇。“哪款信貸產(chan) 品更合適,貨比三家,一目了然。”李廣軍(jun) 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上的平台頁麵,一邊介紹,去年春天,他計劃擴大紫靈芝種植麵積,估算投入後發現,合作社每名成員要再投入10多萬(wan) 元,“這需要貸款。”
根據以往貸款的經驗,李廣軍(jun) 做好了跑銀行的打算,誰知駐村金融助理告訴他:“現在,林業(ye) 貸款在手機上就能完成。”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廣軍(jun) 在駐村金融助理指導下,打開手機,進入“i武平”微信公眾(zhong) 號,登錄賬號,進入林業(ye) 金融頁麵,各類金融產(chan) 品、貸款利率、貸款流程等一清二楚。在詳細比對每款貸款產(chan) 品的額度、期限、利率後,李廣軍(jun) 選擇了惠林卡。提交期望貸款額度、期限等信息,他第二天就獲得了20萬(wan) 元的授信額度。
“貸款又快又省心。”有了資金支持,李廣軍(jun) 幹勁更足了,經營紫靈芝產(chan) 品的同時,他還栽種了百香果、臍橙等水果,在山邊建起了家庭農(nong) 場,養(yang) 了1000多隻番鴨。截至去年底,武平縣林業(ye) 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台已有15家上鏈機構、10家金融機構入駐,提供信用、抵押、保證等多種融資擔保方式和金融專(zhuan) 屬產(chan) 品58個(ge) ,已放款1888筆,累計放款3.296億(yi) 元。
去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省林業(ye) 局等7個(ge) 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持續優(you) 化福建省林業(ye) 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鼓勵各金融機構提供覆蓋林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
“福建省金融監管部門積極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豐(feng) 富貸款品種、提高貸款額度、降低貸款成本、延長貸款時限,簡化貸款流程,為(wei) 林業(ye) 發展注入金融活水。”福建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福建各地已成立林權收儲(chu) 機構50家,覆蓋全省主要林區,累計擔保金額超16億(yi) 元。
單家獨戶怎麽(me) 辦?
發展林業(ye) 適度規模經營,累計培育各類新型林業(ye) 經營主體(ti) 1.1萬(wan) 餘(yu) 家、經營麵積逾1600萬(wan) 畝(mu)
經營了20多年林子,年逾半百的三明市沙縣區高橋鎮新坡村林農(nong) 張祖暖,去年第一次把造林這件事交給別人。這個(ge) “別人”,是福建省沙縣官莊國有林場。
清晨,茂密林間不時透入陽光,星星點點灑在地上。張祖暖和官莊國有林場職工一起,沿著蜿蜒小道察看采伐後新種的杉木長勢情況,這裏是他和林場合作經營的“碳中和”共建示範林。
“林業(ye) 需要適度規模經營。福建許多林區位於(yu) 低山丘陵,農(nong) 戶承包林地細碎現象十分普遍。”沙縣區林業(ye) 局林改辦主任林素嬌介紹,沙縣林地大多小而散,收益周期較長,不少林農(nong) 一盤算,不如外出打工或開小吃店,一度導致林地拋荒失管現象嚴(yan) 重。
為(wei) 鼓勵各類林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壯大,沙縣在福建率先開展集體(ti) 林地三權分置改革,在依法保護集體(ti) 林地所有權和農(nong) 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林地經營權。
福建省委、省政府2017年10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意見》提出,鼓勵和引導林農(nong) 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大力培育林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家庭林場、股份林場等新型林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林業(ye) 適度規模經營。鼓勵社會(hui) 資本與(yu) 林農(nong) 開展合作經營,引導林業(ye) 龍頭企業(ye) 、國有林場、新型林業(ye) 經營主體(ti) 等以股份、合作、托管等模式,與(yu) 林農(nong) 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製,讓林農(nong) 分享產(chan) 業(ye) 鏈增值收益。
去年初,張祖暖與(yu) 官莊國有林場簽訂合作造林協議。張祖暖以一塊麵積112畝(mu) 的采伐跡地經營權入股,官莊國有林場負責這片山場的全程管理。等林木成熟采伐後,張祖暖即可享受分紅。
張祖暖心裏有本明白賬:一方麵,國有林場更專(zhuan) 業(ye) ,在造林、撫育、間伐、主伐等方麵都有自己的一套好辦法,每畝(mu) 出材量可達20立方米,而林農(nong) 經營的林地最多七八立方米;另一方麵,自己並非真當“甩手掌櫃”,而是騰出手來物色更多林子或林地,擴大家庭林場的經營麵積。
近年來,沙縣推出“股權共有、經營共管、資本共盈、收益共享”的林業(ye) “四共一體(ti) ”合作模式,鼓勵鄉(xiang) 鎮、村民小組等與(yu) 國有林場合作,依托國有林場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you) 勢,實現林地專(zhuan) 業(ye) 化經營。目前,全區已有108個(ge) 林業(ye) 經營主體(ti) 完成合作麵積11.9萬(wan) 畝(mu) ,受益林農(nong) 達3.2萬(wan) 餘(yu) 人。
林海茫茫,群山起伏,綠浪翻滾。遠遠看去,一株株杉木整齊排列。
“連片的總共有124畝(mu) ,長勢很好。”抬手指著眼前這片茂密山林,沙縣區富口鎮白溪口村林農(nong) 楊孫忠介紹。4年前,楊孫忠與(yu) 官莊國有林場合作,開展聯合造林,眼下這片杉木已4米多高。
白溪口村與(yu) 官莊國有林場合作經營的林地共計693畝(mu) 。由於(yu) 合作年限較長,村民們(men) 曾擔心這期間的收益得不到保障。最終促使村民同意合作的原因,是林票的推出。
2019年,三明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林票製改革,即國有林業(ye) 企事業(ye) 單位與(yu)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共同出資造林或合作經營現有森林的,由合作雙方按投資份額製發股權憑證,使其具有交易、質押、繼承、兌(dui) 現等功能。
拿出一遝厚厚的綠色卡片,楊孫忠向記者展示自己一家人的林票:長方形票麵上,清晰標注著持有人姓名、身份證號、合作經營地點、麵積、票麵麵值等信息。經測算,官莊國有林場與(yu) 白溪口村合作經營的林地,累計林票價(jia) 值為(wei) 100多萬(wan) 元。2019年底,白溪口村對林票進行了第一次分配:2380名村民,每人分到了原始價(jia) 值300元的林票。
2021年,沙縣區配套推出林票貸。林票也能抵押貸款,且貸款周期長、利率低。去年4月,楊孫忠用林票和一棟房子作抵押,貸到140萬(wan) 元,利率僅(jin) 4.5%。當年,楊孫忠就用這筆資金擴大經營。如今,他經營的林地麵積已達5300畝(mu) 。
近年來,福建省大力發展新型林業(ye) 經營主體(ti) ,促進林業(ye) 規模化經營,同時鼓勵國有林場與(yu) 村集體(ti) 、新型經營主體(ti) 等開展合作,積極拓展托管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聯合的經營模式,提高林地經營效率和森林質量。目前,全省累計培育各類新型林業(ye) 經營主體(ti) 1.1萬(wan) 餘(yu) 家、經營麵積逾1600萬(wan) 畝(mu) 。(人民日報 記者 顏 珂 王崟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