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暖心!他們助迷途少年按下人生“重啟鍵”

發布時間:2023-03-21 10:11:00來源: 廣州日報

  暖心警事不間斷、為(wei) 民服務“不打烊” 華樂(le) 派出所民警——

  助迷途少年按下人生“重啟鍵”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ti) 記者張丹羊 通訊員李璽迪、張夢彥)“我一定會(hui) 聽子敬哥哥的話,好好學習(xi) ,不再任性,照顧好我的外婆和媽媽,肩負未來家裏頂梁柱的擔子……”

  近日,少年小舜(化名)將一封感謝信送至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區分局華樂(le) 派出所。這封信的背後,是一個(ge) 由特殊尋人事件引發的暖心故事——少年因家庭變故走上迷途,民警們(men) 伸出援手,為(wei) 他按下人生的“重啟鍵”。

  一次特殊的尋人

  “阿Sir,我們(men) 這些天聯係不上小舜,他會(hui) 不會(hui) 被壞人控製了?”去年6月的一天,家住越秀區華樂(le) 街的玲姨(化名)前來求助,希望民警能幫忙找到外孫小舜。

  原來,2021年,小舜初中畢業(ye) 後,聲稱要獨自去北京的學校寄宿學習(xi) ,母親(qin) 高姐(化名)再三考慮後同意了。就這樣,小舜拿了母親(qin) 的積蓄到了北京。起初,他定期給母親(qin) 打電話,可到後來電話越來越少,隻剩下微信上的隻言片語,最後失去了聯係。

  思子心切讓本就身體(ti) 不好的高姐不堪重負,徹底病倒。得知情況後,華樂(le) 派出所迅速行動起來。“我們(men) 通過核查發現,小舜在北京活動頻繁,人身安全應該沒有問題,可能隻是不想麵對家人。”華樂(le) 派出所副所長黃子敬說。隨後,社區民警和街道工作人員動身前往北京。

  時針回撥到2018年,12歲的小舜失去了父親(qin) ,隻剩下外婆、母親(qin) 和他相依為(wei) 命,原本優(you) 渥的家境一下子從(cong) “春天”走到了“冬天”。為(wei) 了盡可能減輕家庭變故對孩子的影響,高姐和玲姨二人用僅(jin) 剩的存款,想方設法維持小舜的花銷用度。然而,正值叛逆期的小舜性格敏感,家庭變故讓其無心向學,成績一落千丈,於(yu) 是便有了獨自離家的一幕。

  幸運的是,在當地警方的協助下,廣州警方終於(yu) 找到了小舜。離家在外的日子裏,這個(ge) 少年並沒有認真求學,而是渾渾噩噩度日。怒其不爭(zheng) 的民警當頭棒喝:“你媽媽和外婆為(wei) 了你傾(qing) 盡心血,省吃儉(jian) 用、掏空積蓄供你讀書(shu) 。你媽媽因為(wei) 你現在病情加重,你還有良心嗎!快跟我們(men) 回家!”

  想到母親(qin) 和外婆,小舜心生悔意,跟著社區民警回到了廣州。至此,這起尋人警情就結束了,但助人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他們(men) 用真心助人

  “送小舜返家後,看到他家裏那一摞摞獎狀,內(nei) 心觸動很大。”黃子敬說,當時他自己剛升任“奶爸”不久,那一刻他突然理解了高姐作為(wei) 家長的想法,深深意識到:“這孩子就像迷失方向站在懸崖邊的人,拉一把就可能救下他。”

  於(yu) 是,華樂(le) 派出所和街道成立了專(zhuan) 班,對小舜一家開展專(zhuan) 項幫扶。“逢節必登門探望,‘樂(le) 心’心理服務團隊和我負責小舜的心理健康。”黃子敬說,從(cong) 北京返穗的路上,小舜一言不發。“大家挺發愁的,想著怎樣才能和孩子坦誠交流。”

  幾次接觸下來,得知小舜喜歡打遊戲、打籃球,黃子敬決(jue) 定從(cong) 愛好入手,用真心解心結。近一個(ge) 月的日子裏,黃子敬每逢休息就會(hui) “上線”,或陪伴小舜打遊戲,或陪著他打籃球。起初,小舜並不領情,拒絕交談。但黃子敬不以為(wei) 意,堅信水滴石穿。

  與(yu) 此同時,黃子敬和社區民警陳明良主動找玲姨溝通,取得她的理解和配合,將高姐送到醫院接受治療;和街道民政部門對接,為(wei) 玲姨申請到了低保,解決(jue) 最基本的溫飽問題;聯係街道為(wei) 他們(men) 提供公房……

  一次次溫馨陪伴、一件件暖心實事,漸漸叩開小舜緊閉的“心門”。一次,前往醫院看望病情好轉的母親(qin) 後,小舜徹底向黃子敬敞開了心扉。

  “從(cong) 他向我哭訴心路曆程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他的‘子敬哥哥’。”黃子敬找到了小舜真正的心結,對症下藥。“你還年輕,又那麽(me) 聰明,隻要你答應我好好讀書(shu) ,我就幫你聯係學校,我們(men) 重頭來過!”

  助迷途少年按下人生“重啟鍵”是華樂(le) 派出所為(wei) 民解憂的生動寫(xie) 照。作為(wei) 國務院命名的全國首批“人民滿意派出所”,華樂(le) 派出所圍繞“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推進“樂(le) 居”“樂(le) 心”“樂(le) 業(ye) ” 等5個(ge) “樂(le) ”建設,創新發展廣州特色的“楓橋經驗”。在這裏,暖心警事不間斷,為(wei) 民服務“不打烊”。(廣州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