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守一湖好水 護萬頃碧波

發布時間:2023-03-21 15:44:00來源: 人民日報

  守一湖好水 護萬(wan) 頃碧波(兩(liang) 會(hui) 後探落實·關(guan) 注生態環境治理①)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nei) 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審議中關(guan) 心太湖治理,“太湖好一點了嗎?”“沒有藍藻了吧?”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生態環境治理是係統工程。本版今起推出“兩(liang) 會(hui) 後探落實·關(guan) 注生態環境治理”係列報道,展現各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探索和成效。

  ——編 者

  春日漫步太湖邊,遠山如黛,近水含煙,水草深處,魚兒(er) 三五成群,穿梭遊弋;蘆葦蕩裏,不時有白鷺蹁躚而起,追逐打鬧。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江南小調唱出了太湖波光粼粼、風光旖旎的柔美風情。然而,在這片廣袤的湖水裏,有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原核生物——藍藻,它曾一度讓太湖這顆“江南明珠”黯然失色。

  2007年,由於(yu) 工業(ye) 和生活汙水的排入,水質出現富營養(yang) 化問題,太湖暴發“藍藻危機”。此後,江蘇省級財政累計投入治理太湖專(zhuan) 項資金320億(yi) 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hui) 投資近3000億(yi) 元,共實施7000多個(ge) 重點工程。經各方共同努力多年整治,江蘇省太湖流域水質藻情持續改善,生態持續恢複。如今的太湖重現碧波萬(wan) 頃。“我們(men) 有信心實現將太湖打造為(wei) ‘世界級生態湖區’的願景。”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說。

  常抓長治太湖藍藻,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太湖水汙染防治處處長羅清吉腦海裏至今還記得16年前那層難聞的“綠油漆”。2007年,太湖水汙染達到了峰值,無錫太湖藍藻突然暴發,數百萬(wan) 群眾(zhong) 遭遇飲水危機。專(zhuan) 家經過現場勘察、水文分析發現,原來是一個(ge) 麵積達3平方公裏的藍藻汙水團侵入了水源地取水口。

  小小藍藻,產(chan) 生了如此大的破壞力。痛定思痛,江蘇開啟了一場持續10餘(yu) 年的太湖藍藻“圍剿戰”。

  曆經10餘(yu) 年的常抓長治,太湖水質明顯改善。2022年上半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15年以來首次達到Ⅲ類標準,各項水質指標均創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2022年,即使太湖流域遭遇罕見高溫少雨極端天氣,太湖藍藻依然得到很好控製,太湖8個(ge) 水源地水質保持良好,自來水出廠水水質全麵達到或優(you) 於(yu) 國家標準。

  2022年6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印發了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ti) 方案》,首次對太湖治理提出了“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態支撐、長三角區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載體(ti) 、全國湖泊治理的標杆”等3個(ge) 重要的功能定位,並將太湖治理目標從(cong) “兩(liang) 個(ge) 確保”提高為(wei) “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麵積水質黑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和水資源配置能力”。這對流域水環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為(wei) 實現國家對太湖治理的新定位、新要求,應對太湖治理的新挑戰、新形勢,江蘇按照“控源減汙、生態擴容、科學調配、精準防控”係統治理思路,在強化流域聯保共治,充分發揮太湖生態支撐作用,樹立全國湖泊治理的標杆上下功夫。

  江蘇還打造了一套“水陸空天”立體(ti) 監測預警體(ti) 係:在高空,有衛星遙感監測;在低空,有無人機巡飛;在湖麵上,有無人船巡邏。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太湖水汙染防治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太湖流域建成419個(ge) 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對五大湖區、15條主要入湖河流、124個(ge) 重點斷麵、跨界重要河流斷麵的監測。

  藍藻打撈出來後,如何無害化處理也是一個(ge) 大問題。日前,無錫公布了一種新型藍藻治理微生物合成技術,利用複合微生物菌群將藍藻降解為(wei) 水蒸氣等無害氣體(ti) ,24小時降解率達95%以上,降解的殘餘(yu) 物還可作為(wei) 生物有機肥或基質。在蘇州,打撈上來的藻水經特殊工藝處理,實現藻、水分離後變成了可以作為(wei) 綠肥使用的藻泥;在常州市武進區,藍藻資源化利用率達100%,實現了變廢為(wei) 寶……近年來,江蘇基本實現“專(zhuan) 業(ye) 化隊伍、機械化打撈、工廠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太湖藍藻打撈處置長效工作機製。

  生態修複,讓岸線回歸自然狀態

  保護太湖,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2019年,東(dong) 太湖4.5萬(wan) 畝(mu) 網圍養(yang) 殖全部拆除,恢複自由水麵;2020年,太湖全麵禁捕退捕,東(dong) 太湖實現退養(yang) 還湖、退漁還湖……一係列修複和治理項目同步開展。

  走在蘇州太湖生態島北端的一段沿湖公路上,幾台水挖機正在離岸數百米的湖麵上作業(ye) 。不遠處,被木樁圍起來的幾座“人工濕地”已經露出了水麵。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在太湖生態島岸線上,絕大部分太湖岸線處在“未設防”狀態。2021年,隨著環太湖環島濕地帶建設全麵啟動,一處處人工生態濕地從(cong) 太湖生態島的岸線“冒出來”。通過人工濕地自然淨化,在減氮降磷、吸收藍藻、涵養(yang) 水體(ti) 等方麵不斷發揮重要作用。“以前,一天到晚都是漁船發動機的轟鳴聲,現在打開家門,聽到的全是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還有陣陣歡快的鳥鳴聲。”家住太湖生態島的柯女士說。

  走在無錫貢湖灣步道上,挺拔的落羽杉春葉翠綠。“十幾年前可沒有這般美景。”無錫濕地生態科普館館長陸亞(ya) 琪說,這裏曾是藍藻泛濫的“重災區”,密集分布著165個(ge) 魚塘、4個(ge) 藍藻堆放點和3個(ge) 汙染企業(ye) 。2020年,無錫啟動實施貢湖灣應急生態清淤工程,投入1.1億(yi) 元對貢湖灣近岸300米水域進行應急清淤,通過綜合治理,如今的貢湖灣已成為(wei) 豐(feng) 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保育基地,其中水生植物達50種以上,覆蓋率超過50%,生物多樣性提高60%以上。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在太湖流域,江蘇實施輪作休耕43.5萬(wan) 畝(mu) ,建設生態安全緩衝(chong) 區項目13個(ge) 、綠島項目32個(ge) ,流域共建成省級以上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小區150多處。

  控源截汙,產(chan) 業(ye) 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

  過去,太湖水質惡化的汙染源,主要來自流域內(nei) 超出環境容量的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活動。水中的汙染要管,岸上的“病根”也要斬。“砸籠換綠”做減法,是近年來太湖江蘇流域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下定的決(jue) 心。

  無錫在2007年至2016年底的10年間,共關(guan) 停企業(ye) 3070家,搬遷入園企業(ye) 5480家,否決(jue) 和勸退不符合環境要求的擬建項目2000多個(ge) ;蘇州在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內(nei) ,關(guan) 停、淘汰低效產(chan) 能企業(ye) 7344家,整治“散亂(luan) 汙”企業(ye) (作坊)5.35萬(wan) 家……倒逼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為(wei) 綠色發展帶來契機。

  一方麵進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另一方麵,江蘇在沿湖地區精準布局控源截汙。近年來,太湖流域建成城鎮汙水處理廠176座,日處理能力831萬(wan) 噸,主要水汙染物排放標準持續提高。到2025年底,將力爭(zheng) 實現城市汙水100%集中收集處理,大幅提升汙染物削減率。

  水質好不好,鳥兒(er) 說了算。隨著太湖水質的改善,飛抵的鳥類不斷增多,僅(jin) 無錫大溪港濕地就記錄到150種鳥類,占江蘇鳥類總數的33.6%。生態好了,太湖的生物多樣性也日益豐(feng) 富:在常州,有“環境檢測師”之稱的地衣又活躍起來;在無錫宜興(xing) ,“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藏身於(yu) 竹海鏡湖;在蘇州太湖生態島,有著3億(yi) 年曆史的植物“活化石”鬆葉蕨現身……

  鐵腕整治之下,太湖越來越亮麗(li) 。2022年10月底,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2021—2035年)》,圍繞“控源減汙,生態擴容,科學調配,精準防控”的主線,明確了下階段太湖治理的重點任務和工程。

  “到2025年,太湖水質總體(ti) 穩定保持在Ⅳ類及以上,湖泊富營養(yang) 化程度和藍藻水華暴發強度得到基本控製,力爭(zheng) 在‘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上實現突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太湖水汙染防治處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本報記者 王偉(wei) 健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