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測評”:超半數以商養測
3月21日,中消協有關(guan) “第三方測評”的報告中,披露了部分測評博主視頻中存在的問題。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目前涉事視頻多數已被下架,行業(ye) 中存在的“以商養(yang) 測”、虛假宣傳(chuan) 以及缺乏測評標準等問題正在逐一浮出水麵。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第三方測評有需求,但在具體(ti) 測評實施上缺乏相關(guan) 製度保障,這讓合規的第三方測評在經營上也遭遇困境,未來行業(ye) 應強調知情和透明。
多名博主被點名
本想通過看測評避坑的消費者,卻很有可能走進另一個(ge) “陷阱”。3月21日,中消協在《“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披露了十大典型案例,涉及眾(zhong) 多平台的十位測評博主。北京商報記者梳理案例發現,測評視頻中主要存在缺乏測評標準、涉嫌虛假測評以及涉嫌為(wei) 商業(ye) 性廣告三大類問題。
具體(ti) 來看,賬號名稱為(wei) “小紅花測評”的博主,在測評一款“喵小俠(xia) 奶片”商品時,表示其他奶片含有植脂末和食用香精不能放心給孩子食用,但上述商品配料表簡單幹淨。然而,奶片中的植脂末和食用香精並不能完全代表產(chan) 品能否放心使用。以產(chan) 品配料表的成分占比作為(wei) 測評的依據不能有效證明產(chan) 品的高質量。中消協指出,“小紅花測評”的測評過程存在以偏概全、主觀性較強、缺乏有效測評標準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據廣東(dong) 省市場監管部門公布的2020年反不正當競爭(zheng) 十大典型案例顯示,上述博主“小紅花測評”就曾通過設置不合理的比較條件,得出對廣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利的檢測結果,進而降低競爭(zheng) 對手商譽,最終因商業(ye) 詆毀被罰10萬(wan) 元。
在涉嫌虛假測評方麵,博主“婉婷xixi”在測評旁氏洗麵奶時,口播“適合所有膚質”,存在使用絕對性詞語進行誇大現象,在對該產(chan) 品進行膚質關(guan) 鍵詞搜索後,一部分博主及消費者表示該洗麵奶不適合敏感肌、幹皮、痘痘肌使用;在涉嫌為(wei) 商業(ye) 性廣告方麵,博主“軟爸測評”所發布的三條測評作品軟廣性質較強,測評方式為(wei) 依靠自身使用進行主觀評價(jia) ,未對相關(guan) 產(chan) 品設置測評標準,且測評商品在視頻作品中均掛有購物車跳轉鏈接。
市場火熱
所謂“第三方測評”,通常是指未取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及CNAS認可的組織或者個(ge) 人,宣稱通過自身測評或引用對比專(zhuan) 業(ye) 檢測結果等方式對商品的質量、功能、性價(jia) 比等方麵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測評結果發布推廣後為(wei) 消費者提供購買(mai) 參考。
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大批“測評”平台和博主也應運而生。根據《報告》,截至2022年11月14日,主流互聯網平台中帶有“測評”標簽的賬號總量共有15117個(ge) 。按測評賬號粉絲(si) 量計,粉絲(si) 量大於(yu) 1萬(wan) 的共有7308個(ge) ,占比為(wei) 48.3%。
“第三方測評”為(wei) 何火熱?在北京工商大學商業(ye) 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看來,數字經濟時代,社會(hui) 治理的數字化越來越成為(wei) 時尚,食品安全、消費安全越來越需要“第三方測評”,也成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的力量,有利於(yu) 加強社會(hui) 監督。
“政府、行業(ye) 協會(hui) 、媒體(ti) 矩陣、‘第三方測評’、消費者等形成一個(ge) 共同治理的體(ti) 係。其中‘第三方測評’更具有客觀、公平的特點,受到社會(hui) 重視,因此,近些年也就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洪濤說。
“第三方測評”的公共性特點也填補了官方測評資源的不足。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zhuan) 家、中國商業(ye) 聯合會(hui)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賴陽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現在消費者希望得到更多有關(guan) 商品的質量、使用感等方麵的最新信息,比如哪個(ge) 耳機音質更好、哪個(ge) 品牌奶茶更好喝,商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而官方的權威機構往往隻會(hui) 做重點領域重點商品的評測,消費者的需求無法滿足,同時申請官方檢測資質門檻較高,因此出現了大量對消費者有很大影響的“第三方測評”。
缺乏測評標準
“第三方測評”的結果客觀上會(hui) 影響消費者購買(mai) 行為(wei) 。客觀公正科學的測評結果有助於(yu) 實現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權益,反之,則可能誤導消費者,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不客觀、不公正以及不科學的結果還會(hui) 損害經營者商業(ye) 信譽,破壞公平競爭(zheng) 的商業(ye) 環境。
雖然當前市場上“第三方測評”賬號眾(zhong) 多,但是測評方法和標準五花八門、測評質量參差不齊,涉嫌“以商養(yang) 測”及“以測養(yang) 商”的現象屢見不鮮。少數第三方測評非但無法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判斷,反而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不科學、不公正、不客觀的“第三方測評”對生產(chan) 和消費造成嚴(yan) 重幹擾。
根據《報告》,中消協在對12個(ge) 互聯網平台共計350個(ge) “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體(ti) 驗式調查後發現,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多;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ti) 、以商養(yang) 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mai) 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洪濤認為(wei) ,如果測評行業(ye) 沒有標準,就可能出現隨意性的測評,也可能出現其他具有主觀任意性的行為(wei) ,甚至由於(yu) 測評結果的市場意義(yi) ,導致虛假測評行為(wei) 的出現,比如一些測評者可能會(hui) 收錢為(wei) 某些廠家進行宣傳(chuan) 推廣,從(cong) 而毀壞“第三方測評”的信譽。
對此,中消協指出,應加強對平台內(nei) 的測評賬號建立作品審核、信用投訴、宣傳(chuan) 帶貨管理以及賬號粉絲(si) 管理等多重監管機製,以保障消費者不被誤導。建立“健康賬號管理體(ti) 係”,為(wei) 測評賬號管理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管理指標。
監管有待完善
在中消協發布調查報告後,北京商報記者查詢各大平台的相關(guan) 博主賬號後發現,部分平台相關(guan) 博主的涉事視頻已不可見。對於(yu) 各平台將如何處理“被點名”視頻的問題,記者向相關(guan) 平方發送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暫未回應。
實際上,“第三方測評”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不僅(jin) 侵犯了消費者權益,更是有觸犯法律紅線的可能,行業(ye) 的相關(guan) 監管亟待完善。北京雲(yun) 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指出,“如果經營者通過虛假測評方式進行宣傳(chuan) 或在測評活動中故意抹黑其他產(chan) 品,則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的相關(guan) 規定;如果測評實為(wei) 廣告,但沒有標明廣告,內(nei) 容中存在虛假宣傳(chuan) ,則均屬於(yu) 違規行為(wei) ”。
中消協《報告》顯示,整個(ge) “第三方測評”市場處於(yu) 發展前期階段,準入門檻低,市場參與(yu) 主體(ti) 呈現零散特征,具備法人背景的賬號僅(jin) 占比23.4%。
針對上述情況,中消協建議,政府監管、行業(ye) 自律、社會(hui) 監督協同發力,設置行業(ye) 準入門檻,加大市場監管力度。明確規定從(cong) 事“第三方測評”的準入條件,設置基本準入門檻並製定合理的申請審批機製;夯實“第三方測評”主體(ti) 責任,做到“誰測評、誰負責”,相關(guan) 部門應組織市場主體(ti) 形成行業(ye) 組織,製定並發布相關(guan) 職業(ye) 規範,形成行業(ye) 自律,促進行業(ye) 良性發展;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消費投訴的“綠色通道”。
此外,消費者也需提高測評作品的鑒別力,拒絕“隻評不測”。如選擇法人主體(ti) 、粉絲(si) 量和點讚量高、評論區正向評價(jia) 的測評賬號。善用搜索引擎、同類比較的方法,瀏覽多個(ge) 測評作品進行二次驗證。留意測評方法,拒絕“隻評不測”的主觀推斷。
北京商報記者 藺雨葳 袁澤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