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光明時評】保護未成年人,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智慧

發布時間:2023-04-03 11:19:00來源: 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近日,有媒體(ti) 報道稱,江蘇省淮安市檢察院聯合當地衛健委在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電子病曆係統中增設強製報告“紅橙黃”三色預警功能。當未滿14周歲女孩登記入院後,如果有妊娠懷孕情況,係統就會(hui) 自動跳出紅色預警,提醒接診醫生通過電子病曆係統報告,同時通過強製報告平台向公安機關(guan) 或者檢查機關(guan) 報告。

  值得一再普及的是,強製報告不是道德選擇而是法定義(yi) 務。當公職人員和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組織、從(cong) 業(ye) 人員,比如老師、醫生等,在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不法侵害及麵臨(lin) 不法侵害時,立即向公安機關(guan) 報案或舉(ju) 報是他們(men) 的法定義(yi) 務,不報告而造成嚴(yan) 重後果的,將受到處罰。

  這項被稱作強製報告的製度,2020年5月由最高檢等9部門正式推出,同年秋天納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兒(er) 童侵害案件多發生在隱蔽處,唯有讓這些侵害浮出水麵,才能對兒(er) 童實現早保護。如果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每一個(ge) 機構、每一個(ge) 人都能及時預警、有效連接,那麽(me) 這張頻密的網絡將讓更多孩子及早遠離危險。

  強製報告,關(guan) 鍵自然是報告,沒有兒(er) 童侵害的線索,自然也談不上及時有力的保護。但在現實中,當強製報告的主體(ti) 要做出報告的決(jue) 策時,卻不得不直麵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們(men) 不懷疑,老師、醫生等強製報告主體(ti) 在發現未成年人受侵害時也能感受到切膚之痛,也會(hui) 迸發善意和責任的火花,但隻“公開”站出來亮明自己報告者的身份這一點,相信就會(hui) 給很多人帶來心理壓力,更不用提對報告後遭受打擊報複的擔心。

  淮安在診療係統中增加的“一鍵報告”模塊,解決(jue) 的正是這個(ge) 難題。它不僅(jin) 明確了醫生發現可疑線索後向誰報告、如何報告的問題,更關(guan) 鍵之處在於(yu) 它讓這一切可以便捷、“靜悄悄”地進行,這也意味著醫生的決(jue) 策與(yu) 其他壓力源隔絕。至少在那個(ge) 特定的場景和時間節點,製度的“強製”得到體(ti) 現,醫生的“報告”初心得到保護,有力度又有智慧。

  令人欣慰的是,在江蘇宜興(xing) 、連雲(yun) 港等地也已試行將強製報告自動提醒程序嵌入醫院診療係統中,同時實現一鍵報告院內(nei) 法務或公安機關(guan) 。這也啟示我們(men) ,任何製度都不是在真空中運行的,那些關(guan) 鍵主體(ti) 的顧慮都應該也必須被考慮並理順。也許隻是一個(ge) 小的調整,也許隻是多向前走半步,結果可能就會(hui) 大不相同。

  我們(men) 期望,預警嵌入診療係統這一個(ge) 小小的改變,能讓更多侵害兒(er) 童的線索浮出水麵。當更多之前隱蔽的線索在醫院這個(ge) 關(guan) 鍵當口被截獲,對這個(ge) 係統內(nei) 的醫護人員來說,將會(hui) 是一種莫大的自我激勵——“我不是一個(ge) 人在戰鬥”。這也將激發出更大的勇氣和智慧。而這種聲勢,對潛在的危險因素來說,也構成一種威懾。這種威懾的存在,又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保護。

  我們(men) 期待淮安等地這種預警嵌入、一鍵報告的創新做法得到更廣泛的推行。同樣期待,借助信息化手段,拓展線索報告渠道,比如就有聲音指出,可考慮在賓館入住登記係統嵌入類似預警,推動強製報告製度全麵落地。

  (作者:王丹)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